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柳城

u扶柳城村,建村於2500年前的戰國以前。 三國時(220―265年間),曹操曾在扶柳城屯兵80萬。 扶柳城村,現有318戶,992人,4819畝耕地。

冀州市小寨鄉扶柳城的村,位於冀州市城區西北方向14公里,緊靠滏陽新河北堤。
這個村是冀州市410個行政村中建村最早的,比冀州城建立還要早幾百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地圖中,沒有冀州城,但標有扶柳城。
/ a7 [- x5 I0 }. p% y. u扶柳城村,建村於2500年前的戰國以前。當時是一座城邑,戰國時屬中山國。《戰國策》載:公元前297年,“趙伐中山取扶柳”。西漢初(公元前206年後),在此村設扶柳縣。後漢屬安平國。至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稱澤城縣,後廢澤城縣納入信都縣(今冀州市)。隋朝以後沿化為一般村莊。該村1996年合鄉並鎮前屬壘頭鄉(公社),後歸小寨鄉至今。% m$ H D! l5 i5 n
《太平寰宇記》云:扶柳城,“其地有扶澤,澤中多柳”。據傳,扶柳城,地勢低洼,村周圍及村內坑塘多、水多,栽種柳樹多。人們走路能扶著柳樹,又因是縣城,故而取名“扶柳城”。該村名曾被訛稱為“蒲笠城”。
/ b7 Y' [; N; u9 H3 U傳說,西漢末(23年前),王郎追趕劉秀到信都(今冀州市),信都太守任光率大小官員曾到扶柳城迎接。三國時(220―265年間),曹操曾在扶柳城屯兵80萬。村北“三皇廟”的西南角有曹操的馬場;廟西有座監獄。據村裡的老年人回憶,村北有座“三皇廟”,“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村內有座“釋迦牟尼廟”,清同治元年(1862年)予以重修。村西南角今國小校處,有座“廣聖寺”。現還保存有清朝時的“重修碑”。在“廣聖寺”內,1984年縣文物調查時,發現了一個“如來佛石像”。這個石像,為明代青石雕像,高270厘米,寬80厘米,厚40厘米。為坐式,雙手扶膝。當時,佛像的頭已失,佛身有磕痕。建國後,在扶柳城村,多次出土虎頭瓦、布紋瓦、灰陶殘片、泥質紅陶殘片、陶瓮殘片等。但都沒有考清屬什麼年代的東西。
: b3 ~" b6 y9 {+ r4 U ` C我國佛教界領袖人物釋道安就是扶柳城村人。釋道安(312--385)是東晉(317--420)時傑出的高僧。18歲出家,因生性聰穎,5000字的《辨意經》、一萬多字的《成具光明經》,一夜讀完,複述經文,一字不差。24歲起,在鄴都(今臨漳縣)鑽研佛學十三四年。後在鄴都當寺塔主持,雲遊到山西、河南、襄陽、長安。長期從事佛學研究和著述。他晚年在長安主持譯經187卷,百萬餘言,並注經作序。他共有著述60多種,作序14篇,編纂了中國第一部佛經目錄。東晉孝武帝曾下詔表彰他,要求當地給他象五公一樣的俸祿。趙朴初曾說:佛教在中國的流傳,“中國僧界道安法師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積極作用的佛教領袖”。
5 A7 B8 z. P2 p4 N# q扶柳城村,原縣城遺址早已看不見、找不到了。只能在現村西南找到一些破轉爛瓦。
扶柳城村,現有318戶,992人,4819畝耕地。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122元。以糧棉種植業為主。該村的大姓有谷、申。姓谷的有一位黃埔軍校畢業生,名沂濱,號雩南。是黃埔軍校第16期畢業。(事跡待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