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突襲

戰略突襲(strategic sunrise attack),多用以發動戰爭,也用於戰爭過程中。 目的是出其不意地在短時間內癱瘓和破壞敵防禦體系及戰略目標,削弱其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摧毀其抵抗意志,奪取戰略主動權。對決定戰爭初期的勝負和改變力量對比有重大影響。

簡介

戰略突襲(strategic sunrise attack),對敵突然實施的戰略性攻勢行動。
多用以發動戰爭,也用於戰爭過程中。 目的是出其不意地在短時間內癱瘓和破壞敵防禦體系及戰略目標,削弱其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摧毀其抵抗意志,奪取戰略主動權。對決定戰爭初期的勝負和改變力量對比有重大影響。
20世紀以來,隨著飛機、坦克、自行火炮、裝甲車廣泛運用於戰場,軍隊的機動速度和突擊能力大大提高,為實施大規模戰略突襲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在A.von施利芬“殲滅戰”、E.魯登道夫“總體戰”戰略理論的基礎上,吸取J.EC.富勒“機械化戰爭論”的思想,形成了以“閃擊戰”為核心的戰略突襲思想,於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先後成功地對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實施了戰略突襲。戰後,隨著飛彈和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及遠程運載工具的廣泛運用,戰略突襲成為發動戰爭的一種常用手段。

特點

現代條件下的戰略突襲,通常是核威懾條件下的戰略突襲。具有以下特點:
①集中使用高技術兵器,實施諸軍種、兵種聯合作戰。
②以信息戰、電子戰為先導,與機動戰、火力戰等多種手段相結合。
③注重整體癱瘓,連續突襲,削弱敵方的戰爭實力與戰爭潛力。
④運用先進的指揮手段,提高指揮效能。
戰略突襲,樣式通常以信息戰為先導的戰略空襲為主,通常選擇在節假日、夜間、拂曉等對方疏於戒備的時機,目標通常是對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軍事指揮機構、核飛彈基地等重要軍事基地、工業基地和交通樞紐,以及戰略第一梯隊或預備隊等戰略目標。
實施戰略突襲,通常制訂周密計畫,進行充分準備,確定重點打擊的目標;廣泛實施欺騙行動,積極開展外交活動;進行偵察和反偵察、電子干擾和反干擾;使用快速突擊力量和遠程兵器,向對方實施突然、猛烈的縱深突擊。
隨著精確制導武器、航天武器、定向能武器、智慧型武器等高技術兵器的不斷湧現,戰略突襲會來自地面、海上、空中和外層空間,樣式和手段亦出現新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