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

揚(揚)字屬於昜字族。在昜字族裡,昜字都是聲符兼義符。昜字族漢字都與“播散”、“散開”之義有關。揚(揚)的本義是“用手播撒”。一般是指手向上揮舞,也可以用作楊帆。常用詞組:揚長避短yáng cháng bì duǎn,發揚長處,避免短處。揚幡招魂yáng fān zhāo hún,掛幡招回死者的魂靈(迷信)。現多用於比喻為恢復舊事物而造輿論。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簸動,向上播散:~水。~場。~湯止沸。
(2)高舉,向上:~手。~帆。趾高氣~。~眉吐氣。
(3)在空中飄動:飄~。
(4)稱頌,傳播:~言。~威。頌~。~棄。~名。
(5)姓。

詳細字義

〈動〉
(1)字從手,從昜,昜亦聲。“昜”意為“播散”、“散開”。“手”與“昜”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播撒”。本義:用手播撒。
(2)同本義。揚,飛舉也。——《說文》揚,舉也。——《小爾雅》
杜簣洗而揚觶。——《禮記·檀弓》
盥洗揚斛。——《禮記·鄉飲酒義》
南揚弓。——《儀禮·鄉射禮》
揚其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田字格中的“揚”字田字格中的“揚”字

揚鞭語曰。——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大風揚積雪。——清·姚鼐《登泰山記》
揚帆去。——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又如:揚楫(行船);揚袂(舉袖);揚眉(舉目);揚旌(高舉軍旗);揚麋(揚眉);揚觶(舉起酒器);揚鞭(揮鞭);揚臂(振臂);揚徽(揮動軍旗);揚刃(揮動鋒刃)
(4)假借為“飛”。飛起,升高。
只因朝廷無駕馭,遂令草澤有鷹揚。——《水滸全傳》
飄風起兮揚塵埃,走鬯罔兮乍東西。——漢·王逸《九思·逢尤》
(5)又如:揚蕤(彩帶飄舞);揚塵(激起塵土);揚飯(揚去飯的熱氣)
(6)通過風或氣流處理(穀物等)以便扇去廢物。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詩·小雅·大東》
(7)又如:用連枷打穀後,他們又揚谷。
(8)提高聲音。不吳不揚。——《詩·魯頌·泮水》(9)又如:揚言(大聲地說);揚音(謂發出高亢的聲音);揚歌(高聲歌唱);揚嚷(高聲叫嚷)
(10)發揚,發揮。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禮記·樂記》揚文欲其明。——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11)振作,昂揚。振聲激揚。——《後漢書·張衡傳》(12)顯示;誇耀。
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是以表而揚之。——《漢書》
(13)又如:揚美(稱揚優點);揚清(謂稱揚美德);揚善(宣揚好人好事);揚稱(讚揚)
(14)傳播。如:揚鈴打鼓(喧嚷得大家都知道);揚條(揭發別人陰私;傳揚別人短處);揚芳(傳播芳香);揚馨(播散香氣)
(15)仰。
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禮記·玉藻》

詞性變化

〈名〉
(1)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清揚婉兮。——《詩·齊風·猗嗟》
問我何所得,樂色填清揚。——唐·盧仝
(2)過長過高的樹枝。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王維《春中田園作》
(3)古九州之一。轄今蘇、皖、贛、浙、閩諸省。
(4)姓。

常用詞語

◎揚長避短 yáng cháng bì duǎn
發揚長處,避免短處。
◎揚幡招魂 yáng fān zhāo hún
掛幡招回死者的魂靈(迷信)。現多用於比喻為恢復舊事物而造輿論。
◎揚厲 yáng lì
意氣風發。引申為發揚光大。
揚厲無前之偉跡。——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
◎揚眉吐氣 yáng méi tǔ qì形容擺脫長期受到的壓抑後,心情極度舒暢的樣子。
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唐·李白《與韓荊州書》
◎揚聲 yáng shēng
(1)提高聲音。
(2)故意對外宣揚。
(3)揚名;聲譽傳揚。
◎揚湯止沸 yáng tāng zhǐ fèi
把沸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以圖阻止住沸騰。比喻不成功的補救辦法,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揚言 yáng yán
故意說出要採取某種行動或目的所在的話(多含貶義)。
他如今攝了我師父與師弟,揚言要蒸熟了,去請舅爺暖壽。——《西遊記》
字源演變
字形對比

拼音是yang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