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策略最重要除了天分,朱元璋的策略得當,則是其終能成功的最為關鍵的要素。 這個要害就是,朱元璋比誰都更了解他的這兩大勁敵。 有人說這一決策為劉基所上,即使屬實,朱元璋採納之也表明他自己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圖書簡介

國內第一本將朱元璋個人業績”和歷史功罪”清晰區分的書; 國內第一本從政治文化角度切入,以現代公民眼光評判帝王的書; 國內第一本在專業史學和草根史學中間,倡導中間代史學”的書; 國內第一本敘述平易,又有很強的思想性、批判性,且避免了學術硬傷的皇帝讀物。

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編輯評論

國內第一本在專業史學和草根史學中間倡導中間代史學”的書,挑戰吳晗,pk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為什麼非要置李善長於死地呢?這就要說到權力學的一條原理。根據權力學原則,最高統治者與屬下之間需要一個權力空白區,這時最高統治者在心理上才會感到安全。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堪稱這條原理的最形象的闡釋。所以太近則生疑,生疑則要吃人。 在服毒及其反應”這項測試中,不能不承認,明太祖是非常敬業的,他不但認真記下了服毒者的神態和生理上出現的種種異常,還對其逼近死神時的心理高度關注。整段文字,給人的感覺是細緻入微、繪聲繪色,完全能夠想像,當事人明太祖從中獲得了多么大的心理滿足……這裡出現的明太祖簡直就是一個鑑賞家。 在物質享受上,稱帝後的朱元璋,其場面肯定是無與倫比的,身旁的儒生也早已給他制定了一整套象徵帝王權威的禮儀,他的舉手投足,鄉土味都越來越淡,但其視野還是走不出他少年時的那個鄉村,其治國的理念仍然牢牢地建立在小生產者理想的基礎上。 朱元璋固然也有一些善政和成績,但其卻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如海禁、阻止工商業發展、思想文化專制等等,影響卻是綿延後世,讓任何一個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能忘懷。

作者簡介

黃波,1973年生,湖北宜都人,家居湖北宜昌,現供職於湖南《湘聲報》∶讀書,不求甚解,偶作文,但慕適意。關註明初至近代社會文化之變遷,主要有《說破英雄驚殺人》、《真實與幻影近世文人縱橫談》、《寧為憤青,不做犬儒》(即出)等著作。

目 錄

穿越歷史的迷霧(序)

第一輯: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草莽中崛起的梟雄

元末三雄大結局

小明王:亂世中的超級玩偶

玩權力平衡木的大師

第二輯:辣手治國的得與失

功狗”們的命運

胡惟庸:“反臣”還是“棋子”

開國丞相李善長之死

“廢相”與自虐式勤政

以猛治國:“猛火烤羸羊”

“說的口乾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朱元璋的反貪困局

恩威莫測的恐懼:所謂“納諫”與“拒諫”

完美主義的破產

骨未寒,國先亂

第三輯:洪武盛世的另一面

朱元璋為什麼嫉恨江南

“不合作即死”:高啟被殺傳遞的信號

在雄主手下討生活不易:真實的劉伯溫與朱元璋

爭當“教主”的明太祖

洪武朝:“沒有私生活”的一代

八股、文禍與學校同興

梟雄也有幻滅時:暮年朱元璋

第四輯:一代雄主的蓋棺論定

朱元璋是“地主階級總代表”嗎?

帝國深宮中的“小農”

海禁:尋找虛幻的安全感

個人業績與歷史功罪:朱元璋究是幾流帝王

附錄 朱元璋大事要錄

圖書摘要

第一輯:成功的為什麼是朱元璋?

草莽中崛起的梟雄

前輩著名史學家孟森先生說過,中國歷代帝王中,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得位最正”。為什麼要這么說呢?因為這兩人出身微賤,非豪門世家,起事之初都沒有任何憑藉。而這兩人中,要比“沒有憑藉”這一點,朱元璋無疑要過硬得多。劉邦大小是一個亭長,家中還有幾畝良田,朱元璋則到了靠做遊方僧人、當乞丐來填飽肚子的地步,是貨真價實崛起於草莽的一代梟雄。

最初,朱元璋在元末大亂中加入紅巾軍之一支一郭子興的部隊,本來是亂世下混飯吃、謀自保,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後來他當上了皇帝也並不諱言這一點。然而就是這一權宜之計,最終催生了一個新朝和新主。

朱元璋為什麼能夠崛起?和其同時的亂世英豪很多,為什麼成功的偏偏是朱元璋?

神話很荒誕,天資是事實

朱元璋從投軍自保,到獨擋一面,最後又在逐鹿群雄中脫穎而出,最先搶得“神器”,說他不是一個天才型的人物,我是不信的。

這種天賦,舊史家曾附會神異之說,竭力讓人相信朱元璋榮登寶座是天命所歸,後來的人們,因為不信天命之說,則又完全否定朱元璋的天縱之才。在我看來,兩者都失之於偏。

朱元璋小時候替人牧牛的一則故事已經證明了其天分。據《龍興慈記》記載:有一天,朱元璋和幾個同村夥伴到山裡放牛,遇上雷雨,避雨閒談中,大家都稱肚飢,感嘆沒有好東西吃。朱元璋說我們面前這么多牛,為什麼不殺它一頭解解饞呢?說乾就乾,很快一頭小牛就被他們烤熟吃光了,美餐之後才感到後怕。朱元璋出主意說,我們把牛骨牛皮和血跡都弄乾淨,把牛尾巴插進一條石頭縫裡,就說是小牛受驚掉進裂縫裡了,田主能把我們怎樣?回去後這般編說的朱元璋雖然挨了一頓打,可是田主也只好自認倒霉。這個故事不見於他書,是否屬實有待考訂,但朱元璋在這個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性格卻和成年後的他決無二致。如果屬實,則朱元璋的智商和情商在幼年時就已顯示高人一頭:在別人意想不到處能拿出辦法,這是智商;一旦事情不妙,也勇於面對,有魄力,能擔當,這是情商。

朱元璋投入到郭子興軍中,從最低級的步卒開始做起,一步步升遷,逐漸進入主帥郭子興視野,直到妻之以義女(即後來的馬皇后),其中沒有一點僥倖成事的成分,而是以亂世中實實在在的軍功和智略來奠定其地位的。自然,朱元璋之所以在郭子興軍中鶴立雞群,也還要依靠“雞”的“襯托”。起初郭子興的手下將領並不服他,一起開會議事,都搶著坐正位,朱元璋有意後至,坐一末席,可是等到商討公事的時候,那些昂昂然坐在正位的人,卻變成了木偶,只有朱元璋“剖決如流,鹹得其宜”,於是“眾心稍屈服”。

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那些趁著天下大亂起兵造反的人,因為不學無術,只懂劫掠不知大計,沒啥稀奇,同樣沒有讀過書的朱元璋為什麼能夠高人一頭?這與他長期流浪所培養的深厚閱歷有關,雖然不知書卻人情練達世故洞明,但毫無疑問,對每一個流浪兒來說,這種底層漂泊的經歷不一定都能變成寶貴的財富,這裡當然是有某種先天的東西存在的。

策略最重要

除了天分,朱元璋的策略得當,則是其終能成功的最為關鍵的要素。

講到策略,第一要說到收服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國自古以來窺伺神器的人都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然而雖然熟悉,臨到自己行事時,許多人卻常常要忍不住把它拋在一邊,原因就在於面對眼前的現實的利誘,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朱元璋的高明就在於懂得區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更懂得為了長遠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為了收服人心,朱元璋做了兩件工作,首先是籠絡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禮賢下士,不論是隱居的,還是下野的元朝舊吏,也不論是真有才乾,還是僅擁虛名,朱元璋都要訪求,都要加以禮遇,並聽取其諫言。在當日讀書人擁有廣泛資源和深厚人脈的社會,朱元璋的這一動作不僅具有強大的暗示作用,能安定一地之人心,而且更因網羅了像劉基、朱升這樣的奇才異士,等於建立了一支其他群雄無法比擬的強大智囊團。在收服人心上面,朱元璋其次是能夠較好地約束軍紀。關於這一點,因為史料所載不盡相同,史家們一直有歧見。明朝官修的資料,如《太祖實錄》等自然是竭力宣傳朱的部隊是仁義之師,朱元璋登基後也誇口說,他的成功經驗就是“不嗜殺人”,然而其劫掠的事實卻留在了一些野史上。究其實,現在可以認為,朱元璋的部隊在當時的形勢下,要爭戰,要有供給,絕不可能真正做到秋毫無犯,完全沒有劫奪民家財產和婦女、胡亂殺人的行為,但和其他部隊相比,其軍紀相對較好是毋庸置疑的。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亂世之中老百姓的要求極低,別人殺人盈野,據史籍記載有的部隊更有食人之舉,而朱元璋只要稍加節制,就特別能夠彰顯其仁義,使天下之民望風歸附。

朱元璋策略得當的第二點是,哪怕戰術上偶有疏忽,戰略層面上卻幾乎完美無缺。

先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安徽老儒朱升的獻計意思是要朱元璋在實力尚未笑傲群雄的情勢下,先建立穩固的後方確實保障後勤的供給,同時還要避免做出頭椽子。試觀後來朱元璋的一系列部署,無一不是依計而行,朱升乃名垂史冊。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朱升的嘉許,正是因為這和他原來的思想如出一轍,他自己只不過未在朱升之前系統歸納罷了。早在蟄伏於郭子興軍中時,他就已經領略了“緩稱王”,以避免樹大招風,偷偷發展實力的妙處。郭子興器小易盈,打下巴掌大一塊地方,就想關門稱王,幾次都是在朱元璋苦諫下而作罷。而通過屯田,以解決軍需,則早就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戲,他後來還曾以此自矜,說有了屯田政策,就可養兵百萬,而不用民一錢。

逐步翦除群雄,這是朱元璋的宿願,但究竟如何實施,孰急孰緩,則頗可思量,稍有不慎,小者實力和地盤受損,大者甚至會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當時局勢是,中原有元朝大軍,實力還十分強大,卻被紅巾軍所糾纏,一時無法把觸角伸到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對元朝勢力,朱元璋採取的是虛與委蛇的態度,而在他自己所在的江淮地區,面對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大勁敵,則無疑是你死我活,非出於全力爭勝不可。但究竟是先解決陳還是張,這是一個讓人躊躇的難題。先解決張士誠有一大堆理由,比如張士誠盤踞在江浙,和朱元璋接壤,符合“遠交近攻”這個通常的戰理,又比如張士誠相對陳友諒實力稍遜,易於解決,……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先滅陳,再滅張。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在先解決張還是先解決陳的問題上,朱元璋為什麼要違背常理?朱元璋即帝位後,曾與諸臣討論過這個問題。他說:“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所謂牽牛要牽牛鼻子,儘管有許多讓人一時難以決斷的因素的干擾,只要透過紛繁的表象抓住要害就夠了。這個要害就是,朱元璋比誰都更了解他的這兩大勁敵。陳友諒有爭雄天下之心,又十分好鬥,而張士誠則只圖自保,所以,如果舍陳而攻張,兇悍的陳友諒絕不會甘於旁觀,一定會傾城出動,使朱元璋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如果先攻陳,在姑蘇(即蘇州)苟且偷安的張士誠是不會冒險出擊的。朱元璋看得很準。有人說這一決策為劉基所上,即使屬實,朱元璋採納之也表明他自己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朱元璋消滅陳、張兩大勁敵後,在如何擊破元都的問題上又面臨著一次抉擇。當時勇冠三軍的常遇春主張挾連勝之威,揮師直搗元都北京,一戰成功,被朱元璋所否決。因為他看到,從自己的根據地江淮到北京有漫長距離,而聽命於元朝的軍隊散布於陝西河南等地,一旦攻北京堅城持久而不能下,勢必援兵四集,進退兩難。朱元璋制定的先取山東、河南、陝西,逐步撤除元都之禁止,然後從容兵臨北京城下的進軍路線,最為明智和穩妥。沒讀過多少書,但依靠閱歷和軍旅磨鍊,朱元璋在軍事上堪稱名副其實的戰略家,其征戰生涯中幾乎很少打敗仗,原因就在於他目光遠大,又能謀定而後動。

權術不能不講

朱元璋策略得當的第三點是將權術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是有雄才大略的人,卻很注意韜晦。在下決心解決對手之前,他都會拉下架子周旋一番,對元軍是這樣,對陳友諒、張士誠和其他群雄都曾經示好,仿佛溫情脈脈。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