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塵

拂塵

拂塵,又稱塵拂、拂子、塵尾,是一種於手柄前端附上獸毛(如馬尾、麈尾)或絲狀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掃除塵跡或驅趕蚊蠅之用。在道教文化中,拂塵是道士常用的器物,一些武術流派更視拂塵為一種武器。俗話說:“手拿拂塵不是凡人”,拂塵在道門中有拂去塵緣超凡脫俗之意,也是道門中人們外出雲遊隨身攜帶之物。拂塵也是漢傳佛教法器,象徵掃去煩惱。

基本信息

簡介

又稱拂子、雲展。乃將獸毛、麻,馬鬃尾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塵。

《辭源》載:“拂塵,拂子也,所以去塵及蚊蟲者。古用麈尾為之,今多用馬尾。”《宋書》〈樂志〉載〈白紵舞歌詩〉中有“質如輕雲色如銀。袍以光軀巾拂塵”之句。通俗小說《鏡花緣》中亦有“忽見遠遠來了兩個道人,手執拂塵,飄然而至”句。

拂塵也是道派的一種有名的武器

武當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門兵器,拂塵即是其中一種,俗話說:“手拿拂塵不是凡人”,拂塵在道門中有拂去塵緣超凡脫俗之意,也是道門中人們外出雲遊隨身攜帶之物。在道教體系里,拂塵是道場中的一種法器,然後由道人將其又演變成兵器,屬軟兵器之類。

淺棕色葫蘆塵淺棕色葫蘆塵

人們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呂洞賓,皆以拂塵壯其神威,仙風道骨油然而生。為中國的道教歷史文獻增添了無窮的文化魅力。

拂塵的演練風格獨特,技法鮮明、軟硬兼施,開合緊湊;舞動起來如天馬行空,灑脫飄逸,閃展跳躍,靈活多變。拂塵的動作以劈、纏、拉、抖、掃為主,有刀、劍、鞭、鏢等器械的動作特點,練習拂塵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運用時要求自然流暢,綿綿不斷,一氣呵成。具有良好的防身之效,倍受人們喜愛。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征。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武當太乙

預備式

三鍾觀音塵三鍾觀音塵

1 拭定乾坤 2黃龍蓋頂 3 腳踏五行 4 橫掃千軍

5 翻江倒海 6馬後揚鞭 7 靈猴縮身 8 橫掃千軍

9 追風趕月 10鷂子翻身 11白鶴探水架彩雲 12下式鏇風

13太公坐崑崙 14叉步攪塵 15中盤托塵 16青龍入海

17黃龍游身連環掌 18野馬分鬃 19降龍伏虎 20騎馬沖肋拳

21黃龍攬尾 22回頭探星 23行步撩衣 24太公坐崑崙

25回身雲塵 26二龍戲珠 27鏇轉乾坤 28收 式

由來

古代用以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器具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荊公 ﹞親手於鵲尾瓶中,取拂塵將塵拂去,儼然如舊。”《紅樓夢》第三回:“旁邊丫鬟執著拂塵、漱盂、巾帕, 李紈 、 鳳姐 立於案邊布讓。”老舍《老張的哲學》第二七:“﹝ 蘭先生 ﹞手裡一把白馬尾拂塵,風兒吹過,綢大衫在下部飄起,白拂塵遮滿前胸,長頭髮散在項後,上中下三部迎風飄舞,真是飄然欲仙。”

封建時代皇室鹵簿儀仗之一

按等級各有定製。《清會典圖·輿衛二·鹵簿二》:“皇帝鹵簿拂塵,朱氂為之,長二尺,結於木柄,柄長二尺一寸二分,圍一寸五分七厘,通髤以金,上飾鏤金龍首二寸五分,銜小金環以綴拂,下飾鏤金龍尾三寸三分,末屬金環,垂朱緌。”

撣除塵埃

太極塵太極塵

。 晉無名氏《白紵舞歌詩》之一:“袍以光軀巾拂塵,制以為袍餘作巾。” 唐杜甫《從事行贈嚴二別駕》詩:“烏帽拂塵青騾粟,紫衣將炙緋衣走。”

洗塵

謂設宴慰勞遠方來人。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今日小官在於私宅,聊備蔬酌,與 飛卿 拂塵。”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一折:“早安排異品奇珍,與侄兒權且拂塵。” 明張四維《雙烈記·歸省》:“我兒途路辛苦, 賽多嬌 看酒,為你姐姐拂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