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西昌]

德陽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位於四川 德陽市廣漢市 雒城鎮房湖公園內,建於1941年,目前是德陽市文物保護單位。1941年7月7日七七事變”四周年之際, 廣漢縣為紀念在抗戰中犧牲的將士樹立此碑。
碑為正方形磚石結構,通高5.5米,碑身邊長0.48米,高3米,三面行書陰刻“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十年七月七日”。碑座為四方形須彌座,高1.5米,四面均有反映抗戰的浮雕圖案。碑四周有石質圍欄。維修時,補刻有陣亡將士名錄及碑記於碑前。現保存完好。2006年6月被公布為德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西昌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在四川涼山州西昌 瀘山,有一座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據了解,民國二十八年(1939),西昌縣政府為紀念縣籍出征抗戰陣亡將士,在城南新寧公園豎“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上刻有陣亡將士姓名和簡介,供後人瞻仰。這是全國最早的一座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但該碑在1951年被撤除了。
直到1987年5月, 西昌市政府才決定在瀘山重豎了這座8米高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讓人們永久銘記在抗日戰爭中捐軀的英雄。
其中最著名的是 華品章將軍,華品章,1902-1937,字榮袞,後改希平,西昌人,1936年秋升任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上校副旅長兼野戰補充兵團團長,駐南京外圍。1937年8月開赴上海前線抗擊日軍,11月底撤至南京整補備戰,駐守雨花台陣地。12月9日,隨部先後擊退日軍兩個聯隊的進攻。後日軍主力在飛機、大炮、坦克的協同下連日猛攻雨花台,戰況激烈。12日下午華品章在拼殺中壯烈殉國。1939年8月追晉為陸軍少將。華品章將軍殉國之時,年僅35歲。

蘭溪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2005年11月,浙江 蘭谿市發現了一塊“閒置”在茶室水池內20多年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據蘭溪博物館的陳星老師介紹,“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目前全省保存完好的僅有兩處,這次在蘭溪發現的“紀念碑”,雖然少了一塊,但仍具有珍貴的革命文物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值得保護。
據當地居民唐惺甫介紹,這塊“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一直放在 大雲山公園茶室前的水池中,用於擱放花盆,誰也沒有想到這是革命文物,直到最近,業主在清理水池時才發現。石碑原先有兩塊,但遺憾的是,在最近搬動的過程中,其中一塊被碎成六塊,所幸另一塊完好無損。
經蘭谿市博物館和蘭谿市黨史辦有關專家的察驗,這是一塊立於1939年抗戰初期的紀念碑。經考證,這塊石碑是由當時蘭溪縣政府及各界民眾共同建立的。

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基本情況

修建年代:1947年保存情況: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圓通山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基座是昆明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昆明報業傳媒集團於2010年9月9日評出的“昆明十大抗戰遺址”之一。

遺址簡介

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在昆明 圓通山的昆明圓通動物園內,全稱為“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碑立於1947年,現僅存八角形基座及題記一方、碑石兩塊。碑文主要記述1944年 中國遠征軍收復被日軍侵占的 松山之戰役經過,及陣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軍官名錄。該紀念碑是滇西抗戰的重要實證記錄。於2003年6月公布為昆明市 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昆明圓通動物園西北角,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如今只剩下一個八邊形的基座,基座上中央位置放置了一架建國後生產的殲六戰鬥機,供遊人拍照。如果不是旁邊還懸掛著“昆明市五華區文物保護單位滇西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遺址”的牌子,很多人會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景點看待。
據了解,抗戰勝利後建在這裡的紀念碑似一把寶劍,直指蒼穹,紀念碑上刻有陣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軍官的名錄。在殘存的八角形基座邊上,刻有不少花紋浮雕。其中一塊漢白玉,刻有“山河同壽”四個大字,一旁還刻有“陸軍第八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十四個小字,落款已經被損壞。另外一塊漢白玉上,紀念抗戰陣亡將士的一段碑文還清晰可見:“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盪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題字者的名字被刻意地抹掉了。

歷史背景

1944年5月,駐印度的國民黨軍和滇西遠征軍經過整訓後,同時向緬北和 怒江以西的日軍發起攻擊。第八軍奉命從 保山開赴龍陵,增援滇西遠征軍左翼軍,擔負攻打松山高地的任務。松山地處怒江西岸,山巒疊嶂,地勢高聳,是經惠通橋到龍陵的交通要道。1942年日軍侵占此地後,多次加修工事,易守難攻。7月,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指揮部隊與固守松山高地的日軍五十六師團二三聯隊反覆爭奪,兩月余未能攻下。李彌接替指揮,他集中火炮,近距離直接瞄準日軍堅固工事;由美軍飛機配合,低空投彈,遂將敵人工事摧毀。10月,克復松山,全殲守敵。在這次艱苦、激烈的反攻戰中,該軍一師三團傷亡三千多人,整編時僅存一連人。為此,惠通橋邊和昆明的 圓通山曾建立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廣州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廣州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位於廣州城北——廣州市 白雲區江高鎮河心洲的江高公園內。

歷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對華北、華東發動了強大攻勢,妄圖一舉滅亡中國。11月,日軍確定了進攻廣州的計畫。而當時的中國政府和軍事當局卻作出錯誤判斷,認為日本不會在廣東從事大規模軍事行動,竟抽調駐粵部隊一半精銳北上,致使廣東防務空虛。1938年9月7日,日軍大本營御前會議作出進攻廣州的決定。10月12日,日軍第二十一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南支派遣軍。在廣東守軍疏於防範的情形下,日軍順利登入大亞灣,開始對廣東陸地的侵略。日軍在大亞灣登入後,一天之內就占領了從坪山至淡水、 澳頭的大片領土,鞏固了陣地,為長驅直入攻占廣州打下了基礎。隨後,日軍連破國民黨軍數道防線,雖然守軍部分官兵在福田、正果、增城等地曾有較為頑強的抵抗,但在整體上對日軍根本不能構成威脅,增城主陣地的失守,使廣州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21日,日軍占領廣東省會、華南重鎮——廣州。日軍攻占廣州後,設第二十一軍司令部於執信中學內。第二十一軍以廣州為中心,迅速占領虎門,隨後占領了佛山、 從化順德、三水等地。
日軍侵占廣州後,即迅速加強對廣州的控制,利用漢奸重建廣州統治秩序,以便利其殖民統治和掠奪。廣州這座昔日美麗富饒的華南大都會,從此竟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呻吟了差不多7年。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之後,日軍企圖渡過流溪河向北進犯。時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二區統率委員會主任的伍觀淇率領抗日自衛隊頑強阻擊,這就是廣東抗戰史上的著名戰役之一——江高之役。

建碑經過

硝煙已散,記者在伍觀淇遠房侄子伍熾文的帶領下,從 江高鎮鎮中心出發去當年的主戰場之一—— 江村鐵橋。在鐵橋的南端,江高鎮河心洲的江高公園內,聳立著紀念江高之役陣亡將士的紀念碑——城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61個亡靈憑此棲息於歷史。
紀念碑是伍觀淇在1946年7月主持興建的,並由他親筆題名,原來位於江高鎮江夏嶺,1995年9月遷到此處,同年還在紀念碑的前面建造了“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該亭是 白雲區人民政府採納本區民革、民盟、民進三個民主黨派人士的提議,為紀念抗擊日寇的愛國壯舉而興建的。紀念亭於1995年4月4日奠基,同年8月15日建成,總面積為1350平方米,南北寬15.7米,東西長86米,亭高10.95米,亭上石額鐫刻著 葉選平的題書“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紀念亭與紀念碑相得益彰,共同組成了一副歷史圖卷,成為公園內一道特殊的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