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門

承天門

承天門,即是現在的天安門。順治更名。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門建成時,稱“承天門”,在黃瓦飛檐三層樓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門正中,掛的是“承天之門”匾額。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進行大規模重建,將“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上懸掛的是“天安之門”字樣的匾額。

簡介

承天門承天門

承天門即是現在的天安門,順治更名,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被稱作“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年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1420年皇城正門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門舊稱“承天門”。此門為黃瓦飛檐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著“承天之門”的匾額,但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麗。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此牌樓毀於大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建“承天門”門樓。明末時“承天門”又叫李闖王的一把大火給燒了,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如今的樣式。

歷史檔案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門建成時,稱“承天門”,在黃瓦飛檐三層樓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門正中,掛的是“承天之門”匾額。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進行大規模重建,將“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上懸掛的是“天安之門”字樣的匾額。圖求外安內和

那么,清朝為什麼要把“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呢?原來,滿清封建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的目的,除採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鬥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文字變遷

據考證,天安門匾額在清初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並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又將匾額上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字改成用楷書書寫的“天安門”三字,去掉了“之”字,字型也相應擴大。

民間傳說

關於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民間還流傳著一則逸聞。傳說李自成攻進京城後,在承天門前彎弓搭箭射向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可惜沒有射中。其下屬以寬慰他的口氣說:“有天命者任自為。”意思是李闖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這一箭準不準。李自成卻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是在說他沒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殺了這個下屬,之後被人勸解開。清統治者入京後可能聽說了這則逸聞,故而將“承天”改為“天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後,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門”三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