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主權債危機

拉美主權債危機

拉美主權債危機是拉丁美洲的一次債務危機,成因源於20世紀70年代油價暴漲帶來的過剩流動性和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石油出口國儲蓄。

背景

在低利率資金的誘惑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秘魯等拉美國家借入了大量以硬通貨計價的債務;然而,隨著利率上升、資本流向逆轉、開發中國家貨幣面臨貶值壓力,拉美的負債率上升到不可持續的水平。

發展

1982年8月12日,墨西哥因外匯儲備已下降至危險線以下,無法償還到期的公共外債本息(268.3億美元),不得不宣布無限期關閉全部匯兌市場,暫停償付外債,並把國內金融機構中的外匯存款一律轉換為本國貨幣。墨西哥的私人財團也趁機紛紛宣布推遲還債。繼墨西哥之後,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秘魯和智利等國也相繼發生還債困難,紛紛宣布終止或推遲償還外債。到1986年底,拉美開發中國家債務總額飆升到10350億美元,且債務高度集中,短期貸款和浮動利率貸款比重過大,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外債負擔最為沉重。近40個開發中國家要求重新安排債務。

應對

第一種處理拉丁美洲債務問題的方法是拒絕債務重組。這種方法認為,解決債務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為嚴厲財政調整提供所需的時間,而美國支持下的IMF將提供所需資金。1985年,貝克計畫闡述了這一做法,推行私營部門參與自願性銀行貸款重組,延長財政調整時期。其結果是大量債務負擔影響了投資,導致了日益增多的資本外逃和增長疲軟,債務比例不斷上升。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拉丁美洲“停滯的10年”。

第二種處理----布雷迪計畫。直到20世紀90年代,債務重組的參與方才認識到,失去償債能力的國家需要真正的債務減免,即減少債務名義價值。這就是布雷迪計畫,不可轉換且無力償還的銀行貸款通過一定折扣變為可轉換布雷迪債券,直到2003年拉美才走出債務危機的陰影。

比較

首先,這兩次債務危機中的債務國對債務貨幣都沒有控制權。拉美的債務是美元,歐洲的債務是歐元。

其次,兩次債務危機都源於廉價信貸。南歐國家成為歐盟成員國後,享受了類似德國的利率水平,因此大肆舉債。同樣上世紀70年代,大量美國銀行向拉美國家提供貸款,有些銀團貸款參加銀行達500家之眾。

再次,兩次債務危機都與全球衰退相巧合。1981年美聯儲將利率提高到20%,導致衰退。一年後,墨西哥宣布儲備耗盡,無法支付800億美元外債利息。這次受雷曼兄弟衝擊,兩年後,希臘、愛爾蘭不得不向EU/IMF求救。

1982年,最初許多人以為拉美債務危機源於過度強調經濟成長。到1987年才發現削減工資、經濟收縮反而不利於償付債務。最初以為是流動性風險,後來才發現是償付能力問題。

拉美債務的解決之道是債務豁免。美國前財長Brady於1989年提出方案發行可交易的“BradyBond”。第一種是平價債券,債券面值與原債務一樣,但延長期限、降低利率。第二種是折價債券,面值低於原值,但期限短、利率高。兩種債均由美國財政部擔保,使投資者確信重組後的債務仍有價值。同時債務國承諾進行經濟改革,被稱為“華盛頓”共識。1982年,美國銀行對拉美為主的開發中國家貸款額達美國銀行業資本的兩倍。

這次歐洲的情況很類似。現在歐洲銀行的市淨率是1倍,銀行業的總市值是9000億歐元。歐洲銀行對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債務近1.8萬億歐元,也達銀行業資本的兩倍,而銀行目前對這些主權債都是按面值入賬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拉美為主的開發中國家債務在二級市場的平均價值是面值的65%。現在,希臘債的市值是面值的68%,愛爾蘭債市值是面值的74%,葡萄牙是87%。

從拉美債務危機演變過程來看,歐洲債務危機也將持續數年。當前由於歐元區核心成員國及美國經濟復甦的勢頭更明確,全球債券收益率已開始上升。儘管短期歐美的基準利率還不太可能提高,但市場利率上升對飽受主權債務困擾的南歐國家不是一個好兆頭,這將加大南歐國家主權債融資的壓力,同時增加債務到期時重組的風險。

除非歐洲央行通過有效印鈔不限量地購買歐元區政府債,否則歐洲債務危機的最終解決不外乎包括三個內涵:債權人分擔損失;由財政穩健國家擔保;有限度的歐元債。

參照拉美債務危機的處理之道,債權人分擔損失可能難以避免。當時像哥斯大黎加這樣的小國,投資者分擔的損失達47%,像大一點的國家如烏拉圭、墨西哥分擔的損失分別只有26%和12%。這次歐洲債務危機中希臘、愛爾蘭的債務,債權人最終分擔的損失可能要大一點,西班牙、義大利則會小很多。

最終解決危機可能還需發行歐元債。現在歐洲金融穩定機制下的SPV已開始發行歐元債為救助基金籌資。如歐洲貨幣基金能夠設立,可由歐洲貨幣基金髮行歐元債,然後由德國等核心成員國提供擔保,就像當年美國財政部向Brandy債提供擔保一樣。這樣歐元債及歐元區核心國的債(如德國債)成了優先債,而南歐國家的債成了名副其實的次級債。

當年,拉美國家直到1989年債務國仍拖欠這些債權人大部分債務。但這次由於有歐洲央行、歐洲金融穩定機制的支持,債務清理過程可能會快於當年的拉美國家。債務重組實際上是財富從債權人向債務人的轉移,通過債務重組歐元區實際上實現了某種調整。

不久前,歐洲央行增加了資本緩衝,這樣歐洲央行就更有能力在市場上購入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最近歐洲央行確實加大了買債的力度,但另一方面鑒於南歐部分國家的國債在二級市場等同於垃圾債,歐洲央行增加資本也是對未來可能遭受的損失做出準備。但投資者準備好了嗎?由於歐洲主權債主要債權人是歐元區銀行,面臨可能的債務重組風險,銀行業必須像歐洲央行一樣充實資本金。銀行業面對《巴塞爾協定III》,本身就需在未來幾年進一步增加資本實力,而以前這些國家的國債作為無風險資產在巴塞爾協定下是無需資本支持的。所以,未來歐洲銀行業面臨的壓力很大,一方面須對南歐國家主權債作出一定撥備,另一方面銀行業應通過壓力測試了解銀行資本是否足以應對主權債撥備的衝擊,並儘快未雨綢繆籌措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