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朗德二級水電站

拉格朗德二級水電站

拉格朗德Ⅱ級水電站(含ⅡA級)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詹姆斯(James)灣邊遠地區,在拉格朗德河上,距河口以上117km處,是拉格朗德梯級開發中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工程。

基本介紹

拉格朗德二級水電站(La Grande-2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加拿大魁北克省境內拉格朗德河梯級開發中(自下而上)的第二級水電站。距河口117千米。是加拿大最大的水電站。控制流域面積(包括跨流域引水控制面積)3875平方千米。通過跨流域引水後,平均年徑流量為927億立方米。基岩為花崗岩,覆蓋層厚20米。斜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68米,壩頂長2835米。另有副壩29座。總庫容617億立方米。主廠房長483.4米、寬26.5米、高47.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廠房。總裝機容量532.8萬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358億千瓦·時。泄洪設施為岸邊溢洪道,泄量達15300立方米/秒。工程於1973年開工,1982年竣工。

拉格朗德二級水電站 拉格朗德二級水電站

主壩為斜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68m,水庫總庫容617.15億立方米。水電站總裝機容量732.6萬kW。第一期裝機16台,單機容量33.3萬kW,裝機總容量532.8萬kW,年發電量358億kW·h;第二期6台裝機總容量199.8萬kW,年發電量22億kW·h。第一期工程於1973年5月開工,1979年10月開始發電,1982年16台機組全部安裝完畢。第二期工程於1987年夏季動工,1991年10月投產發電 。

地理水文

水電站地處高原西部邊緣,平均海拔高度為150~200m。壩址基岩為花崗岩,覆蓋層厚20m。壩址多年平均流量2920立方米/秒。包括跨流域引水則為3305立方米/秒,水庫面積2835平方千米,死水位167.3m,正常蓄水位175m,總庫容為617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93.6億立方米。按可能最大洪水15400立方米/秒設計 。

樞紐布置

水電樞紐由主壩、副壩、溢洪道、兩期地下廠房組成。

主壩為冰磧土斜心牆堆石壩,壩基為花崗岩,覆蓋層厚20m,壩高達168m,壩頂長2826m,頂寬9.1m,底寬570m。上游壩坡1∶1.8~2.0,下游坡1∶1.6。壩體填方2319萬立方米。心牆底部設一道灌漿帷幕,深約50m。在世界高土石壩中,以其位於嚴寒地帶,工程又能順利進展而著稱。主壩旁設定多級跌水消能的泄洪道,設計泄量15293立方米/秒。

水庫四周另有副壩29座,長60~6000m不等,最高64m,總長23.8千米,都是均質土壩或均質心牆壩。

岸邊式泄槽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分8個12.2m寬的溢流孔,設8扇寬12.2m、高20.3m的平板定輪閘門,泄洪能力為16280立方米/秒。溢洪道泄槽設10級跌水消能,總落差110m,尾部用鼻坎挑流入河。

一期地下廠房位於主壩下游左側距壩約8千米處。進水口是混凝土擋牆結構,共16孔,孔與孔中心間距22.8m。引水隧洞長180m,鋼筋混凝土襯砌段直徑7.9m,傾角60°,廠房前水平段加鋼襯,直徑6.1m。廠房埋深120m,長483.4m,頂拱寬26.5m,高47.3m,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廠房之一。廠房內安裝16台機組,水輪機為混流式,最大運行水頭142m,設計水頭137.2m,最小水頭128m。單機容量33.3萬kW;發電機為傘式,額定功率37萬kVA,功率因數0.9,出線電壓13.8kV。廠房下游側設尾水調壓室,長451m、寬22m、高45m;其後為4條尾水隧洞,馬蹄形斷面,長1220m、寬13.7m、高19.8m。變電站在地表,電站通過735kV高壓輸電線路送電至蒙特婁,輸電距離1100千米。

第二期地下廠房位於一期下游1千米處。進水口為混凝土結構,寬150m,高33m。電站供水取自同一水庫,僅在地面新開挖一條長600m,寬150~50m的漏斗狀引水渠。壓力洞長189.1m,鋼筋混凝土襯砌段直徑7.9m,靠近廠房的水平段採用鋼板襯砌,直徑6.3m。廠房埋深約140m,長221.5m,寬25.3m,高34.5m,廠房安裝6台水輪發電機組,水輪機為混流式,設計水頭138.5m,最大水頭141.7m,單機容量33.3萬kW,發電機為傘式,額定功率為37.0萬kVA,功率因數0.9,出線電壓13.8kV。廠房下游設1個尾水調壓室,後接兩條尾水隧洞。

電站機組直接升壓到735kV,另在電站附近建設瑞迪生樞紐開關站,以聯接鄰近的梯級電站。全梯級裝機共約1000萬kW以上,建設5迴路735kV輸電線路,為世界上大型遠距離交流輸電工程之一。此電站已決定二期擴建,再增加200萬kW,屆時接入瑞迪生開關站,並以直流450kV輸電線向南部送電 。

工程施工

主壩和副壩土石填方共達4800萬立方米,最大日填築強度超過10萬立方米,施工高峰人數為955人。大壩施工主要施工機械374台。溢洪道進水口明挖石方840萬立方米,導流隧洞石方洞挖86萬立方米,一期電站地下總開挖量335萬立方米,開挖石方279萬立方米。從1973年4月開工至1977年底完工,用了4年7個月,施工高峰人數1502人。二期電站地下總開挖總量344萬立方米,開挖覆蓋層72.9萬立方米,石方271.2萬立方米,工期僅14個月。

工程採用隧洞導流,兩條導流洞位於主壩左岸,寬15m,高18m,施工導流泄量7500立方米/秒,1973年開始導流,1975年截流。為了減小單堤龍口落差和相應減少關鍵性大料用量,採用雙戧截流。截流設計流量2260立方米/秒,總落差6m,龍口寬80m;用1.2m直徑塊石480立方米。堆石截流堤在冬季枯水期施工,在一對截流堤間傾倒防滲土料,圍堰修出水面後即行碾壓。

不透水心牆使用的冰磧土是無塑性的級配良好的砂礫石和粉質砂土,通過200號標準篩0.074mm的顆粒含量不低於15%。一般鋪墊厚度為46cm,用50t氣胎碾碾壓4遍。反濾帶一般用天然砂礫石,最大粒徑為76.2mm,過渡帶的最大粒徑為22.9cm。粒狀材料每層鋪填厚度為46cm,用6t的振動碾碾壓4遍或用10t的振動碾碾壓3遍。

堆石壩殼是由開採出來的堅固而良好的石塊組合的自由排水材料所構成,從壩頂開始,劃定在45°斜線內的為壩殼內區,其鋪填層厚度為0.9m,用10t振動碾碾壓4遍。在0.9m至1.8m之間的過大石塊則填築在壩殼外區,鋪填層厚度為1.8m,用10t振動碾碾壓4遍。

鄧肯20號副壩建在覆蓋層上,覆蓋層上部為砂及粉砂,下部為砂卵石,水平方向滲漏很嚴重,採用垂直防滲牆方案進行處理。牆長1815m,最大深度73m,牆兩頭較淺,最淺深度22.8m。兩頭用泥漿槽防滲牆;中段用混凝土防滲牆,接頭處泥漿槽加寬到4.6m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