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月亮[撈月亮]

撈月亮[撈月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撈月亮》為人教版國小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內容講述一群小猴子看到井裡月亮的倒影,以為月亮掉到井裡了,想要將月亮撈出來,於是倒掛著,猴子拉住另一隻猴子的腳,一隻接一隻,一直掛到井裡頭。最後是老猴子發現月亮還在天上。課文教育學生教育學生遇事多動腦,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來。

教材課文

撈月亮

有隻小猴子在井邊玩。他往井裡一看,裡面有個月亮。小猴子叫起來:“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裡啦!” 大猴子聽見了,跑過來一看,跟著叫起來:“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裡啦!” 老猴子聽見了,跑過來一看,也跟著叫起來:“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裡啦!” 附近的猴子聽見了,都跑過來看。大家跟著叫起來:“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裡啦!咱們快把它撈上來!” 猴子們爬上了井旁邊邊的大樹。老猴子倒掛在樹上,拉住大猴子的腳。大猴子也倒掛著,拉住另一隻猴子的腳。猴子們就這樣一隻接一隻,一直掛到井裡頭,小猴子掛在最下邊。小猴子伸手去撈月亮。手剛碰到水,月亮就不見了。 老猴子一抬頭,看見月亮還在天上,他喘著氣,說:“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好好地掛在天上呢!”

教材教案

《撈月亮》教案

教學目的要求:

1.會看拼音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觀察插圖,理解課文,能正確回答課後第2題,會複述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育學生遇事多動腦,勤思考,不要盲目去做,不然,就容易做出傻事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會猴子們撈月亮前的表現,這故事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童話故事《撈月亮》。(板書課題)

2.“撈”是什麼意思,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誰撈月亮?為什麼撈月亮?怎樣撈?撈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藉助拼音讀課文,把不懂的詞語畫出來。

2.指名分節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課文寫了誰的一件什麼事?(一群猴子不懂得井裡是月亮的影子,盲目地到井裡撈月亮的事。)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問題,那我們就仔細讀課文,看看猴子們到底為什麼要撈月亮,怎樣撈的,結果怎樣?

請按下面的學習方法讀書。

(1)找出對應的內容讀一讀。

(2)畫出重點詞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2.集體討論。

(1)指名讀1—4自然段,說說猴子們為什麼要撈月亮?(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一群猴子都發現月亮掉到井裡,所以他們大叫,準備撈月亮。)

提示:大家看看,這些猴子大叫之前,有哪些不相同的詞,請拿筆畫出來。(跟著,也跟著,大家跟著)想想他們叫之前,動腦筋想了嗎?(沒有)從哪看出來的?(“一看”接著就叫起來。這些詞說明它只看了一下,沒仔細看清楚就叫起來)其餘的猴子呢?(都和這個小猴子一樣,沒有認真動腦筋,看一眼就跟著叫起來)他們叫時什麼心情?(小猴子驚奇、焦急,其他猴子著急)大家想想應該怎樣讀才能讓人感到他們很焦急?

試讀、自由體會、教師指導、指名讀。

回憶剛才的學習過程,歸納學習方法:找、畫、說、讀。

(2)那么猴子們是怎樣撈月亮的,結果怎樣?按剛才的學習方法,自己再學。

學習5—6段時,教師要半扶半放,幫助學生找出“倒掛、拉住、接、伸”,看圖解釋一下這些詞,說說他們按什麼順序排列,為什麼這樣排列?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猴子是怎樣撈月亮的。

(3)學習第七自然段,讓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己說說撈的結果,指導朗讀,注意把猴子在“月亮不見了”時他們伸著脖子找月亮的心情表達出來。

四、再讀課文,體會中心。

1.提問:剛才同學們仔細讀了課文,知道猴子們並沒有撈到月亮,那他們為什麼沒有撈到月亮?錯在哪?(提出問題)(因為小猴子不動腦筋,看見井裡的月亮就叫起來,大猴子該想一想,老猴子更應該動腦筋了,數它有經驗,可它們都不動腦筋,盲目地跟著喊,急著到井裡去撈月亮,結果是水中撈月一場空,白費勁兒。它們錯就錯在,遇事不動腦筋,就盲目跟著去做。)

2.揭示學習方法:

(1)自己再從頭到尾讀課文,小聲說一說。

(2)小組討論。

(3)全班討論。

五、學了這篇童話,你懂得了什麼?(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從)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看圖複述故事。

三、綜合練習。

1.組詞。

掛( ) 到( ) 候( ) 勞( )

娃( ) 倒( ) 猴( ) 撈( )

2.填寫並回答問題。

(1)填空:猴子們( )了井旁邊的大樹。老猴子( )在樹上,( )大猴子的腳。大猴子也( )著,( )另一猴子的腳。猴子們就這樣( )一直( )井裡頭,小猴子( )最下面。

(2)猴子們是按怎樣的順序排列倒掛的?(老猴子、大猴子、另一隻猴子、小猴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