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中醫扶陽學派是由“火神派”發展而來。扶陽醫學在吸收了“火神派”善用附子,單刀直入的諸多特點之外,經過近200年沉潛歷練的傳承,逐步形成了一套經得起反覆實踐,反覆驗證,其療效能夠經久不衰的臨床理論和方法。扶陽醫學理論發自於內、難、易、傷寒等醫學思想,學術根基來源於《傷寒雜病論》的辨證思維。

扶陽醫學

扶陽醫學歷經近200年的傳承,探索,總結,衍變,升華,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且用之於臨床實踐而皆效的理法方藥。扶陽醫學的學術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藥始終體現了《黃帝內經》“謹守病機”的思想,理論根基和辨治原則是與河圖、易經、內經、難經以及傷寒論一脈相承的。

扶陽醫學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扶正護陽是扶陽學派的理論核心;臨床擅用姜、桂、附,是扶陽學派的顯著特點,坎離既濟;延年益壽是扶陽學派的治療標準。

扶陽醫學是目前受到眾多人關注與學習的一個學術流派,特別是近十年來學習扶陽醫學形成了一股潮流。扶陽醫學能夠幫助人們走出辨證論治的困境,提高臨床效果,這是目前眾多仁人志士追隨扶陽、學習扶陽醫學的真正動力和原因。

流派淵源

扶陽醫學創始於鄭壽全(1824~1911),先生字欽安,原籍安徽,其祖宦遊來川,遂家定居於邛州固驛鎮。

先生幼年對經史研讀甚勤,嘉慶年間中秀才。後棄舉子業,拜一代通儒劉沅(1767~1855)門下學醫。在劉沅(字止唐)的指導下參學《內經》、《周易》、《傷寒論》等經典,窮二十餘年之精力,赤子之心,從未放鬆,終於徹悟經典,搜出三書之精髓。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元氣為人生陰陽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萬病皆損一元陽氣”、“辨證不離傷寒六經”、“治病重在扶陽”。其學術思想之基礎,上溯《周易》、《內經》,中得《傷寒論》心法,下閱歷代醫家著述而兼采其長,故其醫理醫術造詣,俱臻上乘。

1848年,鄭欽安時年24歲,始於成都懸壺濟世。先生治學嚴謹,醫術臻於上乘,踵門求治者應接不暇,屢起沉疴,活人無數。因其臨證善用薑桂附等大辛大熱之藥溫補腎陽,量大而準,常令群醫束手之大症、重症,流於昨日黃花,時人頌為“鄭火神”,又稱“姜附先生”,譽滿雲、貴、川數省,聲名冠於一時。及至中年學驗俱豐,陸續將多年醫學心悟著書立說,刊行於世。

主要著作

1869年,鄭欽安《醫理真傳》成書刊行,雖僅僅10萬字,卻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闡述了鄭欽安的學術思想,奠定了他作為火神派鼻祖的地位。

1874年,欽安祖師之《醫法圓通》一書問世,該書上乘《醫理真傳》,進一步充實並完善了火神派學術思想。

1894年,《傷寒恆論》問世。三書傳世,貫穿欽安學術思想並有效的指導臨床,成為後世追奉扶陽醫學的理論指導。

代表人物

鄭欽安中年傳道授徒,桃李天下。先生晚年之關門弟子盧鑄之(1876~1963),名禹臣,號金壽老人,先由顏龍臣先生帶其從德陽到成都,拜鄭欽安(顏氏之師兄)先生為師。光緒16年正式從師於鄭欽安先生,跟師學藝,“三載親炙,有聞必錄”(《盧氏臨證實驗錄》)。欽安始祖去世以後,盧鑄之遵從師命,遊歷四方,考察全國各地。後在光緒末年開設了“養正醫館”。1911年,盧鑄之在成都開設了“扶陽醫壇”,主要講解四大經典及鄭欽安的三部書。他每周講授2~3次,每次講1~2個小時,包括臨床醫案和中醫經典。

盧永定(1905~1985)先生,字雲龍,盧鑄之長子。從父學習鄭欽安學術思想多年,傳播與實踐扶陽醫學,亦為當時巴蜀名醫,第三代盧火神。在盧鑄之去世後,永定先生繼續開辦扶陽醫壇,其學而受益之弟子眾多。

吳佩衡(1888~1971)教授,著有《吳佩衡醫案》一書,為雲南吳氏火神派創始人。受其學院授教與家傳的影響,現雲貴一帶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吳附子”吳佩衡的很多傳奇,在雲南一帶膾炙人口,傳為佳話,吳老家傳火神派扶陽高手有二十餘位,其三代火神影響深遠。

祝味菊(1884~1951)教授,早年在四川成都受到鄭欽安火神派學術思想的影響,並受益於扶陽醫壇,之後把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帶到了上海,成為祝氏醫學的創始人,其追隨者及弟子眾多,著有《傷寒質難》等書。

補曉嵐(1856~1950),原名補一,字曉嵐,別號老農。清鹹豐五年生於四川省遂寧縣,閱歷豐富,善用薑桂附,是著名的火神派醫家,人稱“火神菩薩"。1928年,先生舉家來渝,定居山城,在太平門海關巷開設“補一藥房”,終其餘生為重慶民眾服務,譽滿山城,為其一生最光輝的時期。其間治病佳話,老重慶人至今猶津津樂道。

范中林(1895~1989)先生,精於傷寒,貫穿扶陽,火神派學術風格突出,單刀直入,效果奇佳,著有《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一書,是我們研究與學習的參考。

唐步祺(1917~2004)先生,不僅僅受益於扶陽醫壇,而且對鄭欽安學術思想研究深入,著有《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為宣傳與推廣鄭欽安學術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鄭欽安醫學三書小冊子,雖然有單行本發行,由於內容蹇澀等問題,其傳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而《闡釋》一書的問世,為後來的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與參考,對於火神派扶陽學術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可(1930~2013)老中醫,自學中醫,私淑扶陽學術思想,致力於中醫臨床與研究近50年,崇尚仲景學說,融寒溫於一爐,擅以重劑救治重危急症,自創方劑28首,著有《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一書,記錄了對各科疑難雜症獨到的救治經驗,特別是其突破了現代教課書《傷寒論》中藥物劑量,使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由於李可老學識卓著,追隨者眾多,如呂英、孫其新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呂、孫兩位研究與套用李可扶陽學術思想不遺餘力,並有多部著作出版發行,對於扶陽醫學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盧崇漢(1947~)教授,師從其祖父盧鑄之、伯父盧永定,深得祖父二輩悉心教培,醫道高超。17歲即懸壺成都,19歲已有醫名,臨證善用薑桂附屢起沉疴大疾,深得扶陽三味,亦有“盧火神”之稱,現供職於成都中醫藥大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特聘的“學術傳承人”,扶陽論壇組委會主席。著有《扶陽講記》、《盧氏臨證實驗錄》、《盧氏藥物配合闡述》等書。

彭重善(1931~),四川德陽人,1950年入伍,軍旅生涯20年。1969年因病而退伍,危難困頓之際,得表叔盧永定師(盧鑄之祖師的姐姐,乃彭重善之祖母)救治而愈,由此因緣而於1970年拜師於門下,成為盧永定的正式門徒。入門後每朝侍診於師側,寒暑不輟15年,直至師歿。誠心親炙,耳濡目染,得師嫡傳,加之苦學勤悟,於鄭盧醫學之精要,終成大統。從師3年後,蒙師開許,即以鄭盧醫學之醫術,免費診病救人,醫道日進,善用辛溫扶陽之姜附桂,屢起頑疾重症,醫名漸起。在四十餘年的懸壺濟世、治病為民的義診義傳中成就奇蹟,著有《鄭欽安—盧鑄之醫學講授》一書,使得更多人受益並真正步入鄭盧醫學之大道。其弟子與追隨者當世眾多,如彭進、伊敏、彭童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劉力紅(1958~)博士、唐農(1962~)校長(廣西中醫藥大學),不僅僅臨證實踐扶陽醫學,更在多種會議與場所大力弘揚,為扶陽事業的推動親躬力行,受到業內專家公認。2003年劉力紅所著《思考中醫》不僅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重視經典、學習經典”的熱潮,而且因其對傳統文化的精思妙解、對中醫思考的深刻闡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劉博士尋訪萬里,採納百家,先後推出李可、盧崇漢、王鳳儀等奇人。劉力紅博士主導發起的“扶陽論壇”,從南到北,從國內到國外,參與人數之多,影響之廣,成為近年中醫圈內奇談。

王獻民(1959~)老中醫,號“洄溪堂主”,河南西平人,中醫世家,著有《扶陽醫學臨證傳奇》一書。王獻民老中醫自幼受中華傳統文化薰陶,精思《傷寒雜病論》,貫通火神派及扶陽醫學心法,縱橫於扶陽與溫病,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省城鄭州創辦了"洄溪堂中醫館",並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首席導師。王老中醫在臨床上踐行仲景遺風——病脈證並治相結合,往往是重劑出手、力挽狂瀾,使奇蹟屢現,令患者枯木逢春,成為當代扶陽高手中之鳳毛麟角者。王老在祖傳藥方基礎上,實踐總結並改進的治療腎病綜合症、腫瘤、結締組織病、免疫性疾病、原發性癲癇、哮喘、口腔潰瘍、鼻炎、痔瘡、白癜風及牛皮癬等皮膚病,以及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不孕不育、子宮腺肌症、多囊卵巢、嬰幼兒積食等300多個經驗方,常有藥到病除之效。

張存悌(1947~)主任醫師,曾任遼寧中醫附屬三院內科主任,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聘臨床專家。張存悌教授矢志鑽研火神派,著有《火神鄭欽安》、《中醫火神派探討》、《火神派示範案例點評》等書,系國內最早系統闡釋火神派的專著,現任扶陽論壇組委會常務委員。從醫30年,多次在美國、澳洲、加拿大、香港等地講學,弟子眾多。張教授擅用經方,用藥簡練,為經典火神派代表,對常見病、疑難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出版專著49餘部,代表作《經典火神派醫案點評》、《關東火神張存悌醫案醫話選》、《霹靂大醫——李可》、《吳附子——吳佩衡》等。

傳承工作室建立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扶陽論壇已經開辦了七屆,特別是每屆的演講成書,即《扶陽論壇集》,使更多的國內外學習者場場受益、本本入心,扶陽醫學這個最年輕的第八個學術流派,已經牢牢地深入了人心,成為推動與學習扶陽醫學的一面旗幟!為了更好的傳播扶陽醫學,2013年11月份,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廣東成立了扶陽醫學傳承基地,至2016年短短三年時間內,培訓了近3000名扶陽學員,成為傳播與弘揚扶陽醫學的重要平台與途徑。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是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中醫扶陽流派的傳承機構,肩負著承繼與弘揚扶陽醫學的使命,為經典、純正的扶陽醫學在祖國大地上播下了一批種子,以期生根、開花、結果,讓扶陽醫學春滿人間、壽世壽民,更加有效的造福人民。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以堅信和支持如下三個觀點為原則,來實施基地的各項行動計畫:

第一、扶陽醫學是從哲學到理論再到臨床方法上的一套完整體系,無論能否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加以闡釋或證明,都不影響扶陽醫學自身體系的完備性和獨立價值。

第二、扶陽醫學是從《河圖》、《洛書》、《易經》、《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而延續下來的一套完整的、與中醫經典一脈相承的中醫正脈法系。因此,我們堅定的認為:扶陽醫學是經典中的經典、精華中的精華、結晶中的結晶。

第三、扶陽醫學既需要我們挖掘和繼承,更需要我們發展和創新。扶陽醫學融匯了中華文明的哲學和智慧,內證修煉,是扶陽醫學最核心的內容,是扶陽醫學立派之根本。

2016年5月14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鄭州)扶陽醫學傳承基地掛牌成立。該基地設立在河南省會鄭州市洄溪堂中醫館,是一個跟師臨證、實操演練、精進升華的臨床教學平台。

火神門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火神門”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的專用標誌。整體圖示以紅色為主色調;以火、神、門三個字組成標誌的文字元素;以火的圖騰組成標誌的象形元素;以四邊為方形的門框組成標誌的結構元素。從而彰顯大家都是“火神門人,扶陽聖手”的喻義和美好願景。其中:

火,代表著“以火立極”的理論核心,代表著“以極為歸”的思想體系。

神,代表著“上工守神”的最高境界,代表著“火神門人”都是“上工”之意。

門,代表著扶陽醫學之門,代表著大家都是同門同派的兄弟姐妹。

“火神門”標誌的四邊方形門框,既代表著中醫扶陽學派之門,又展示了“火神門”這個以挖掘、研究、承繼、弘揚扶陽醫學為宗旨的平台功用。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圓為陽,方為陰,這個內含相火的方形門框,既隱含了“萬物負陰而抱陽”以及“陰中之火為真元陽”之意,又神蘊著“爐中火”的象形,從而揭示了扶陽醫學以火立極,固護正氣的理法思想。

門框內右部為火圖騰,由原始點的太極和六朵火苗組成。火從下往上升,喻示著中醫扶陽大業蒸蒸日上。火圖騰的立極點也就是起點,是一個既為太極,也為元陰元陽合而為一的造型,代表著人的命門、坎中一陽、人身太極、立命之根之意。

火圖騰上端的六朵火苗,一是取“六六大順”之佑;二是隱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三是喻意火的六個功用:其一,溫熱身體;其二,視物光明;其三,機能活動;其四,腐熟水谷;其五,新陳代謝;其六,神明出焉。

因此,這個蘊含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六朵火苗,把水中之火、一陽陷於二陰、坎離既濟、君相二火、坎中一陽、歸根立極等扶陽理念活脫脫的都表現了出來,正可謂:“地產天成號火王,陰陽互合隱維皇,神明出入真無定,個裡機關只伏藏”。

門框內左部為“火神門”三個字,點出了組織體系的商號,採用篆、隸書字型結合書寫,既顯悠長、大氣之風貌,又隱含扶陽醫學“至純、至正、至高、至精”的歷史沉澱之精華。同時,“火神門”三個字又取之擬人化的形象,分別代表了創始者、傳承者、加盟者及其合作者薪火相傳,更上層樓,後繼有人,繼往開來的圖示主題。

“火神門”專用標誌也可以看成是中醫扶陽法脈的符號,符號者“符咒”也。即“穆穆明明輝光發越於四達,隆隆冥冥氣化超然於全球”。

扶陽學院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傳人經典課程班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本課程將採取“面授+微信講課”的方式完成全部課程教學,經典課程班學期為6個月,其中面授兩次,微信講課十二次。每次面授共三天時間,主要內容按照診斷、辨證、立法、遣藥、處方五大進程逐步學習,重點進行扶陽脈法及脈法藥一體論的特訓,以及藥物配合及秘驗方的傳授。

在第一次面授與第二次面授之間約半年的時間內,將採用微信講課的方式授課,按照扶陽基地提供的全套學習教材詳細講解。微信講課每月二次、每次二小時,半年共進行十二次微信講課。

扶陽醫學超白金課程班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超白金課程班是經典課程班的提高班,除了鞏固學習經典課程班的內容之外,還將以五行立極,詳解人身五行各個系統的立法體系,其中包括大法、常法、法中法、法變法的具體運用及臨證思辨。超白金課程班採取集中面授的形式,不定期舉辦,同時每月在直播群開展微信教學。

扶陽醫學傳承人課程班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傳承人課程班是扶陽醫學傳承基地的重點項目工程,是扶陽法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偉業工程。其課程內容將針對比較常見的流行病、慢性病、大病、難病和危病,為大家傳授一批用之必效的特病專藥和秘驗方。同時,課程又結合扶陽醫學的立法體系,詳細講解特病專藥在臨證中的具體運用。

傳承人課程班建立了獨立的微信群,常年開展微信教學活動,分享學習體會,解答疑難問題。傳承人課程班的學員通過考核合格之後,將由基地頒發傳承人證書,並將傳承人資料進行認證後上網公布。基地將為每位傳承人配發扶陽醫學軟體,讓傳承人把扶陽教練帶回家,既能用於日常學習,提高臨床技能,又能用於日常門診,提高工作效率。扶陽醫學基地將歷代祖師及幾代人的心血梳理、總結、提煉後,壓縮成像計算機的濃縮晶片,開發出了今天的扶陽醫學軟體。該軟體包含著成百上千條的信息和歷代上師的心血,是傳承人學習及運用扶陽醫學的法寶利器。

扶陽五日禪

本課程從最基本的子午八卦晃海術、三貫氣、磨鏡、采日精、采月華開始教起。有專業老師帶領大家反覆練習,積累本錢,練好根基,並按次第循序漸進。“扶陽五日禪”將帶領大家不斷修習和精進,直至達到返觀內視、懸空診脈、望而知之的中醫頂尖水平。

扶陽醫學既需要挖掘和繼承,更需要發展和創新。“扶陽五日禪”融匯了中華文明的哲學思想和智慧,內證修煉是“扶陽五日禪”最核心的內容,是扶陽醫學的立派之本。

“扶陽五日禪”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參加過經典課程班或超白金課程班面授的學員方可參加,不對外公開接受報名。

骨神傳承弟子班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骨神傳承弟子班由徐學軍師父親自授課,採取現場手法示範、手把手傳授及一對一實操的小班密訓方式,傾囊傳授徐氏獨門絕學。該班學制一年,分四期集中面授,每三個月一期,每期歷時五天。該班為徐學軍師父傳承弟子班,限額20名,弟子由徐師父親自遴選,終身傳授,代代可傳。

扶陽醫學傳承人

扶陽醫學傳承人將按照完善的傳承管理制度體系,通過雙向選擇,完全自願,不拘一格,寬進嚴出的原則面向全國進行遴選。

傳承人必須全過程參加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扶陽醫學傳承基地組織的系列培訓及考試,每次培訓及考試都要有原始記錄(課堂筆記、報到記錄、結業合影、期考試卷等),每季度要做小結匯報並報送臨床醫案,年終進行總結考試。傳承基地還建立了繼續學習傳承的機制,每月定期進行微信教學,並通過“扶陽醫學軟體”在臨床中進行實踐和學習,定期上報臨床醫案。2017年1月11日~14日,傳承基地舉辦了第一屆扶陽醫學傳承人面授及考試,經考核合格,並確認為首批扶陽醫學傳承人的名單如下(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海亮 王德國 王 竦 鄧衛根 車林峰 寧世強 葉遠琴 盧旭輝 盧惠聰 閆文靜劉之鳳 劉金蘭 劉 強 孫奎南 朱榮源 朱敬川 林志榮 甘紹林 李悟仁 李偉宏李 明 李朝義 李樹春 畢華 畢朝焱 何振旗 張天任 張永祥 張慶軍 張宏炳來玉國 楊洪建 蘇淑儀 周俊旺 周友成 羅澤武 姜志誠 袁永明 袁高明 陶 英陶智琦 顧久弘 凌鳳山 曾憲龍 龔明哲 蔣銀東 覃智強 謝林林 董建國 雷志忠景洪波 繆馥聯 顏德軍 蔡穗東 蔡德良 魏學君

民間國醫傳奇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扶陽醫學傳承基地

華夏文明五千年,縱觀中醫歷史,每於亂世瘟疫橫行之時,民間杏林投袂而起,力挽狂瀾,或揚聲於廟堂之上,或傳道於江湖之中,或濟世於草莽之野,或救人於垂危之際,回春妙手,惠澤眾生……

如果說中醫是千年古樹,民間中醫則是古樹之根。發展中醫事業,當從源頭做起,正所謂根衰則木亡,根壯則木旺。為了促進中醫傳承、創新和發展,在中華中醫藥學會和民間國醫研究基地的領導、統籌之下,啟動了大型系列紀錄片《民間國醫傳奇》的拍攝、製作及發行活動,並於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了隆重的啟動儀式。

《民間國醫傳奇》是一部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民間國醫研究基地、扶陽醫學傳承基地以及國藝娛樂文化集團有限公司(香港)和深圳國藝影視有限公司承辦,並聯合其他出品方及播出電視台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人文社會紀錄片。

該紀錄片將採取全新的視角,以醫師或病人的故事作為切入點,用貼近大眾的、輕鬆愉快的筆調,充滿活力的鏡頭,紀實人物、場景、圖片、文史影像資料、部分情景再現、三維模擬等多種技術元素和紀實手法拍攝製作,通過對卓越民間中醫的挖掘與尋找,全方位展現民間中醫超凡的絕技、絕招、絕活和中華國醫的精粹與魅力,完成一次中醫文化的啟蒙和普及,進行一場中華國醫的發現之旅。

該紀錄片每集時長30分鐘,第一年共拍攝50集,之後視情待定。擬分為三輪發行,預計覆蓋收視群體達5~8億。首輪發行:中央電視台或省級衛視;二輪發行:省級電視台、網路視頻媒體、多媒體;三輪發行:地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港澳及海外著作權;音像製品及多媒體網路著作權;視頻網站:騰訊視頻、優酷網、愛奇藝、樂視高清、新浪視頻、響巢看看、土豆網、PPTV、搜狐視頻、鳳凰視頻、56我樂、芒果TV、豆瓣、暴風影音、bibibili等;出版《尋找民間國醫大師》系列叢書及電子書;網路電視台直播以“尋找民間國醫大師”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中國好中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