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

扒,中國漢字的一個,是一種動作的表現,同時也指一種烹飪技法。扒是先用蔥、姜熗鍋,再將生料或蒸煮半成品放入其他調味品,添好湯汁後用溫火烹至酥爛,最後勾芡起鍋。扒有紅扒,白扒,魚香扒,蚝油扒,雞油扒等,是根據調味品不同而區別的。不論中餐還是西餐,“扒”菜都是主要的烹調技法。中餐魯菜中的“扒”菜是比較地道著名的。

基本信息

漢字扒

編碼信息

五筆86:RWY
五筆98:RWY
倉頡:QC
四角號碼:58000
UniCode:U+6252
規範漢字編號:0201
筆順編號:12134
筆順讀寫:橫豎橫撇捺

基本解釋


1.抓住,把著:~車。~牆頭兒。
2.刨開,挖:~坑。~堤。
3.剝,脫:~皮。~掉偽裝。
4.拔:勿剪勿~。
5.撥動:~拉。~開草棵。

1.用耙摟,聚攏:~草。
2.搔,抓:~癢。
3.燉爛,煨爛:~羊肉。

詳細解釋


〈動〉
(1)刨,挖[dig]
扒了好幾天,才扒出來這個大洞子。——《高玉寶》
用前足的鉤扒掘地面。——《蟬》
(2)又如:扒坑;扒開浮土;扒土;扒堤
(3)攀援[climb]
他明朝就扒在我頭上來哩。——明·朱京藩《風流院傳奇·投羅》
(4)又如:扒車;扒得高,跌得重
(5)拆除[pulldown]。如:扒了舊房蓋新房
(6)脫掉[stripoff]。如:他把棉襖一扒就乾起活來
(7)剝去或除去…的表層(如皮)[skin]。如:把兔子皮扒下來
(8)另見pá

〈動〉
(1)用手或用工具把東西聚攏或散開[rakeup;gatherup;raketogether]
姐夫,去請你爹進來扒口子飯。——《金瓶梅》
(2)又如:扒草;把枯樹葉扒在一起
(3)煨爛或用微火燉[stew;braise]。如:扒羊肉;扒雞
(4)從別人身上摸竊財物[steal]
他送給我一隻舊懷表…不知道它是在什麼時候給扒手拿走的。——巴金《我的哥哥李堯林》
(5)又如:扒錢包
(6)〈方〉∶搔,抓[scratch]。如:扒癢
(7)掙[錢][earn]
社會在變,舞文弄墨者群也在變,能夠在這領域裡縱橫馳聘的人,有不少已不贊成嚴肅認真,他們也稱寫作為“扒分”。就像個體戶賣牛仔褲一樣。——孫少琪《他在寫作》
(8)又如:扒分(掙錢,撈外快)
(9)划動[row]。如:扒捍(船名);扒艇(舢板船);扒龍(清末一種裝備武器的手劃的走私快艇)
(10)用同“爬”。爬行[crawl]。如:扒山虎(山行便橋);扒沙(爬行);扒推(亦作“杷推”、“爬推”。眼淚成串下流的樣子)
(11)另見bā

康熙字典解釋

【卯集中】【手字部】 扒
【唐韻】博怪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怪切, 音拜。拔也。【元包經】拔屵扒氐。傳曰:轉石伐木也。【注】屵音業。氐,根也。 又與拜通。【王應麟·詩考】勿翦勿扒。亦作拜。 又【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布拔切, 音八。破也。【史記·封禪書】掊視得鼎。【注】索隱曰:掊,扒也。 又擊也。 或作捌。 又【唐韻】彼列切【集韻】筆別切, 讀若分別之別。擘也,剖分也。

方言集匯

◎粵語:paa1paa4
◎客家話:[梅縣腔]bai5[海陸豐腔]bat7bak7bai5[客英字典]bai5bat7[台灣四縣腔]bat7bak7bai5[客語拼音字彙]pa1pa2[寶安腔]pa2[沙頭角腔]pa2
◎潮州話:ba1(pa),bê5(pê)pa1(pha)

烹飪技法

簡介

扒肉條扒肉條
扒是先用蔥、熗鍋,再將生料或蒸煮半成品放入其他調味品,添好湯汁後用溫火烹至酥爛,最後勾芡起鍋。扒有紅扒,白扒,魚香扒,蚝油扒,雞油扒等,是根據調味品不同而區別的。不論中餐還是西餐,“扒”菜都是主要的烹調技法。中餐魯菜中的“扒”菜是比較地道著名的。魯菜中的“扒”菜就是將初步加工處理好的原料改刀成形,好面朝下,整齊地擺入勺內或擺成圖案,加適量的湯汁和調味品慢火加熱成熟,轉勺勾芡,大翻勺,將好面朝上,淋入明油,拖倒入盤內的方法稱為“扒”。做好“扒”菜每一道環節都是很重要的,下面詳細介紹“扒”菜的八步曲。
選料。“扒”是較細緻的一種烹調方法,是魯菜菜系中常用的烹調技法。原料,第一要選高檔精緻、質爛。如魚翅、鮑魚、干貝等海類產品。第二,一般用於扒制熟料,如“扒三白”,所選用的原料有熟大腸、熟雞脯肉、熟白菜條,選用這樣原料的目的是容易入味,也具有解腥去味的作用。
加工。根據原料的性質和烹製目的不同,原料要加工改刀成塊、片、條等形狀或整隻原料,不論主料成什麼形狀,在烹製菜餚時要擺成一定的形狀或圖案,原料要進行初步熟處理。如乾貨原料要進行提前漲發,蔬菜原料要進行焯水過涼,具有縮短加熱時間,調和滋味的作用。
火候。就是行業中的“看火”,《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打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可見火候是決定菜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扒”菜的火候要求更嚴格,旺火加熱燒開,改用中小火長時間煨透,使原料有味道,最後旺火勾芡,菜餚成熟,口感適中,一氣呵成。
造型。“扒”菜選用的原料形狀要整齊美觀。“扒”菜從菜餚的造型來劃分,分為勺內扒和勺外扒兩種。勺內扒就是將原料改刀成形擺成一定形狀放在勺內進行加熱成熟,最後大翻勺出勺即成。勺外扒就是所謂的蒸扒,原料擺成一定的圖案後,加入湯汁、調味品上籠進行蒸製,最後出籠,湯汁燒開,勾芡澆在菜餚上即成。
調味。由於原料的特點及調味品的不同,“扒”分為紅扒、白扒、蔥扒和奶油扒。紅扒的特點是色澤紅亮、醬香濃郁,如“紅扒魚翅”。白扒的特點是色白、明亮、口味鹹鮮,如“扒三白”。蔥扒的特點是菜餚能吃到蔥的味道而看不到蔥,蔥香四溢。奶油扒的特點是湯汁加入牛奶、白糖等調味品,有一股奶油味,如“奶油扒蘆筍”。另外還有雞油扒等扒制方法。
勾芡。“扒”菜的芡汁屬於薄芡,但是比溜芡要略濃、略少,一部分芡汁融合在原料里,一部分芡汁淋於盤中,光潔明亮。對於“扒”菜的芡汁有很嚴格的要求,如芡汁過濃,對“扒”菜的大翻勺造成一定的困難,如芡汁過稀,對菜餚的調味、色澤有一定的影響,味不足,色澤不光亮。通常“扒”菜的勾芡手法有兩種:一種是勺中淋芡,邊鏇轉勺邊淋入勺中,使芡汁均勻受熱,一種是勾澆淋芡,就是將做菜的原湯勾上芡或單獨調湯後再勾芡,澆淋在菜餚上面,這一種的關鍵要掌握好芡的多少、顏色和厚薄等。
大翻勺。是“扒”菜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求其動作乾淨利索,協調一致,在大翻勺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在進行扒菜大翻時要煉勺,使炒勺光滑好用,防止食物粘勺而翻不起來。②在進行大翻勺時需要旺火,左手腕要有力,動作要快,勺內原料要轉動幾次,淋入明油,大翻勺即可。③掌握大翻勺的動作要領:眼睛要盯著勺內的原料,輕揚輕放,保持菜餚造型美觀。在此介紹大翻勺的幾點注意事項僅指單柄勺,而對於雙耳鍋來說,大翻勺的動作更複雜,在此不作介紹。
出勺。“扒”菜出勺的技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有倒“扒”菜,在出勺之前將勺轉動幾下,順著盤子自右而左的拖倒,這樣做的目的為了保持原料的整齊和美觀,如蟹黃扒魚翅。另外,還有將勺內的原料擺在盤中成一定的形狀和圖案,最後淋上芡汁即成。

分類

1.按顏色分
紅扒:加入番茄醬、紅曲米、糖色等有色原料或調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紅扒梅花參紅扒梅花參

白扒:不加入有色調味品和原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2.按原料形狀分
整扒:將整形的原料經改刀後進行扒制的菜餚。如:海參、肘子、整雞、整鴨、鮑魚等。
散扒:將散性的原料擺出形狀或花樣進行扒制的菜餚。如:蔬菜、火腿、雞脯肉、大腸等
3.按口味分
五香扒:在扒制過成中加入五香調味料進行扒制的菜餚。
魚香扒:是川菜的味型(小酸、小甜、小辣、微鹹、蔥姜味濃的特點,用魚香汁進行扒制的菜餚。7雞油味扒制的菜餚出勺前淋入雞油。
蚝油味:以澆汁用蚝油味主要調料。
蔥扒:主料中加入大蔥或蔥油扒製成菜。
奶油扒:是湯汁中加入牛奶、奶油、牛油、奶粉、白糖等進行扒制的菜餚。
醬汁扒:在紅扒的基礎上加入甜麵醬、排骨醬、豆瓣醬、海鮮醬、黃醬等進行扒制的菜餚。
4.按技法分
蒸扒:將加工好的原料加調料上籠蒸製成熟後再進行扒制的菜餚。
炸扒:將原料進行炸制保持其外形完整然後進行扒制的菜餚。
煎扒:將原料加工成型後在鍋煎出形狀和顏色。一般是金黃色,再加入調料扒制而成的一種烹調技法。
5.按原料分
葷扒:指動物性原料經過氣蒸、過油、走紅處理。
素扒:蔬菜類原料經過過油處理。
6.按造型分
勺外扒:勺外扒就是所謂的蒸扒,原料擺成一定的圖案後,加入湯汁、調味品,上籠進行蒸製,出籠後以鮮湯燒開,勾芡澆在菜餚上即成。
勺內扒:勺內扒就是將原料改刀成形,放入勺內進行加熱成熟,最後大翻勺出鍋的扒制方法。
7.按地域劃分
東北扒:在東北一帶,扒菜是將初步熟處理的原料,加工、切配成整齊的形狀,面朝下碼在盤子裡,輕輕推入有湯汁和調味品的勺中,小火慢慢煨透入味,再用大火加熱,一邊晃勺一邊勾入水澱粉,最後沿鍋邊淋入明油,經過大翻勺(將菜餚懸空甩出,菜餚在空中整個翻過,再以勺接回)後,裝盤成菜(菜餚形體完整、無破損)。菜例:素扒魚翅、紅扒魚肚。
京魯扒:在山東、北京、天津一帶,扒菜有時先用沙鍋煨制原料,沙鍋用豬骨或雞架骨墊底,主料用紗布包好(或不包)擺放沙鍋中,再加入其它香料、調味品或火腿、老鴨等配料,然後加入湯汁,加蓋燜至主料質地軟香入味,取出主料,擺放盤中,起鍋,將原汁用水澱粉勾芡後澆在主料上。菜例:五香扒肘。
在福建一帶,扒制方法也如此,但常用竹箅墊底,稱為箅扒。菜例:蝦子扒大烏參、菜心扒極品鮑。
廣東扒:廣東一帶扒菜,一般是將加工的原料經過沸水、沸湯焯熟,氣蒸或過油等初步熟(並調味)處理後,在盤中擺放整齊,取鮮湯調味兌汁,燒沸勾入水澱粉,打上明油調成滷汁,再將滷汁澆在原料上。此法扒制菜餚,具有造型美觀,色、香、味俱佳等優點。菜例:口蘑扒菜心、扒素什錦。

扒菜操作程式

原料切配成形(或宰殺初處理)→初步熟處理(焯水、過油、氣蒸、走紅)→蔥姜熗鍋後下料→添湯→調味燜燒→勾芡→淋明油→大翻勺→整理裝盤。
技術操作要求
1.扒菜不能油過於太多,要做到“用油不見油”。
2菜餚形狀美觀,質味醇厚,濃而不膩。
3扒制整形菜餚速度比較慢,適合大型宴會和預定菜式。
4講究湯汁、火候得當,扒菜要勾芡但是湯汁也有來自芡汁
5扒菜一般用高湯,沒有高湯用原湯。
6原料多加工成形體較厚的條、片狀或直接使用整體形狀的原料。
7原料必須經過熱處理,可採用焯水、過油、走紅、氣蒸。
8滷汁的濃稠度、口味應及時調整,芡汁明亮、成品菜餚完整。

扒菜的入味

1對於本來沒有味道的原料,扒制時用湯汁(高湯、雞湯、魚湯、鹵湯等)和調料一起調味增香。例如:扒廣肚。廣肚本無味,在調和鹹鮮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用湯汁為其增鮮。
2對於原本就具有香味的原料扒制時只要通過調料來入味即可。例如:豬肉和羊肉,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肉香味,扒制時可不主要依靠高湯來入味。

火候及火力的運用

火力就是行業中的“看火“火力的大小是決定菜餚的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扒菜的火力要求嚴格:旺火加熱燒開,改用中火煨透,使原料入味,最後旺火勾芡,菜餚成熟。口感適中一氣呵成。

勾芡的技巧

扒菜的勾芡屬於糊芡,成品成入盤內時會有少量的滷汁滑入盤中,一部分芡汁融合在原料里,一部分芡汁則要淋與盤中,光潔明亮,對於扒菜的芡汁要求嚴格,芡汁過濃對於扒菜的大翻勺造成難度。芡汁過稀對於菜餚的調味、色澤有一定的影響,味不足色不光亮。通常扒菜的勾芡手法有兩種:
1勺中淋芡,邊鏇勺邊淋入勺中使芡汁均勻受熱。
2勾芡澆淋芡。就是將做菜的原湯勾芡或單獨調湯後再勾芡,澆淋在菜餚上面。這種的關鍵要掌握好芡的多少、顏色和厚薄等。

扒菜大翻勺是關鍵

大翻勺是扒菜成敗的關鍵:要求動作乾淨利索協調一致,在大翻勺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進行扒菜大翻勺時煉勺使勺光滑好使,防止食物粘勺而翻不起來。
2在進行大翻勺時需要旺火,左手要有腕力,動作要快,勺內原料要轉動幾次,淋入明油大翻勺。
3掌握大翻勺的方法動作要領:眼睛盯著勺內的原料,輕揚輕放,保持菜餚造型美觀。
註:單柄勺大翻,雙耳鍋要常練習。

出勺講究

扒菜出勺的技法有很多種,常用有拖倒:在出勺前將勺轉動幾下,順著盤子自右而左的拖入,這樣做的目的為了保持整齊和美觀。還有的將勺內原料擺在盤中呈一定的形狀和圖案,最後淋入芡汁的方法。

怎樣做“扒”菜

扒菜,是我國烹調的主要技法之一,多用於烹製高級菜餚和花色藝術菜餚。因其使用的調料不同,又有紅扒白扒奶油扒雞油扒之分,因其操作過程不同,又有燒扒和蒸扒之分。扒菜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一般要經過兩種以上方式的加熱處理。紅扒,要先將原料放開水中燒滾,除去血腥和污物,再掛上醬色入油鍋中烹炸。炸後一種是用蔥姜烹鍋,加上調料和高湯,加入原料後旺火燒開,用中小火扒透,然後攏交芡翻勺倒入盤內。另一種是將原料加工成一定形態後,擺入盤中。入籠蒸扒,然後再澆上烹好的扒汁。

扒菜的特點

扒菜的特點是汁芡略大,口味香醇,色味雙絕,形態美觀。做好扒菜,要掌握以下要點。

1.造型 扒菜一般多切成條絲,或者是抹刀片。單一料可長15厘米左右,雙拼料可切成6~10厘米長,三攔料可切成6厘米長。要使原料長短一致,厚薄均勻,不允許有連刀現象。某些原料改刀之後仍要保持原形,厚薄均勻,不允許有連刀現象。扒白菜,先將白菜順長剖為兩半,再將根部用刀修成半圓形,劃幾刀,扒時不易散亂,到一定火候自然鬆散。兩種或三種以上原料,如雞腿扒海參扒三白等,就有個拼擺藝術問題。拼擺時注意色澤和諧,圖案美麗,接茬要整齊。雞腿扒海參,雞腿去骨改切成條,但仍保持原形,海參也切成相應的條,碼盤中成一行,再將雞腿分別碼在海參兩側,夾住海參,構成三行兩色的圖案。

2.攏芡 攏芡是扒菜成敗的關鍵,也是使扒菜保持菜形的基本方法。扒白菜,攏芡的方法是將水澱粉調稀,視菜中湯汁合適時,先往菜中間淋澆,使芡汁從菜的中間滲入到內部,再輕輕晃勻,使芡從菜的隙縫中向四周擴散,芡粉先將白菜粘住,不易鬆散走形,這時再將芡向勺的四周淋,邊淋邊晃勺,使芡油四周向中間滲透。這樣由里到外,由外到里,使汁芡融合,使菜餚豐滿、光潔明亮。

攏芡一般要在旺火上進行,湯汁的多少也應適當,火力不足,菜在勺內不能轉動,菜餚不能與勺底分離,粉芡巴住勺底,芡汁成熟不勻。扒菜時火力也不能過急,防止湯汁滾開時衝散菜形。攏芡必須在場汁已開時進行。要注意觀察勺內汁芡的成熟分布情況,分次下芡,方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攏芡既要使芡均勻的裹住原料,又不能用手勺攪動,故要講究方法,不能將芡一下子都倒入勺中,要採用澆淋芡與點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澆淋芡多在剛攏芡時採用,邊晃動勻邊澆入水粉芡,在大部分汁芡攏好後,還可能從菜的隙縫中滲出湯汁,這時再採用點芡的方法,在缺芡的地方補芡。一般地說,對於整體較大的菜,可採用澆淋的方法,對於二拼三拼菜,還要用
點芡的方法找補。菜餚一經攏芡後,就不能在勺內停留較長時間,否則會糊邊、變色,失去光澤。芡的亮度取決於攏芡時的油底及攏芡後打入明油的多少。

3.翻勺 翻勺是最後一道工序。翻勺時要注意姿勢和角度,若是條狀的菜,應順條翻。魚類菜,應是魚尾朝前,魚頭朝後,不要橫翻,因為橫翻斷面多,保持原形較為困難。塊狀白菜不存在角度問題。

翻勺時,兩腿自然站立,與肩同寬,身體微向前傾,先將勺向身邊略拉一下,拉到向上送時能使上勁為好,隨之向前一送,就勢向上一揚,菜著平穩的脫離扒勺,在空中180度翻轉,再用勺將菜餚穩穩接住。一拉二送三揚四接要一氣呵成。注意拉的距離不要過大,拉得過大,菜餚落勺時會使菜汁四濺,菜會變形。拉的距離過小,菜餚會翻不過來。住上揚時,用力要柔和,過猛過硬,菜會飛出勺外。往前送的方向是右前方,而不是正前方,按時要順著菜餚落勢,保持菜形不變。

裝盤前將勺放在火上,四周滴入明油,並將勺轉動,使菜餚與勺底分離,趁勢將菜看對準盤子一端,邊拖邊倒,使菜入盤,才不致於破壞菜的圖形完整。

扒菜從攏芡、翻勺到裝盤,實際操作過程不過一二分鐘,只有掌握熟練,才能扒好菜餚。

拼音是ba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