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假殼

戴假殼

戴假殼是扁擔山區布依人特有的婚俗。是一種以竹筍殼為骨架,再用蠟染布繞裹而成的頭飾,其形狀近似長長的簸箕。姑娘一旦戴上它,就要住到夫家去了。

戴假殼假殼

歸屬定義

戴假殼是扁擔山區布依人特有的婚俗。假殼,當地人叫“更考”,是一種以竹筍殼為骨架,再用蠟染布繞裹而成的頭飾,其形狀近似長長的簸箕。姑娘一旦戴上它,就要住到夫家去了。

詳述

布依族村寨,青年男女經過“浪哨”,愛情臻於成熟時,他們常常要互贈愛情信物,儘管有時只是小伙子給姑娘一條毛巾,姑娘送給心上人一雙白毛底青布鞋,但這是互許終身的見證。如果彼此都把自己只穿過一次、下過一次水的衣服送給對方,這叫“丟聘”,更成了雙方決心締結婚姻,決不反悔的憑證。這時,他們在徵得父母同意以後,便由男方央求媒人去女家提親。
布依人的傳統習俗,兒女尚背在背帶上,父母便忙著為之物色婚配對象了。按照異族不通婚、同姓同宗不通婚等通婚規矩,他們央求媒人為之訪求合適的人家。其中,除了講究門當戶對之外,還得“合八字”,即男女雙方的八字、生肖、命相不會相衝相剋的人家,才請媒人上門去提親。倘若雙方都同意了,媒人便安排雙方家長利用趕場、節慶活動或走親串友時相親,看看未來的兒媳婦。如果相親滿意,他們便訂親了。
舉行婚禮之後,除非在農忙季節,偶爾由新郎的母親或姐妹去把姑娘接回來,幫忙乾幾天農活外,姑娘一直都住在娘家的。這種婚後“不落夫家”的生活,直到姑娘(一般在20~30歲)被戴上假殼為止。但沒有那一位姑娘願意戴假殼的。因此,在每年農曆八月至第二年四月(一般多在農曆八九月間)的戴假殼的季節里,村村寨寨不時可看到為了給姑娘戴假殼而進行的一場場“偷襲”行動。
男家請巫師擇定吉日之後,由婆母及三兩位嫂嫂組成的“偷襲”小組出發了。她們提上作為禮品的大公雞、瓶酒、夾著假殼,悄悄溜進姑娘家裡來了。她們躲在隱蔽處,乘姑娘不備之時,一人突然從背後將姑娘抱住,別的人則立即上前強行拿下她的頭帕,解開她的髮辮,並把假殼硬給她戴了上去。這時,被戴上假殼的姑娘,往往會進行掙扎反抗和哭鬧一番。據說,倘若不履行戴假殼這一傳統習俗,男方便強迫姑娘同房定居,這是為社會輿論所不允許的。還有,在戴假殼時,如果姑娘不掙扎反抗,也不合當地習俗,她將會被村人所恥笑,並說她將來養雞不興旺。因此,戴假殼的行動常常因為姑娘的扔雞、砸酒,閉門大罵、哭鬧等等,常常歸於失敗。不過。若是多次戴假殼都不成功,眼看著女兒年歲太大了,這時當娘的也焦急了。她和姑娘的嬸嬸、嫂嫂,也會助男家一臂之力,以使女兒及早“坐家”,生兒育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