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中醫綜合療法

體惰”,“瘓證” “癱瘓” 關節不利,

概述

截癱中醫綜合療法是以中醫中藥為基礎,結合針灸按摩兼顧合併症為一體的一種綜合療法。截癱是因脊椎骨折與脫位合併脊髓神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從祖國醫學觀點來看,與其督脈受累,經絡寮阻密切相關,外傷性截癱類屬於祖國醫學的“體惰”,“瘓證”“癱瘓”證範疇。

病因病機

傳統醫學認為脊髓損傷是因為外力損傷督脈,致使氣亂血逆,瘀阻經絡,氣血不能溫煦濡養肢體所致。督脈貫脊、絡腎,入絡於腦而督諸陽,故督脈受損必致傷腎,腎傷則不能司二陰而見二便功能障礙,不能總督諸陽而致血瘀絡阻,經脈不通出現肢體麻木,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其病因為瘀血,病機為督脈樞機不利。內治必須以祛瘀通督為要點。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瘀血內停是急性脊髓損傷的病機。
血瘀證的病理生理改變在血行方面表現為血行失度或血脈不通,其重要病理基礎是微循環障礙。現代醫學對急性脊髓損傷病機的研究,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對此病的瘀血本質的微循環障礙研究。急性脊髓損傷後灰質血流量明顯減少已被許多實驗研究證實,除血管損傷導致血流量減少外,纖維蛋白、紅細胞和血小板形成的微血栓也使脊髓血流量減少,局部血流量減少是微循環障礙的表現。

治療方法

(一)手法閉合復位:
脊推骨折脫位合併截癱,如無嚴重合併傷和椎體附屬檔案損傷,X線攝片顯示椎管內無骨折片者,應儘早試行閉合復位。
(二)分型辯證施治:
1、血疲絡阻型:
證見局部腫痛,頸髓損傷呈現高位截癱,多因呼吸、循環功能障礙而死亡。胸、腰髓損傷,下肢運動或感覺完全或不完全消失,筋緩不收、疹廢不用,兩便功能障礙。伴腹脹納差,心煩少寐,舌淡紅苔黃,脈沉弦而澀。治宜活血化疲、疏通督脈,通腑利便。以化疲疏督為主;小便不利屬下焦濕熱者加篇蓄、治以清利濕熱為主。尿失禁屬腎氣虛弱者治以培補肝腎,強筋健骨,健脾益氣,散瘀通絡為主。
2、脾腎陽虛型:
腰、骸髓損傷,呈現弛緩性癱瘓(軟癱)。臨床表現為下肢筋脈弛緩、痰軟不舉、步履艱難、肌肉萎縮明顯,肌張力減低或消失。如素體陽虛,可見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肌肉瘦削、怯寒肢冷、神疲納差、便澹陽萎、尿頻或失禁、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治宜溫補脾腎、續筋壯骨、通經活絡。應以壯骨益督為主方;
3、肝腎陰虛型:
胸髓損傷、臨床表現為下肢屢整不用、足不任地,筋脈拘急,痙攣抽搐,肌張力增強。如素體陰虛或陽損及陰,伴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咽乾耳鳴,腰背酸痛,大便千燥,小便淋漓,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補肝腎,養血熄風,通經活絡。養血熄風為治。
4、氣血兩虛型:
證見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腰背酸軟,神疲肢厥、氣短懶言、下肢瘓弱不用,關節不利,肉削筋枯,肌膚甲錯。舌淡潤,脈沉細。治宜補益肝腎,強壯筋骨。方用:抗癱起瘓為主:可酌選健脾。
(三)針刺、按摩治療
1.針刺有調節機能、促進受傷部位向復修轉化,並能疏督活血,防止併發症等功效。弛緩型癱瘓取穴:督脈穴、華佗夾脊穴和足三陽經穴位為主,按取穴常規選穴、分三組輪流交替,採用提插捻轉或強或弱、或快或留等手法。痙攣型癱瘓尋找“緩痙點”,適當刺激“緩痙點”。
2.按摩能通經活絡,舒筋利節,以利氣血運行,協同中藥、針刺,促進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
(四)功能鍛鍊:
功能鍛鍊能促進氣血流通、加強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抵抗力,加速功能重建,並可防止褥瘡、尿路感染,肺炎等合併症發生,是戰勝截癱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練功要在醫務人員和陪護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進行截癱康復鍛鍊、並遵守循序漸進原則:
1、練坐:練翻身—靠坐—扶坐—自坐。
2、練站:扶站、靠牆扶站—懸空扶站—懸空站—自站。
3、練走:拄雙拐走—拄單拐走—獨立走。
合併症的治療
1、尿路感染:中醫認為,尿路感染屬於“淋病”範疇。多因下焦濕熱而發病。治宜清熱利濕,分清通淋。
2、褥瘡:內治法:清熱解毒法:用於褥瘡初期。溫通法:用於褥瘡化膿壞死期。補益法:用於褥瘡遷延日久、氣血虛弱者。外治法:據情選用金黃散、化毒散膏、化腐生肌散等外敷。
3、關節攣縮足部畸形:一般採用手法舒筋、按摩和中藥熏洗。

療法特點

1、標本兼治:以祖國傳統醫學為基礎,遵從辯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的互相結合,辯證治療。祛邪扶正,可以有效控制、徹底治療,療效持久。
2、相輔相成:依據外界大自然人體小自然的中醫法則,遵循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基本原理,可協同手術、促進機體恢復,鞏固療效。
3、辨證論治:強調對症“下”藥,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靈活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證異治異、證同治同的基本法則,根據個體差異、病症階段不同、併發症的多樣化,君臣佐使、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辨證論治,對症下藥。
4、無毒副作用:祛外邪而不傷正氣、根據藥物生克乘侮關係,辯證施治,無論患者年齡大小,體質強弱,均可使用。
5、簡捷方便:以湯劑為主、服用方便,配合外用,不手術、不住院、無痛苦、無風險、無毒副反應,花費低、可在家治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