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積療法

捏積療法

在中國傳統醫藥學中,有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因為在脊背上操作,通過捏拿脊背所產生的良性刺激,來治療某種疾病,所以稱為捏脊療法,又稱捏積。 捏積療法是中醫兒科套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一種內病外治的特殊療法。其特點是:內病外治,藥少力專,操作簡便,實用性強。

套用範圍

現代捏積療法主要用在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貧血、佝僂病、厭食症等的治療,也有用於治療急、慢性痢疾,遺尿症,神經官能症,高血壓的。兒科套用捏積療法主要適應症: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佘繼林介紹,捏積療法適用於疳積、厭食、腹痛、嘔吐、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如睡眠障礙、小孩脾氣急躁、愛哭鬧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疳積包括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消化功能紊亂、腸道寄生蟲病,以及由於上述疾病遷延不愈而並發的貧血、佝僂病和多種維生素缺乏症。

注意事項

正患有某些急性熱性病的小兒以及背部外傷、感染或患有某些嚴重的皮膚病而出現背部皮膚破損,或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出血性疾病的患兒,不適宜做捏積療法。此外,捏積較適用於內熱大的孩子,效果非常好;但體質偏寒、舌苔常常發白、經常拉肚子的孩子不適合捏積。捏積療法適用於一歲以上的小兒。為防止由於哭鬧而引起嘔吐,捏積最好在早晨空腹的時候進行。捏積療法以6天為一個療程,每日一次,也可根據病情的輕重及療效反應,適當延長至10天。對於老年性便秘、厭食,捏積療法也都很有效,不過,老年人的脊背常伴有變形、駝背或者皮膚比較乾燥,在捏拿的時要注意保護皮膚。

操作方法

給小兒捏積的具體手法為:患兒伏臥在床,脫去上衣,露出整個背部,應力求臥平臥正。捏脊時自尾骨的凹陷處(也就是長強穴)起,一直向上捏至頸部,一般是從下往上捏。剛開始給孩子捏的時候每次不要超過5遍,手法要輕;等孩子慢慢適應了,再逐漸在手上加點力,增加次數,但每次最多也不要超過10遍。捏脊的具體手法有兩種,你可以任選一種:(1)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對準食指的第二指關節橈側,虎口向前,雙手食指緊貼皮膚並向前推動,將皮膚推起,然後雙手拇食二指把皮膚捏起來。(2)用拇指的橈側頂起皮膚,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挾住皮膚並捏起,同時稍用力提拿,雙手交替移動向前。捏脊完成後,孩子背部的肌肉比較緊張,這時再用手掌從上自下,沿著脊椎向兩邊分推;最後再沿著孩子的腋下輕輕向下抹5遍,起到寬胸理氣的作用。這樣,整個按摩就全部完成了。按摩後一定要多給孩子喝溫開水。孩子在捏脊的過程中都會微微出汗,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會不配合,會哭鬧,更是一身的汗。所以捏脊後一定要給孩子喝溫開水,一是補充水分,二是預防感冒,三是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

療效

捏積療法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效果比較理想,但實質解決了哪些問題,一直尚未明確。北京中醫醫院經過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表明:

1.捏積療法能改善吸收功能,促進小兒生長,增加體重。據觀察,病兒經施術後體重可增加522克,90%以上超過正常生長速度。

2.捏積療法有活躍造血機能之功效。根據對血色素的測定,反映出每100亳升血平均增1.12克。

3.捏積療法有改善營養不良患兒低蛋白血症作用。輕度營養不良患兒血清蛋白在捏積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總蛋白都有所提高。

4.血清胃泌素是消化功能正常的一個重要指標,對血清胃泌素分泌情況的實驗研究證實,捏積療法治療後可使患兒胃泌素分泌水平恢復到正常水平,消化功能隨之恢復到正常水平。

5.對尿澱粉酶的測試表明,捏積療法有調節機體酶活力的功效,改善病兒消化功能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