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又譯復活節島人像、摩埃石像、毛埃石像)(Moai)位於復活節島。多數為一體成形,也就是說整體是從一塊大石頭刻出來的,但有時候石像頭上會加一塊普卡奧(Pukau)作帽子。全復活島上已知有超過六百尊摩艾石像。多數的摩艾石像產於拉諾拉拉庫(Rano Raraku)。當地的火山採石場似乎是突然被遺棄,留下許多未完成的石像,而當地幾乎所有完成的摩艾石像到後來都被島上原住民推翻了。

基本簡介

復活節島石像復活節島石像

摩艾石像,又譯復活節島人像,位於南太平洋中的智利以西外海約3600到3700公里處復活節島上。

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曾登島考察,企圖弄個水落石出,結果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只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有的石像一頂帽子就重達10噸之多。石像均由整塊的暗紅色火成岩雕鑿而成。

地理環境

復活節島石像所在位置地圖復活節島石像所在位置地圖

復活節島是智利的一個小島,距智利本土3600多千米。據說,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南太平洋上航行探險,突然發現一片陸地。他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趕緊登入,結果上岸後才知道是個海島。正巧這天是復活節,於是就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1888年,智利政府派人接管該島,說來也巧,這天又正好是復活節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面積僅有163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往東越過3600公里的海面才能見到大陸(智利海岸)。 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凱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

復活節島石像所處,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火山島,土壤肥沃。自1888年起歸智利管轄,行政屬智利瓦爾帕萊索省。產甘蔗、香蕉、玉米等,並產魚、蝦。經濟主要是畜牧業和旅遊業。島上有巨大石像等文物古蹟,被稱作“神秘之島”。

基本特徵

戴帽子的石像戴帽子的石像

所有的石像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個個額頭狹長,鼻樑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背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蔚為壯觀。
全復活島上已知有超過六百尊摩艾石像,大多被整齊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長方形石台上,背向大海。石像高7~10米,有的石像戴著紅帽子。石像都是長臉、長耳、雙目深凹、削額高鼻,下巴稜角分明,表情沉毅自信。還有的石像被安上了眼珠。
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立方厘米,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立方厘米。浮石乾燥後,比重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大部分雕像的重量不到5噸,至多也不過10多噸。

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它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

製作傳說

矗立在島上的復活節島石像矗立在島上的復活節島石像

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是島上人雕刻的,他們是島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個酋長、被島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這種說法的人比較多。但是有一部分專家認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種人的典型生相,而島上的居民是玻里尼西亞人,他們的長相沒有這個特徵。耳朵長,哪種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種藝術,總會蘊含著那個民族的特徵,而這些石像的造型,並無玻里尼西亞人的特徵。那么,它們就不會是現在島上居民玻里尼西亞人的祖先,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們製作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不是島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來製作的。他們為了某種目的和要求,選擇這個太平洋上的孤島,建了這些石像。

關於山上還有幾百個未完工的石像,為什麼沒有把它們雕刻完畢,放棄在那裡,專家們分析後說,這可能在雕鑿中遇到了堅硬的岩石,無法繼續雕鑿下去而放棄的。因為當時用石制工具雕刻石頭,在製造石器工具時,儘可能選用最硬的石塊,但可能在雕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鑿不動,不得不放棄。

因此,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麼災變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過程中逐步被放棄的。其中一個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復活節島所見石像中最大的一個,因為末完工,現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

可是岩石學家並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解釋說,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費了很大的勞力和時間,把石像雕成並豎立了起來,卻又被地震震倒了,再豎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認為這是上天或神的懲罰,不讓他們再幹下去,因此都停了下來。

未解疑團

草叢中的石像草叢中的石像

要揭開這些環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目前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蹟,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在文明全盛時期,復活節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目前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聖力量堅定執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

巨石像建造時間約於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復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質地軟、重量輕,易於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徵他們神聖信仰的永恆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著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採石場。

不同於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復活節島的棕櫚林規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系統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隻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並將情緒發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蹟,徒留後人憑弔。

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蘇-漢密爾頓(Sue Hamilton)博士和曼徹斯特大學的科林-理查茲(Colin Richards)博士認為這些紅色石帽是在一個隱蔽的採石場建造完成的,然後從一個遠古火山斜坡滾動運送。他們是第一批在復活節島上挖掘Puna Pau採石場的考古學家。

同時,他們還在這個火山坑中發現一把宗教儀式使用的斧子,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古代祭祀供品。復活節島距離智利大約2500英里,它是世界上最偏遠有人類居住的島嶼。理查茲說:“目前我們知道這些紅色石帽是通過壓縮紅礦渣灰塵鋪墊的道路滾動運輸的。很可能它們是通過手工進行移動的,同時也採用了圓木。”
漢密爾頓說:“石帽採石場位於遠古火山坑的外部邊緣,該區域三分之一的火山坑都是用於採集紅色石帽。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儀式場地和運送地點發現了70多個紅色石帽,其中多數已被損壞,或者被固定在祭祀地點。”

考古學家小組對紅色石帽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這些重達7噸的石材是由紅色礦渣構成,是一種像浮石一樣的火山岩石,它們是500-750年前由玻里尼西亞人運送至此的。這些紅色石帽放置被稱為“moai”的石人像頭頂上,這些巨大的石人像聳立在祭祀地點環繞在復活節島的周圍。目前這些石人像是如何雕刻以及如何運送到復活節島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團。

復活節島文明毀於巨人石像

火山岩做的石帽子火山岩做的石帽子

晚期的復活島民居住在用支桿和茅草蓋起的船形房屋或山洞中。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內戰、大破壞和文化頹廢。大批生產的「馬塔」(mataa, 即用黑曜岩做的矛頭)是這一時期工藝品的代表,木刻和小型天然石小雕像取代了紀念像藝術。刻有耕牛式書寫法(文字由右至左,再由左至右互錯成行)符號的木簡(稱作「隆戈-隆戈」〔rongo-rongo〕)是僅僅為了儀式而從以前的樣本上抄襲下來的;它們的正確讀法已被遺忘,儘管有多種說法,但現代人多次試圖破譯,都沒有成功。在這一時期,藝術寶藏隱藏在家族秘密的山洞中,豎立的石台雕像已被推倒。被遺棄的石場中的淤泥下落到立在火山腳下的未完成的無眼胸像的胸部,無法推倒它們,從而為後代留下了這些無眼的石雕頭,使該島馳名於世。
傳說,在兩種不同文化語言的民族和平共處一段時期後,開始了破壞活動,短耳族為長耳族辛苦勞動,他們在東北邊海岸的波伊克(Poike)古渠的一個大柴火堆里,幾乎消滅了所有的長耳族。碳定年法和系譜研究都認為這一事件及晚期的開始約在1680年。根據碳定年法,人造的波伊克渠約在西元380年建造的。
1984年在復活島召開的第一次國際科學大會一致通過一項決議,將該島定為前歐洲文化的所在地。最近的發掘工作表明,最早的移民在來到該島時已有建築概念,並掌握了專門的磚石結構技能,因而證實了該島的傳統傳說︰最早的祖先來到該島時是有組織的移民,而不僅僅是無意中被風吹來的漁民。1995年復活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這些航海家們,很快就把復活節島的所見所聞傳遍了歐洲和全世界,於是吸引了一些專家學者來到這個島上進行考察研究。專家們來到島上,對石像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他們發現,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復活節島上的石像有440個左右,這還不包括在山體岩石上已雕刻、但還未完工剝離下來的好幾百個。石像高度一般在5—6米,小的3—4米,最高大的一個高2l.8米。大約有30來個石像的頭上戴著石帽,石帽與石像身體不是整體的,是另外雕刻好了戴上去的,並且在一些石帽上塗了紅色。石像都沒有刻出下身的腳。雕好的石像形態各不相同,但都是耳朵很長,鼻子高大,嘴唇很薄。石像身上還刻有圖案花紋,雕好的石像豎立在60米長、3米高的平台上。這裡共有11.4個平台,也都是用大石塊砌成的。雕刻石像所用的材料,是當地的火山岩。每個石像的重量,一般在10噸以上,最小的估算也在5噸以上。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看到的石像,除了豎立在那裡的一部分,有幾百個雕像還沒有完工,仍在島上的岩石上,好像發生了什麼突然事件,使正在進行的工作,突然停了下來。專家們訪問了這裡的島民。島上的玻里尼西亞人並不了解這些石像的來歷,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告訴子孫後代這些石像是誰雕刻的。因為沒有文字,也沒有歷史記載。但他們稱石像叫“毛阿依”,石帽叫“普卡奧”,放石塊的平台叫“阿胡”。

散落的石像散落的石像

當時的人口據估計只有2000人,顯然屬於玻里尼西亞人,講玻里尼西亞的方言: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在1774年訪問該島時,隨行的一個塔希提人可以跟島上居民交談。然而,儘管玻里尼西亞人以高超的航海技術聞名於世,連西方殖民者也不能不嘆服,洛加文卻發現整個復活節島只有三、四條簡陋的小划子,長僅3米,最多乘兩個人,用小木板簡單地綁在一起,漏水很厲害,需要一邊劃一邊戽出船里的水。這樣的小划子只能在岸邊行駛,根本不可能到深海去。
然而,就是在這塊貧瘠、落後的土地上,卻誕生了大批被當地人稱為摩艾(moai)的巨大石像。目前已發現的摩艾有887尊,大多數是在一個採石場雕刻,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後曾經被成功地運到稱為阿胡(ahu)的海濱祭壇立在上面,運輸距離有的遠達10公里。有397尊還未雕刻完扔在採石場,其餘的92尊則遺棄在運輸途中。它們大部分是用比較軟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岩(火山灰凝固形成)雕刻的,小部分用其他的火山岩雕刻。摩艾平均高度約4米,平均重量約12.5噸。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噸,但沒有完工而遺棄在採石場。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約74噸。沒有兩個摩艾完全一樣,但大部分都根據同一個樣式雕刻,最底下只到髖部,手臂垂於兩側,兩手十指拉長護住腹部。摩艾的頭部也被拉長,並總是向前注視前方。大部分摩艾有長耳朵、大鼻子、薄嘴唇、深眼窩。有的眼窩中鑲有用珊瑚做的眼白和深色石頭做的眼珠。大約50-75尊摩艾頂上還加了一個稱為普卡奧(pukao)的用紅色火山岩做的石帽,也可能是代表頭髮
顯然,摩艾是復活節島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風景。洛加文寫道:“這些石像使我們震驚,因為我們無法理解這些人沒有大木頭可以製作任何機器和結實的繩子,卻怎么可能立起這些石像?”洛加文的疑問,到現在還不斷地被人提出,也不斷地有人試圖給出種種答案。特別是那些神秘現象、天外來客、“史前文明”的宣揚者,更是把復活島上的摩艾拉來當證據。比如臭名昭著的丹尼肯,就聲稱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用超現代的工具製作的,他們因為飛船失事被困在復活節島上,豎起這些石像向同類求救,救援飛船來了,他們便匆忙地離開了小島。
這種毫無根據的幻想不值一駁。島上採石場可以找到許多用玄武岩製作的石斧,當地人稱為托其(toki),因用鈍了而丟棄。摩艾就是用這些石器雕刻出來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著名挪威考古學家海爾達爾(Thor Heyerdahl)曾雇了6個當地人用這種石斧雕刻一座摩艾。他們幹了三天就辭職了,但是根據其進程估計,這六個人用十二到十五個月的時間就可以雕刻出一尊摩艾。如果要雕刻最大的摩艾,也不過只要20個人工作一年。自五十年代到現在,考古學家們也不斷地組織人馬用原始的辦法搬運、樹立摩艾或複製品,美國考古學家范提爾伯格(Jo Anne Van Tilburg)構想古拉帕努伊人在搬運時,把摩艾放在木橇上,底下墊一排木頭當輪子,地面灑水減少摩擦。她用計算機模擬,發現用大約70個人以木頭、繩子為工具,用這種方法花5天時間就能搬運、樹立一尊重約10噸的摩艾複製品。在1998年4、5月間,人們在復活節島上實地模擬了整個過程,並被拍成電視片。考古學家們對古拉帕努伊人是怎么搬運、樹立摩艾的頗有爭議,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拉帕努伊人具體用的什麼方法,根據當時的條件,是完全可以用幾十個人搬運、樹立一尊普通大小的摩艾的,並無神秘之處。問題在於:木頭、繩子是從哪裡來的?在貧困之中的島上居民怎么可能有功夫來雕刻、搬運這些巨大的石像?為什麼又突然停止了這項活動?

目前現狀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

現在,這些謎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答案。

考古學家根據復活節島上居民的語言特徵,認為復活節島人最初是從玻里尼西亞的某個群島上遷移過來的。玻里尼西亞人又來自何方呢?曾經有人認為來自南美洲。現在,更多的科學家認為玻里尼西亞人來自亞洲東南部。古代的亞洲人從東南亞出發,經過漫長的歲月,途經伊里安島、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群島等島嶼,最後約於公元四五世紀到達復活節島。

玻里尼西亞人到達復活節島後,也將雕鑿石像的風俗帶到復活節島上,並由於多種原因雕鑿石像之風愈演愈烈。

據科學家考證,復活節島上的石雕像並不是代表神而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長或宗教領袖。在古玻里尼西亞人心目中,這些人具有無比強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們的子孫。

根據雕鑿現場留下的運輸遺跡分析,科學家們認為古玻里尼西亞人是這樣運輸石像的:在鑿好的道路上鋪滿茅草蘆葦,然後用撬棒、繩索把平臥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繩子拉著“大雪橇”。至目的地後,也是利用繩索和撬棒將石像豎立在事先挖好的坑裡。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穆羅曾帶領島上居民採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將7座16噸重的石像豎立起來。

科學家們還認為,大約在1650年,復活節島上的兩大集團——肥人和瘦人發生激戰。被迫從事石像雕鑿工作的瘦人起義,並採用迂迴戰術,突然襲擊肥人,將肥人全部消滅。於是,石像雕鑿工作也就中途停下來了。

當然,有關復活節島上的石像之謎還不能說是完全、徹底地揭開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總之,有關復活節島的石人像,種種說法很多。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出一個使大家信服的、科學而又圓滿的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