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肺經穴

手太陰肺經穴

手太陰肺經穴即手太陰肺經的所有腧穴,左右各11個穴位,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喉、胸、肺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解讀

手太陰肺經穴指手太陰肺經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的經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分別為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

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凡歸屬於十二經脈和任、督脈的腧穴,亦即歸屬於十四經的穴位,總稱“經穴”。經穴均有具體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有明確的針灸主治證。經絡學說就是以這些腧穴為主要依據,就其主治規律、疾病症候等進行總結,使分散的腧穴系統化,並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發展到全部經穴。

診斷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協助診斷的作用。治療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療作用有三個特點:臨近作用,遠道作用和整體作用。

中醫套用

一、手太陰肺經穴套用概要。

本經腧穴主要治療喉、胸、肺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咳喘常用中府、太淵、魚際;治療咯血常用孔最、太淵;治療咽喉痛常用少商、魚際;治療熱病常用尺澤;治療頭項痛常用列缺。針刺中府應注意角度與深度,太淵應注意避開橈動脈。

二、各穴簡釋

1、中府 Zhōng fǔ(LU 1)肺募穴,手、足太陰交會穴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取法: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鎖骨外端下方凹陷處的雲門穴,當雲門直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處取之。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淺層布有鎖骨上中間神經、第一肋間神經外側皮支,頭靜脈等。深層有胸肩峰動、靜脈和胸內、外側神經。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臟器。

2、雲門 Yún mén(LU 2)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鎖胸筋膜→喙鎖韌帶。淺層布有鎖骨上中間神經、頭靜脈。深層有胸肩峰動、靜脈支和胸內、外側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胸痛,肩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側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3、天府 Tiān fǔ(LU 3)

定位: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淺層布有臂外側皮神經,頭靜脈等。深層有肱動、靜脈的肌支和肌皮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鼻衄,咳嗽,氣喘。②肩及上肢內側疼痛。

操作:直刺0.5~1.0寸。

4、俠白 Xiá bái(LU 4)

定位: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處,或肘橫紋上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肌。淺層布有臂外側皮神經,頭靜脈等。深層有肱動、靜脈的肌支和肌皮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上臂內側痛。

操作:直刺0.5~1.0寸。

5、尺澤 Chǐ zé(LU 5)合穴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神經→肱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頭靜脈等。深層有橈神經,橈側副動、靜脈前支,橈側返動、靜脈等。

主治:①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②急性腹痛吐瀉。③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6、孔最 kǒng zuì(LU 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橈側腕屈肌→指淺層肌與旋前圓肌之間→拇長屈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頭靜脈等。深層有橈動、靜脈,橈神經淺支等結構。

主治:①咳血,鼻衄,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熱病無汗。②痔血。③肘臂攣痛。

操作:直刺0.5~1.0寸。

7、列缺 Liè quē(LU 7)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任脈

定位: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長展肌腱→肱橈肌腱→旋前方肌。淺層布有頭靜脈,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深層有橈動、靜脈的分支。

主治:①外感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②口喎,齒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8、經渠 Jīng qú(LU 8)經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橈肌腱尺側緣→旋前方肌。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深層有橈動、靜脈。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9、太淵 Tài yuān(LU 9)輸穴,原穴,八會穴(脈會)

定位: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淺層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和橈動脈掌淺支。深層有橈動、靜脈等。

主治:①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胸痛。②無脈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10、魚際 Yú jì(LU 10)滎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短展肌→拇對掌肌→拇短屈肌。淺層有正中神經掌皮支及橈

神經淺支。深層有正中神經肌支和尺神經肌支等結構。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血。②咽喉腫痛,失音,發熱。

操作:直刺0.5~0.8寸。

11、少商 Shào shāng(LU 11)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指甲根。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之指背支和拇主要動、靜脈與第一掌背動、靜脈分支所形成的動、靜網。

主治:①咽喉腫痛,發熱,咳嗽,失音,鼻衄。②昏迷,癲狂。③指腫、麻木。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