撒班節

撒班節

“撒班節”(也稱犁頭節、犁鏵節)是塔塔爾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春耕後的農忙時舉行,沒有固定的日期,是為紀念新式犁——撒班的發明, 節日這一天,人們穿上盛裝,帶上豐富的食品,匯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樂器,唱歌跳舞,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相互祝賀節日。“撒班節”也是塔塔爾族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的展示,內容非常豐富。

基本信息

簡介

撒班節撒班節

撒班節是塔塔爾族的特有的民間節日,亦稱“犁頭節”,每年春耕農忙結束後舉行,屆時,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相互聚會、祝賀,人們開展歌舞,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新疆自治區奇台縣申報的“塔塔爾族撒班節”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活動

撒班節撒班節
為籌備過節,婦女們準備烤餅、餅乾等食物,少女們湊在一起邊唱歌,邊用麻線和棉線織手帕,圍巾,刺繡襯衣,以交給節目主持人。節日那天,人們穿著民族服裝,在節日場地唱歌,跳舞,並進行摔跤,攀桿、賽跳跑等體育比賽。“賽跳跑”是最受民眾喜受的活動。參加者口銜一個匙子,匙內放著雞蛋。口銜匙跑時雞蛋不能落地。主持人將婦女們準備的各種物品,獎給優勝者。節日裡,各家還準備“古科底誒”(大米加乳酪杏乾烤制的一種餅)、“伊特白里西”(南瓜加大米、肉烤制的一種餅以及用蜂蜜發酵製成的“克兒西麻”、田野葡萄釀製成的“克賽勒”等飲料來招待客人。

節日起源

朝覲朝覲
關於撒班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傳說“撒班”是生長在中亞一帶野生植物的名稱,塔塔爾族的先民在歷史上從事放牧和農耕,同時也進行狩獵活動。
每當春夏之際,人們從草原和農田歸來時,都要在撒班草盛開的草灘上相聚,並開展一些文體活動,這種古老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
但是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先人的這種活動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今天富有民俗色彩的“撒班節”。
撒班節又稱“犁頭節”,因為過去在舉行撒班節時,恰是春耕季節。
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豐富的食品,匯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樂器,唱歌跳舞,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相互祝賀節日,也預祝春耕順利,企盼獲得農業的豐收。
後來由於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使節日的日期有所變更,推遲到6月的中旬。
撒班節完全是從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節日。這個節日也反映了塔塔爾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讚美勞動、讚美生活的純樸思想。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或稱塔塔爾人、韃靼人,是中國官方認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國新疆地區。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諸方面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塔塔爾族伊斯蘭教徒,必須按規定時間程式進行宗教活動:每天做五次“乃瑪子”念經;每星期五要到禮拜寺作一次禮拜。每年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在太陽出山以後和下山以前不能吃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其他許多繁瑣的戒規和禁忌。對於每個伊斯蘭教徒來說,《古蘭經》、“麻扎”(墓地)和清真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與“聖地”,“朝覲”是每個伊斯蘭教徒認為最光榮的事。

凡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不吃豬肉,不吃自然死亡的動物,不吃動物血液,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殺的牛、馬、鵝、雞、鴨肉。這些禁忌最初來源於宗教的教規,經世代相傳,實際上已成為塔塔爾族人民的風俗習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