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趙王陵墓群

戰國趙王陵墓群

趙王陵又稱三陵陵墓、溫窯靈台位於河北邯鄲縣與永年縣西北交界處,紫山東麓的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里,屬三陵鄉境內,有5座較為集中的陵丘,它們相距不過2至3公里,其中,在邯鄲縣境內共三大墓丘,從東至西編號為1、2、3號;另兩座在永年縣,編號為4、5號,它們是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趙國的帝王陵寢,稱其為趙王陵,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河北省乃至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王陵[1] 。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此陵墓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雖經23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社會人為損壞,地面建築只存遺址和碎磚爛瓦,但其整個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基本信息

簡介

戰國趙王陵墓群戰國趙王陵墓群

位於邯鄲市西北邯鄲縣、永年縣的兩縣交界地帶,蜿蜒逶迤數十里。陵墓分踞5座山頭,稱陵台,一座陵台也就是一組古墓。這五座陵台,其中有三座在邯鄲縣境內,位於黃粱夢西的三陵鄉西北部和工程鄉周窯村東,稱為三陵墓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二座在永年縣境內,位於縣城西部兩崗鄉溫窯村北,稱為溫窯陵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陵台是把山頂整平,修築成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土台。五座陵台均座西朝東。東邊都築有“神路”,寬度達61—78米,“神路”東西筆直,呈斜坡狀,直達陵台頂。陵台四周及“神路”邊緣,均經夯築加固,有的砌護邊石,異常堅固。陵台上都築有高大的封土堆,山下還有許多封土墓。在山頂平台上的封土墓稱陵,山下的封土墓稱“將軍墓”。

具體位置

趙王陵位置趙王陵位置
趙王陵的確切位置是東經114º24΄25˝,北緯364º24΄4˝。河北省邯鄲縣與永年縣的西北部交界處,位於邯鄲縣西北丘陵地帶,距邯鄲市區20公里,屬三陵鄉。目前該地被劃為趙都邯鄲的郊外森林公園。

五座陵台

五座陵台現編為1—5號陵,包括台下“將軍墓”,現共存14座墓。

戰國趙王陵墓群戰國趙王陵墓群

1號陵,位於邯鄲縣三陵鄉陳三陵村東邊300米處,陵台南北長288米,東西寬194米,封土堆在陵台中部偏南,底徑為57×47米,高約15米。在陵台東南約70米處,有將軍墓一座,1960年平掉封土,1963年邯鄲發生大洪水時塌方下沉約1米,露出長約11米的墓道。

2號陵,位於陳三陵村西北,陵台在山嶺南端,南北長242米,東西寬182米,台上有南北並列的兩個封土堆,一座在陵台北100米處,底徑為47×43米,北邊封土被挖;另一座在陵台東南約500米處,底徑為50×42米,封土高約15米,東邊封土被挖。台下北側有“將軍墓”一座。

3號陵,位於邯鄲縣工程鄉周窯村東約700米處,陵台南北181米,東西85米,封土堆在台中部,底徑為66×74米,高5.5米。台下西南及西北各有將軍墓一座,西南的一座,封土高大,東邊被挖;西北的一座,封土高3米。三座古墓呈品字形。

4號陵,也叫張窯陵台,位於永年縣西部兩崗鄉溫窯村北,距縣城臨洺關5公里,溫窯與張窯村的分水嶺上。是五座陵台中最大的一處,陵台南北340米,東西216米。封土堆在陵台中部,底徑為49×47米,高約3米。 

5號陵,也叫溫窯陵台,位於溫窯村西,北近石山,南臨河谷,陵台南北172米,東西201米。台中部南北並列兩大封土堆,南封土堆底徑為39×37米,北封土堆底徑為43×30米,高均約6米。在各陵台附近原有眾多的將軍墓,後來多被夷平。附近無封土的小墓也很多,這些大小墓葬應該說與王陵都有關係。1978年,邯鄲地、市考古工作者發掘了3號陵台下西北側的將軍墓,該墓封土雖不大,但墓室規模卻很可觀,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土坑呈穴,墓室連墓道東西全長77米,底寬5.8米,深0.7—6.5米。該墓有東西兩條斜坡墓道,東墓道長,當是主墓道,西墓道短。

墓室

基本居墓道中部,底部東西長12.6米,南北寬9.2米,距地表深7.5米,石砌外槨,木製內槨,槨中部置棺,墓內人骨全無,棺、槨(木)均朽,僅有殘痕。殉葬坑:墓室西8米,有殉葬坑。坑東西長2.8米,南北寬與墓道同,距墓道深0.5米,木槨內南北並列兩棺,人骨均頭東。南為仰身葬,北為俯身葬,均系未成年兒童。車馬坑:墓室東4.5米是車馬坑,坑東西長4.3米、南北寬與墓道同,深1.5米,坑內馬骨雜亂,為兩馬,木車已朽。

隨葬器物

此墓經三次盜擾(三個盜洞),主要遺物幾乎全無,尤其是墓室更空。墓室、殉葬坑、車馬坑以及回填土中共獲遺物69件,其中獸面紋銅鏡2件、安陽方足布完整的6枚、鐵鏟5件(在填土中)、銅帶物1件。其它為銅鏃、車馬飾、銅飾等小件遺物。

陵園

3號陵四周有夯土圍牆,這是該墓的陵園牆。地面夯土牆僅能看到部分殘段,地下牆址基本完整,夯土

趙王陵地表遠景趙王陵地表遠景

基址寬7—11米,平面略方形,邊長近500米,內多瓦片、瓦當等。其它各陵附近也多筒瓦、板瓦、瓦當等殘片或夯土遺址。可見各陵原來應有陵堂或陵園等建築。根據墓的位置與墓內情況,發掘者認為上述所發掘的古墓應為王者近親或近臣的陪葬墓。

趙王陵這五組陵墓有陵台、封土、陵園、神路,可能還有陵堂,高大雄偉,非同一般,而且都建築在丘嶺上,更顯示出王陵建築的宏大氣派。在趙王陵的附近,還曾一次出土“甘丹”刀幣百餘斤。

這些王陵的墓主至今還是一個謎。自趙敬侯遷都邯鄲後,共傳8代。8代國君的陵墓《史記》注釋中只記載了3個:趙肅侯,徐廣說在常山;武靈王,《史記正義》稱在蔚州靈邱縣;趙王遷,《史記正義》引《淮南子》說被秦王俘虜後流放於房陵,死後葬在房州房陵縣(今湖北房縣)西九里。其它五個君王除地方志偶有記載外,均不見於史籍。陵區中的陵台恰好是五座,有可能是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5人的陵墓。但有一個問題,5座陵台中有2座上面是兩堆封土,這可能是夫婦合葬墓,也可能是趙肅侯、趙武靈王也葬在其中。而且後一種的可能性較大。這是因為趙肅侯時期,常山屬中山國,趙國與中山國是敵對國家,肅侯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築在敵國。武靈王在沙丘兵變中,被餓死在沙丘(今河北廣宗),不大可能遠葬於千里之外的靈邱。所以這五個陵台,七個封土高大的古墓,被認為可能是: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七個趙王的陵墓。

葬制和葬俗

根據趙國墓葬的葬制和葬俗,在邯鄲縣三陵鄉和永年溫窯的五座趙王陵台,都是座西朝東,東邊均築有
殉葬坑殉葬坑
“神路”,東西筆直,呈斜坡狀自下而上直達陵台。其中溫窯1號陵封土最為高大。按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或墓次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在其後的第一、三、五世位於始祖的右方,稱穆,第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自趙敬侯始以邯鄲為都,此後,趙國各代王侯多葬在邯鄲西北紫山東麓一帶。如以趙敬侯為始祖墓,則左方即北方為昭,右方即南方為穆。若居中的為永年溫窯1號陵墓,居右的應是三陵村的陵墓,對應的北部雖不見封土,當也有陵墓存在於地下。現在三陵村的三陵陵墓業經考證確定為趙國的三個國王陵墓,溫窯靈台也當為趙王陵墓。其北的聰明山附近也當有趙王陵墓。趙惠文王為敬侯四世孫,故應葬於北部,且稱之為“昭”。

保護情況

趙王陵出土文物趙王陵出土文物

目前,趙王陵2號陵車馬坑保護棚已建設完成,並進行了的燈光亮化、地面硬化,接通了供水,進行了綠化美化,初步具備了接待遊人的條件,2號陵已經成為了一個以車馬坑為看點,集生態、文化、休閒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市委政府領導十分關注趙王陵的保護開發,多次親自調研。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謀劃趙王陵的大開發,大發展。相信通過對陵區進行硬化、綠化、美化,集中陳列展示趙王陵出土文物,趙王陵就能建設成為一處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文物風景旅遊景區,打造一條以趙王陵為龍頭的“龍(石龍)陵(趙王陵)苑(趙苑)夢(黃粱夢)精品旅遊路線。

被盜情況

趙王陵出土文物趙王陵出土文物

1997年10月,邯鄲縣境內的二號陵台發生被盜事件,公安、文物部門聯合行動,當場抓獲數名盜墓犯罪分子,經過公安機關的全力偵破,追繳回三件青銅馬、一件獸面銅鋪首、一件透雕花紋金牌飾和209片玉片等珍貴文物。為配合現場勘查,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登雲、薛玉川等曾進入墓室探查,二位專家初步判定墓為鑿于山岩內的洞室墓,墓室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10.5米,高17米,穹隆頂,室內淤土達9米多深,應該仍有重要的陪葬文物在墓內。 1997年12月,永年縣境內的四號陵北封土墓也發生被盜事件,公安、文物部門聯合行動,蹲守六晝夜,當場抓獲數名盜墓犯罪分子。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喬登雲等曾下到距墓頂約32米深的洞內勘查,初步判定該墓為豎穴土壙木槨墓,因盜墓犯罪分子僅僅接近槨室或正欲進入槨室即被抓獲,因此,具體墓內形制及陪葬文物埋藏情況不祥。

2009年12月22日,永年縣境內的4號陵南封土堆東側,洞口被巧妙偽裝,並用雜草覆蓋。

2010年1月6日盜墓賊再次出現在4號陵附近,永年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報案,並安排文物保護員、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全力協助公安民警偵破此案,當場抓獲6名盜墓犯罪嫌疑人,並繳獲大量鐵錘、鐵鍬、鋼釺等作案工具,從而保證了趙王陵的安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