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代九州之一]

揚州[古代九州之一]
揚州[古代九州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東南地區 《周禮》稱東南曰揚州。《禹貢》曰: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沿於江海,達於淮泗。(此淮海非淮海戰役的淮海,禹貢上一篇徐州中則為浮於淮、泗,達於河。)《呂氏春秋》曰:東南為揚州《爾雅》:江南為揚州。

歷史沿革

揚州是古“九州”之一,古代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就是古代九州。由於當時全國就分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整個國家、“天下”的代名詞。而當時的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地區(《禹貢》曰:淮海惟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
漢朝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揚州刺史部的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長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東漢時揚州的州治位於歷陽(今安徽和縣)。漢獻帝時,曹操將揚州州治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國後再度移至壽春;而三國時期的孫吳則將揚州的州治定在吳(今江蘇蘇州),後先後移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建業(今江蘇南京)。西晉滅吳後,兩個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被定在建業(今南京),後改名建鄴、建康。南朝的揚州州治在會稽(今浙江紹興)。
隋朝統一全國後,將之前的揚州(今南京)改名為蔣州,而改原先的吳州為揚州(後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唐朝初年揚州曾一度被改為邗州(之前南京一帶則又改稱揚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將邗州的名稱重新改為揚州。唐玄宗時期揚州又改稱為廣陵郡,唐肅宗時期復稱揚州。康熙33年(1694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區域

《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唯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簜、齒、革、羽、毛惟木。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桔柚,錫貢。沿於江、海,達於淮、泗。(需注意此淮海不是今天人們印象中的淮海區域,禹貢徐州則是:海、岱及淮惟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逸周書·職方解》與之記載相同)
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1]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