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樹人測驗

房樹人測驗

房樹人測驗(Tree-House-Person),又稱屋樹人測驗,它開始於John Buck的“畫樹測驗”。John Buck於1948年發明此方法,受測者只需在三張白紙上分別畫屋、樹及人就完成測試。而動態屋、樹、人分析學則由RobertC.Burn在1970年發明,受測者會在同一張紙上畫屋、樹及人。這三者有互動作用,例如從屋及人的位置與距離都可看出受測者與家庭的關係,所以這兩種分析學多數會結合使用。通過多次繪畫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以後逐步形成了心理治療中的繪畫療法。

測驗技術

"房樹人測驗"可以有兩個方面來研究:

(1)是從非言語性,創造性的角度。繪畫的特點,基本上是無結構性的。

(2)從言語的統覺的角度來認識,被測者的繪畫又具有一定構造性的形式,被測者所描繪的形象也涉及到環境關係,具有一定聯想性作用。

房樹人測驗房樹人測驗

一般說,對在測驗時要求被測者所描繪的房,樹木,人物並沒有具體的指示,所以沒有限定他們應該描繪什麼樣的房子、樹木和人物。有關房屋的大小、類型,表現方法;樹木的種類、大小、樹齡的表現方法;人物的年齡、性別、高低、朝向、行為,表現方法等都沒有任何的限制,畫面的描繪主要是被測者自己的見解或者從身邊環境中體驗到,並從眾多的事物中選擇出一個或數個房屋、樹木或人物的形象綜合而成,由此形成測驗中繪畫像。所以在指導語中所提到的房、樹、人是一種有關事物的分類語,不是一種具體化的事物。因此被測者在描繪過程中,他們會把情緒狀態在畫面上描繪下來,甚至通過畫面可以反映出他們的願望(喜怒哀樂、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所以說,“房樹人測驗”是取決於某些方面的投射為前提的。

1。必須明確,在測驗中所描繪的房樹人是一種特定的形象,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像”,因為測驗者總是在描繪中考慮要把最重要的描繪特徵表達出來,而這些特徵可以說被測者內在心理特徵的再現。

2。被測者對房樹人的描繪,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組合、比例、結構、在畫面上的位置、是表達描繪對象的部分還是整體等,都具有特別的意義。一般來說,他顯示出以下兩方面:

(A) 被測者積極的進行表達,他們在測驗中,在描繪前進行積極的思考、構想。對所描繪的對象,部分與部分之間如何結合,哪些應該先畫,哪些應該後畫。另外,在表現手法上也顯示出各種不同性。為了積極的表達,他們有的會反覆的塗擦或對某一部分,線上條上進行強化(把有的部分畫得很濃、很重,有些部分甚至描繪時花費時間過長,這都可以顯示出他的積極性,還有的繪畫表現出奇怪性,刻板性,固執性,甚至對畫面進行文字上的描述說明)。

(B) 被測者消極性的表達,他們對所描繪的對象,在整體和局部之間表達不完整,尤其對一些本質性的部分表現出省略、遺漏,如不畫門、窗、樹葉,人物缺乏耳朵、鼻子等主要器官,還有的在表達手法上,表現出矛盾,古怪的形象,圖形結構不完整,描繪時間過短而草率等。

"房樹人測驗"的某些特定意義

在部份上:在描繪過程中,某些繪畫整體、局部之間關係不明確, 強調某部分或缺少某些部分,有關部分的意義,在房屋中以房頂,門窗為主,在樹木中以樹幹,樹枝為主, 在人物中以頭部,上肢為主。

◇ 比例: 所描繪的部分與其它部分之間的關係,例如,在房屋當中,窗戶與門的關係,樹木中,樹幹與樹枝的關係,人物中,上肢長度與軀體長度的關係,這些比例關係往往涉及到被測者的智力水平,很顯然,智力低下的人往往會表現出畫像比例方面的不同。

◇ 透視性: 在描繪房樹人時,畫面的表達,如在紙上的位置,房樹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都能顯示被測者的能力和人格特徵。如,人比房子、樹木大,顯示出被測者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在智力水平方面,一個著裝完整的人與裸體人的描繪,一方面與智力有關,另外一方面人格方面的差異性,這些都能顯示出一定的信息。

適用範圍

“房樹人測試”適用的範圍及其優點

(一)適用範圍:

1.該測驗既可以用於群體測試,又可以用於個體測驗。

2.它亦可以作為人群中,有關精神健康的普查篩選工具,以此篩選出群體中不良者。

3.它還可以用於門診臨床以及住院患者的心理診斷,為心理諮詢提供有關人格方面的信息。

4.此外還可用於調解夫婦關係,親子關係,治療和矯正不良青少年的手段之一。

5.利用其藝術療法的作用,促進精神病人的康復。

(二)優點:

1.具有主動性、構成性、非言語性的特點,避免反應內容在言語化過程中變形,從而更具體地了解被測者的人格特徵,捕捉到難以言表的心理衝突。

2.能初步了解被測者的智力水平,而不象WAIS測驗那樣有諸多局限性,並且不易造成心理創傷體驗。

3.再度測驗不會導致練習效果,有得利於反覆施測,追蹤觀察。

測試方法

1.測試前的準備:準備測驗紙、A4紙,沒有橡皮膠的鉛筆一枝(2B)。

2.要求:

(1)畫好的線條不可用橡皮膠擦掉,但可以重畫;

(2)畫完一部份或整幅圖畫後,不得重畫;

(3)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但必須有房子、樹、人;

(4)畫人的時侯,不可以畫火柴人;

(5)畫圖時不可用尺子;

(6)構思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五分鐘

3.測驗指導語:

首先讓被測者填寫姓名、年齡等一般資料,然後把測驗紙放在被測者面前。指著 [A] 的方框告訴被測者:“請拿鉛筆,認真的畫一座房屋,畫任何結構的房屋都可以,只要你努力的畫,就可以了。自己覺得畫得不滿意,可以用橡皮修改,在時間上沒有特別限制,只要你認認真真地畫就可以了。”

被測者中有中年、老年,還有兒童,有時候,他們會提出“我不是畫家 ,在學校念書的時候也沒有學過繪畫”,從而對該測驗表現出抵制。在這種情況下 ,作為測驗者,要明確的告訴他們,“房樹人測驗”不是一個有關藝術能力的測驗,在描繪的時候,並不要求你畫得跟畫家一樣,只要使他們能夠認真的配合,順利進行描繪就行;當有的被測者提出要求用尺,要明確告訴他們,畫這些畫不能使用尺等工具,請採用手描的方式進行。

對於“統合性房樹人測試”,測驗工具為8開白紙、帶橡皮2B型鉛筆或橡皮1塊(也可選擇蠟筆)。

測試指導語為:

請用鉛筆在這張白紙上任意畫一幅包括房子、樹木、人物在內的畫;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但要求你認真地畫;不要採取寫生或臨摹的方式、也不要用尺子,在時間方面沒有限制,也允許塗改;畫完後請你寫上自己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

3.對測驗的記錄:

在測驗的過程中,要求測驗者進行以下記錄:首先要記下描畫時間,指導語結束後到被測者開始描畫的時間,一幅畫畫完所需時間等。其次,對於被測者在描繪房、樹木、人時要正確的記錄畫面部分的順序,如先畫房頂、然後畫牆壁、再畫門、窗等。最後,被測者在描繪過程中,可能會作出某些提問或自言自語的進行解釋,如“這是房頂。這是牆壁。這有一個窗”等等,也需要進行記錄。總之,要嚴密的觀察被測者在繪畫過程中是連續性描繪還是停頓性描繪。描畫過程中情緒狀態怎樣,是平穩的,還是煩躁的;是心安理得的,還是煩惱的;對繪畫是合作的,還是抵制的。以下舉例說明:

病例 張某某

房屋 (1)

房頂 (2)

在房頂的地方有窗(3)

畫牆壁,上面帶有門廊“要配一個好的過道”(苦笑了一下)(4)

門廊的柱子(5)

窗戶(6)

畫二間房的右邊窗戶(7)

畫另一間房的左邊窗(8)

二間房的中央窗(9)

屋頂的瓦片(10)

地基( 11)

18秒停頓(12)

“再畫二棵樹”(13)

在房左側畫一棵樹,在右側畫一棵樹(14)

在門的下面畫一個步行道(15)

結束,整個時間五分十三秒。

4.描畫以後的提問(見附表)

[詢問階段]

“H”關於房子

1.這間房子是在城裡,還是在郊外?是什麼材料構成的?

2.這房間附近,有別的人家嗎?

3.你這張畫,畫的是什麼天氣?

4.這是你從遠處看到的房子呢,還是近處呢?

5.住在這房子裡的主人是怎么樣的人?

6.家庭氣氛是溫暖,還是冰冷?

7.看見這房子、使你想起什麼?想起誰?

8.你想住在這樣的家裡嗎?

9.你想住在這間屋的哪間房間裡?

10.你想跟誰在一起住在這個家裡?

11.你自己的家比這個大,還是小?

12.你繪畫時,想的是誰的家?

13.你是否畫自己的家?

14.(特殊的房子時)你怎么會想到畫這樣的房子?

15.(不可理解的部分)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畫?

16.這張畫上還想畫些什麼?

17.你是否成功地按自己最初的構想完成了畫作?什麼部分難畫?畫得好不好?

“T”關於樹

1.這是什麼樹(常綠樹、落葉樹)?

2.這是種在什麼地方的樹?

3.這是什麼季節的樹?

4.是孤零零一棵呢?還是森林中的一棵?

5.這畫上的天氣如何?

6.有風嗎?如果有風,會從什麼方向吹向什麼方向?

7.有太陽嗎?如果太陽升起,會從哪兒升起?

8.這棵樹的樹齡有多少?

房樹人測驗房樹人測驗

9.這是活樹,還是枯樹?(何時,如何變成枯樹的?)

10.是棵堅強挺拔的樹?還是弱小的樹?

11.與什麼性別相似?男?女?

12.這棵樹使你想起誰?

13.這棵樹使你感到象誰?

14.這是你遠處看到的樹?近處的樹?

15.對這棵樹來講,什麼最必要?

16.這棵樹比你大呢,比你小?

17.(傷痕)這是什麼?怎么會有的?

18.(特殊的樹)你怎么會想到這樣的樹並畫成的?

19.(難以理解的部分)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畫?

20.還想添點什麼?

21、畫得成功嗎?什麼部分難畫?畫得不好?

“P”關於人

1.這人大約幾歲?

2.結婚了嗎?家裡有幾個人?什麼樣的人?

3.這個人乾什麼的?

4.他正在乾什麼?

5.(他)她正在想什麼?感到怎樣?

6.身體是否健康?

7.朋友多嗎?什麼樣的朋友?

8.素質如何?優點?缺點?

9.幸福還是不幸?

10.對他(她)來說,什麼最重要(必要)?

11.你喜歡這個人嗎?

12.你想成為這樣的人?

13.你想跟這樣的人一起生活?成為朋友嗎?

14.在畫時,你想畫誰?

15.這人像你嗎?

16.(特殊的人物時)你怎么會想到畫這樣的人的?

17.(難理解的部分)這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畫?

18.還想添點什麼?

19.畫得成功嗎?哪個部分難畫?畫不好?

5.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房樹人的集體測驗也是有效的。整個操作過程如下:

首先,被測者的範圍在30--50人,每人發一張測驗紙,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測驗的指導語“請你們在A 的方框內畫一座房屋,畫完以後,在B的方框內畫一棵樹,在C的方框內畫一個人,然後把房、樹、人畫在E的方框內,下面開始。” 集體測驗大致在30分鐘以內完成,然後對測驗結果進行評定。

分析方法

(一)、總體印象:對被試的直感,表面觀察測驗態度。

要直率地、生動地描寫被試者的表現,如驚喜忙亂、軟弱無力、冷漠、幼稚、認真、一絲不苟、無精打采、懶洋洋、慢吞吞、粗枝大葉、不細緻、生硬不合作、敷衍了事、有安定感、友好、不安、散漫等。

(二) 、形式分析:

1、測驗時間:一般所需平均時間 房子(H)為11分鐘,樹(T)為9分鐘,人(P)為11分鐘

2、順序:

正常為 H:屋頂—牆—門—窗。

T:樹幹—冠—根。

P:頭—面部—軀體—手—腳。

順序混亂往往說明被試者 1>精神發育遲滯;2>情緒障礙、興奮、無計畫;3>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精神分裂症;4>圖形綜合不能,腦器質性障礙;5>輕率任性;6>無決斷力、不安,有關反覆抹消的部分,提示多存在心理衝突問題。

3、遠近感:

1>畫面遠近適當的存在:提示具有適切的調動感、現實感、冷靜性、計畫性。

2>畫面過分遠離:提示迴避現實,或過度批判的,焦慮不安,自卑感。

3>畫面無遠近感:缺乏調整力,只看到問題表面,心理水平未成熟。

4、使用畫面之大小:

1>、過大:畫面>2/3紙——顯示強調自我存在、活動過度、對環境感知無壓力、但內心充滿緊張、躁狂、妄想、攻擊、好幻想、敵意。

2>、過小:畫面<1/9紙——不適應環境、自我抑制、內向、自尊心弱、自我無力感、自卑、焦慮不安、害羞、活動少、精神動力不足、退行。

5、位置:失去比例,失去比重時有意義。(空白部分>2/3)

1>、中心畫——成人提示內在的不安感,努力維持內心的平衡,控制自我,兒童具有自我中心,可塑性差,不能客觀地認識環境。

2>、左側畫——感情世界,過去的生活,內在生活,自我意識,女性化。

3>、右側畫——理智世界,將來的生活,外在生活,客觀意識,男性化。

4>、上部——目標遠大,努力追求,在空想中尋求滿足,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感,自我與他人保持距離,難以接近,樂觀。

5>、下部——感到自我現實的確定的目標,失敗感,不安感,非協調感,抑鬱,具體的事物存在於身邊才能安定的想法。

6>、與畫紙的一邊相連線——對自己獨立的行動感到不安,渴求得到依賴,支持的人。

7>、轉換畫紙的方向——對外界的反抗態度,攻擊的傾向。

6、切斷

下切:內心有強烈的衝動性,壓抑衝動,努力維持價值的統一,表現在人際關係上,對自己的衝動、敵意加以抑壓時的表達,或獨立自主行動時,感到受外來壓力的阻礙。

上切:多見於樹,追求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滿足,從而沉迷於空想。思考強於行動,求知慾強。

左切:對未來恐懼,或固著於過去,即想要直率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又要依賴別人,反覆猶豫不決,具有強迫傾向。

右切:顯示逃避過去,進入未來的欲求,能直率地表達自我情感,對過去某些經歷的事感到恐怖,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理智的控制。** △除樹木外,切斷的畫指逃脫生活空間,不能良好適應社會。

7、筆劃壓力與線的濃淡:

筆劃壓力重:精神動力高,自我主張、過於自信、對行動積極。

過重筆跡:心理緊張,病態人格,急性精神障礙。

輪廓線特別濃,尤其內部線淺淡:提示明哲保身,努力統合自我人格,體驗到自我內心的緊張,人物正面時:自我意識強,癔病,參加社交欲求;側面時:內向,自戀。

筆壓力輕:精神動力低,自卑、無助感,無自信,焦慮不安、抑鬱,恐怖,心理缺陷。

8、線條:

長線條:自我控制性強,對行動控制得體。

短線條:易衝動、興奮。

直線條:自我主張,攻擊性,待人處事可塑性差。

不連貫線:敵意感。

園滑線:有關女性化,依賴性,不受束縛,健康,適應性比較好。

變向線:無自我見解,焦慮不安。

定向線:按既定目標奮鬥,安定,有忍耐性。

不連線線:“—”自我崩潰,不安定,無忍耐性,失去與現實的接觸,焦慮不安,無自信心。

9、影子與陰影:

影子:象徵著意識水平中的不安,內在衝突。

陰影:人際交往中過敏傾向,不安、強迫,抑鬱,退行,追求空想,對外界敵意與不安。

10、擦消:

反覆擦消:缺乏決斷力,自信不足,不安,要求過高,追求完美。

部分反覆擦消:對這部分強烈衝突、潛意識中的不安。越畫越差——心理病態。

11、對稱性:

不對稱:人格統合障礙,失平衡,易行動化,衝動,過分活動。

過分對稱:強迫觀念,情感冷淡,與人保持距離,壓抑,衝動,理智。

12、透明性:情緒障礙,腦器質性損害,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與外界關係,心理混亂。

13、立體性:

自上往下觀(鳥瞰圖):積極參加的態度,優越感,無束縛,不適應。

自下往上觀(仰視圖):與環境難接近,被家庭排斥,自卑,內向,不好交際。

14、方向:

房子.樹.人全正面:顯示人格生硬,不妥協。

側面人:逃避傾向,內傾,隱敝性地與外界接觸,自我防衛,過度警惕。

背面人:對人和事的拒絕和否定,某些人表現為有特殊的關心。

正身側面:不能良好地與社會接觸,不正直,露出欲。

全側人:單手單足,內向,少交際,自我隱敝,只按自我方式與外界接觸。

15、詳細性:

描繪詳細:對日常生活中實際的、具體的意識、關心自我的處理能力。

過分詳細:重點關注,對環境過度關心,強迫傾向,情緒紊亂,癔病,神經症,病態人格。

不詳細:精神動力低下,內向,抑鬱,智慧型缺陷,不適應。

16、省略:

省略部分有時具有特殊意義,有的則近似於不詳細、忽略。

17、運動:

動作或運動的激烈性,自發性等,擴張性/收縮性,積極/被動。

18、地面線:

過濃線:對安全感的關注,焦慮不安。

下垂線:自我孤獨,對母親的依賴,露出傾向。

右垂線:對未來不確定感,危險感。

左垂右上線:對未來的努力意識。

19、其他:

1>、太陽:權威,

2>、氣候/氣象:對環境的感情。

(三)、內容分析

原則上房樹人測驗結果需要由經過高度專業訓練的心理師來解析,平常人可參照測驗分析手冊做簡單分析。以下是有關的簡要分析。

(1)圖形位置

圖畫可做為環境的反射,如精神上受創兒童,因過度焦慮而無法自我控制的,將圖面所表現的物體零亂的散落在整張紙上。這些精神上受創兒童,發展出強迫性的防禦心態,他們無法節制內心的痛苦,和將所描繪的線條和物體精確的擺放在應有的位置上。

習慣將圖像固定的畫在圖紙某一邊:提示我們關於作畫者個人的態度。

畫在紙的右邊者:暗示著理性,自我控制,和以環境為導向的行為及受事實原理強烈地規範者。他們將思考專注於未來,而非當前。

物體畫在左邊者,可能暗示著:衝動的個性,自我迷戀、思考專注於過去。

畫在中央:正常、安全感的,作畫個體為「自我管理」和「自我為中心」的人。

畫在上方:缺乏洞察力、自我期許較高、有較高的欲望。

畫在下方:沒安全感、不能適應、抑鬱沮喪。

畫在邊邊:不夠安全和自信、依賴性、害怕獨立

(2)圖形大小

畫的很大,可能蘊含著幼稚、誇張及補償性防禦和一種覺得無力和無效的情感偽裝,這方面行為的人,可能較具侵略性和恐嚇性、攻擊性、好動、情緒化、率直。

圖像畫很小,作畫者可能有強烈的不適當、低自尊、沒有自我感和安全感、退縮依賴、自我概念較弱、退化。一旦他們的自我意識被打破、進入時,則顯得焦慮和沮喪。

(3)線條

水平移動的強調暗示著虛弱、恐懼、自我保護或女性化特徵。

垂直移動的強調暗示男性的自信、決心和過動的可能。

曲線的強調,暗示著健康的個性,可能暗示著對傳統的厭惡。

剛硬直線的強調,暗示著僵硬或攻擊的傾向。

不斷的改變線條方向,暗示著沒有安全感。焦慮、不確定、壓抑和膽小。

(3)筆觸特色

1.固定、果決的特性暗示著安全、堅定、野心的個體。

2.猶疑不決的方向、模糊線條、中斷的筆觸暗示著不安全、猶疑不決的傾向。

3.連續的直線筆觸,和果決肯定的人有關。

4.連續的曲線筆觸:

a、遲頓、猶疑不決的人。

b、依賴性、情緒性傾向。

c、女性和順從。

5.斷續、彎曲線:慢吞吞、依賴性重。

6.鋸齒狀線條:暴戾、情緒化、適應困擾 。

7.長的線條,表示著控制的行為,有時是壓抑的現象。

8.短、不連續的筆觸暗示著衝動、興奮的傾向。

9.非常短的曲線、速寫筆觸暗示著焦慮、不確定、壓抑和膽小。

(4)房子

房子表示個體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也是指個體對一般家庭、家族關係的想法、感情、態度。通過對屋頂、窗戶、門和地面線等構成部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個體在家庭中的自我形象,空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家庭親子關係,安全感,家庭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等。

房子偏向紙的一邊:偏向紙邊,則可能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概念。

矮木和花:可能暗示著某些人。

房頂:顯示一種幻想空間,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明顯地交錯畫,可能暗示強烈的是非道德心和跟隨著罪惡感。

牆壁:表示一種自我的堅強性,抵抗和防禦外界攻擊的能力,保護自我的能力。(銅牆鐵壁)

1.強的牆壁暗示著強健的自我。

2.細牆暗示著:

a、虛弱的自我。

b、易受傷害的自我。

3.過度強調水平空間,暗示著需要穩定。

4.過度強調垂直空間,過度的幻想化生活。

5.岩塊剝落的牆,暗示不完整的個體特性。

門:顯示家庭與環境直接的積極的通道,反映出潛意識中的人際交往關係。

1.缺少門:冷淡、退縮、被隔離感。

2.很大的門:害羞、人際關係較差。

3.非常大的門:過度依賴別人、社交上需要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4.畫出旁門:逃避心態。

窗:這象徵人的眼睛,象徵著美和與人被動接觸的方式,內在的防禦狀態。

1.沒有窗戶暗示退卻和有偏執傾向的可能。

2.很多窗戶暗示開放和渴望和外面環境接觸。

3.有窗簾的窗子暗示著:

a、注重家庭的美麗。

b、保留他人的進入。

4.非常小的窗子

a、心理上難於接近。

b、害羞。

煙囪:性的適應問題,閹割焦慮,同一性。如果出現,可能暗示過分關心家裡給予心理上溫馨的需求、關心權力。如果省略,可能暗示被動、缺乏在家中心理上溫暖的需求。(但因文化差異,有些建築無煙囪,是正常現象)

煙的方向:

1.由左至右:比較保守 。

2.由右至左:較悲觀、消沉、有壓力。

3.單一線條:缺乏家庭溫馨的關懷。

4.大量過多的煙:在家裡時,內心很緊張焦慮。

階梯及走道:

1.階梯或走道可能暗示著喜歡社會性的交往。歡迎別人的道訪。

2.踏板或朝向空白的牆壁,暗示著進入的矛盾。

3.比率正確及容易畫的步道,暗示者熟練及操弄於社會性。

4.長的步道或階梯朝向房子,暗示防衛性的進入。

各種附加物:與環境關係和象徵化意義。

(4)樹

樹表現的是個體自己幾乎無意識感到的自我形象、姿態,表示其內心的平衡狀態,由此可顯示出個體的精神及性的成熟性;當然樹還具有的直接含義是個體與環境的關係,具有生命意義的象徵,所以可稱為生命樹,表現出個體生命成長的歷程,過去個體所受的創傷或十分難過的事都會顯現在樹幹上。

樹的類型:象徵生活態度,人格傾向。

樹幹:生命的活力,有關衝動的表達,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性,人格的完整性。

1、樹幹只用兩條線描繪,樹冠只用一條線描繪,代表衝動或善變

2、過度強調樹冠:壓抑情緒,偏於知性分析

3、過度強調樹幹:情緒尚未成熟

4、強調塗鴉線條:焦慮。

5、 模糊:膽怯,消極。

6、漩渦似圖案的或疤:曾經有非常難過的事件或創傷經驗。

7、瘦長的樹幹:適應能力較差、生活較不穩定。

8、風吹倒似的樹幹:承受生活壓力和緊張。

樹皮:這意味著個體與外界或他人接觸的部分。

樹幹的傷痕:提示心理創傷的體驗和不安。

樹枝:表示追求環境的滿足,與他人的交際,象徵著實現目標的力量、能力,適應性。

樹冠:象徵個體性格方面的內容,也說明一個人是否懷舊。

根:表示個體與現實關係,對自己支配現實能力的一種認識。

樹根的特徵:

1.似鷹爪:想掌握人或地方。

2.畫在紙邊:沒安全感、需要穩定的生活環境。

蘋果樹:依賴感的需求、依賴他人關愛和肯定。

很大的樹:不服從和對權威的違抗

地面線:與安全、現實相關的內容。

果實:反映個人內心體驗,是感覺有所成就還是別的怎樣。

樹葉:茂密與否也說明他當前的狀況,事業,學業和身體各方方面的情況。

疤痕:代表著個人幼年時期受過的創傷。

其他附加物:從各種象徵化的意義上去理解。

(5)人

人反映的是自我現實像,所以畫人時,會自發動用心理防禦機制。一般反應時心理上的和軀體上的自我,當然還表現著個體的理想像,印證著自我的人格內容。

人物性別:提示著性取向的問題。

頭部:智力之源泉,自我存在的關鍵器官,是幻想和對人關係的象徵。

頭很大:攻擊性、自大自負、充滿幻想。

很小的頭和很短的手臂:生活適應困難。

面部:表示對外界現實世界的接觸、交往。臉部特徵省略,暗示很差的適應能力。強調嘴,則暗示較為依賴 和不成熟。

上肢:個體自我與環境、事物的關係,控制的還是被動的,力量的表達。

軀幹:身體自我形象的表達,原始和成熟心理的區別。

下肢:與人格的安定性和性的態度有關。

軀體是否協調,各個部分是否齊全,都是有含義的。

(1)不對稱的身體:腦部受傷或攻擊性的。

(2)省略脖子:適應能力較差。

(3)省略身體:學業成就低落、適應能力差、嚴重的心理困擾。

(4)傾斜:攻擊性、激動的、較差的成就。

(5)雙腿併攏:情緒上的困擾。

附加物品:從象徵化的意義上去分析、理解。

口袋:顯示未成熟,依賴性,感到物質上的不滿,或愛情不滿。

領帶:男性性徵的象徵

帽子:內向,封閉。

(6)質的分析

一、有關部分方面的分析和解釋

顯示個體對日常生活的關心和認識,對現實生活事件的關注和相互影響。

1。從圖畫質的方面看,缺少本質部分與智力有關;強調某個部分與人格有關。

2。在描繪中添加與主題無關的事物,提示內在的欲求和人格的複雜性。

3。對繪畫部分的強調,積極的強調和消極的強調。

4。描繪部分的順序和規律不同與心理異常有關。

5。部分描繪顯示性象徵。

二、有關比例方面的分析和解釋

比例方面的失調,顯示個體對客觀事物觀察問題,智力和人格方面的問題

1。有關空間的運用。

2。部分比例的失調。

3。部分與部分之間的比例失調。 例如樹冠左右比例,樹幹和樹冠的比例等。

三、透視方面的分析和解釋

主要顯示個體與環境組織的關係,理解力、情感和生活態度及質量。

1。繪畫在空間的位置和關係。

2。繪畫的畫面與分析師之間的關係。

四、時間方面的分析和解釋

1。某個畫面描繪所需要的時間過長。

2。描繪時間延遲提示智力或人格方面問題。

3。描繪過程中停頓、中斷,情緒問題,阻抗。

4。在描繪後問題回答中突然停止,延長回答時間,提示特異性人格。

5。描繪過程的連貫性問題。

五、描繪線條質量方面的分析

1。有關描繪運動的控制。

2。用筆的力量,緊張,潛意識的象徵化。

3。描繪畫面的風格。

4。描繪的連貫性。

六、判斷性方面的分析

1。依據言語來進行判斷。

2。積極地進行描繪。

3。過分追求畫面的統一性。

七、對描繪態度的分析

1。對描繪熱心、不關心、拒絕等。

2。對部分畫表現愉快或拒絕,內心矛盾、衝突。

八、衝動方面的分析

1。量的方面:畫面大,數量多。

2。描繪活動中間的控制和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