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是指中國歷史上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曆戊戌年)由於戊戌變法失敗而被慈禧太后殺死的六個主要參與者。六個人分別是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同時逮捕了這六人。1898年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殺。

基本信息

簡介

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人士發動戊戌變法時,被慈禧太后所逮捕並處死的六名變法派人士,分別為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與康廣仁。

人物生平

譚嗣同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別署東海褰冥氏,湖南瀏陽人。他是改良主義運動中的激進派,為變法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譚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擊了君主專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動統治,並對封建綱常倫理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進和深刻,達到了同時代的最高水平,並成為後來資產階級革命派思想的先導。譚氏富有文學才華,詩文都寫得有氣勢,有詞采。詩作表現了豐富的時代內容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有些山水詩融入了個人的生命感受,抒發了他衝破網羅、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進取精神。詩風恢闊豪邁、剛健遒勁,所謂"拔起千仞、高唱入雲"(譚嗣同《報劉淞芙書》),帶有濃郁的浪漫主義特色。有《譚嗣同全集》。

康廣仁(1867—1898)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廣東南海人。康有為胞弟。自少鄙棄八股科考,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曾納貲為小吏,深感官場黑暗,掛冠而歸。從美國人嘉約翰學西醫,計畫在上海創設醫學堂,未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門創辦《知新報》,宣傳維新變法。後到上海倡設女學堂。和梁啓超、譚嗣同等發起成立戒纏足會。創設大同譯書局,刊刻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著作。1898年春挾金赴京,協助康有為開展維新運動。主張廢八股,開民智。與御史宋伯魯謀議上書,請變生童歲科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得旨允行。由於看到頑固守舊勢力強大,變法難以進行,屢勸康有為離京南歸,收徒講學,培養維新人才,待機變法。戊戌政變時被捕,在獄中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楊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號孴孴子。山西聞喜人。1889年(光緒十五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1897年底授山東道監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魯發起關學會,講求變法。4月列名康有為組織的保國會。與康有為過從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為商量後寫成,或為康有為代擬。6月1日上新政條陳5篇,請明定國是,宣布變法;請釐正科舉文體,廢棄八股,改試策論;請議遊學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遊歷;請籌款譯書。又多次奏劾阻撓變法的守舊大臣。曾對文悌說:“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業其人,我則為駱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錄》卷四)被文悌告發。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遺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漪邨侍御奏稿》、《聞喜縣新志》。

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

林旭(1875—1898)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舉人出身。好為歌詩。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針對簽訂《馬關條約》,上書請拒和議。同年捐貲為內閣中書。1897年進張元濟等創辦的西學館學習。1898年創立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4月參與發起保國會,任董事。因仰慕康有為,受業於康。曾為康有為的《春秋董氏學》作跋,推揚今文經說。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前夕,曾把光緒帝的密詔帶給康有為,共商授救光緒的辦法。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24歲。遺著有《晚翠軒集》。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又字鈍叔。四川綿竹人。舉人出身。1889年(光緒十五年)授內閣中書,後晉為侍讀。曾入張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職期間經常寫信向張之洞密報朝中動態。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集精兵猛將大舉北援,保衛津沽。1895年參與發起強學會。強學會被封禁後,又聯合會中志士抗爭。清廷在強學會舊址基礎上設立官書局,命其參與選書事宜。1898年春在京創立蜀學會,並辦蜀學堂,以張之洞的《勸學篇》為指南,兼習中學和西學。4月列名保國會,而每於集會時常當眾假寐。在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與康有為相交,但變法主張多有不合,攻擊康“多謬妄”,聲稱要對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變時被捕,張之洞營救不及,被害。遺著編為《楊叔嶠文集》和《楊叔嶠詩集》。

劉光第(1859—1898)字裴村。四川富順人。1883年(光緒九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為官清廉,不媚權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上書建議變法求強,刑部堂官閱後震恐,不敢代遞。1898年春列名保國會。百日維新中,受到光緒帝召見,賞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曾與譚嗣同一起批駁守舊派曾廉請殺康有為的奏疏,但又經常依違於維新與守舊之間,處理政事儘量“無新舊畛域”,使“維新守舊,鹹得其宜”(劉光第:《與厚弟書》,《衷聖齋文集》)。戊戌政變時被捕,遇害。年僅39歲。遺著有《衷聖齋文集》、《介文堂詩集》。

被捕原因

根據梁啓超的查正,六君子被捕各有原因:

楊銳及劉光第乃康有為的得力助手,慈禧太后的助手榮祿亦恨他們最深,自然要求慈禧太后最先拿下他們。

譚嗣同不想像漢朝張儉一樣,四處望門投止而連累志士與好友。他亦希望以血喚醒國人變革的希望,故一心求死,拒絕逃亡。他步往刑場時,作《絕命辭》一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林旭於慈禧太后軟禁光緒後,為報光緒帝知遇之恩,不顧安危,向慈禧太后力諫,保存光緒。最後惹至慈禧太后大怒,被擲入黑獄。

康廣仁為康有為之弟。康有為及梁啓超逃亡時來不及通知康廣仁,最後在康廣仁南海會館被捕。康廣仁雖在戊戌變法中只負責辦報,但因為是康有為親弟,所以慈禧太后要以弟代兄罪,送了康廣仁到菜市口。

楊深秀於五人下獄後,感五人年輕有為,不應就此死去,於是為五人向慈禧太后求情。楊深秀正直不阿,竟演變成要求慈禧太后將權力交還光緒帝的爭論,最後亦為此賠上性命。

相關事件

譚嗣同

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榮祿告密。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後人將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楊深秀

12歲: 錄為縣學附生

光緒8年:張之洞聘為令德堂(用以教全省士以經史考據詞章義理之學)院長

光緒15年:進士,當上刑部主事,累遷郎中

光緒23年十二月:東道監察御史

光緒24年正月:因為俄羅斯要求中國割讓旅順及大連灣,上疏請聯合英國日本拒俄,那時的人都知楊深秀國學根底深,卻不知他也明了世界局勢,均感驚服。

光緒24年:戊戌變法:

1.和徐致靖先後上疏請更改文體,不採用八股文。被盈廷、禮部尚書許應騤多番阻撓

2.上書請設譯書局、派皇室遊歷各國、派遣留學生等建議,均採納。

3.面試京朝官,每日見20人,試用當中人才,罷免老庸愚不通時務的人,引起不滿 。

4.幫助、讚揚實行新政者,為他們上書或辯白,如湖南巡撫陳寶箴被守舊黨彈劾,為他剖辨

光緒24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奪回政權。其後楊深秀詰問皇上被廢的原因,要慈禧撤簾,當然是螳臂擋車,下獄。

林旭

戊戌變法失敗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著作有《晚翠軒詩集》。妻子是晚清名臣沈葆楨的孫女、才女沈鵲應,在林旭就義後,服毒自盡。

楊銳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候,被陳寶箴推薦,與譚嗣同、林旭、劉光第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新政。失敗後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著作有《說經堂詩草》。

劉光第

劉光第於變法前夕從天津經水路到福建,回武平湖杭村故里拜望劉氏宗親,歷時一年左右,系四川福建劉氏在兩百年之後互通往來第一次。其後從福建返京,參與變法,慷慨就義。京城四川父老收其屍,運回富順縣,埋葬於富順縣山中,後轉葬於富順縣烈士陵園,有塑像。趙化鎮現存光第中學,紀念客家英雄。

康廣仁

他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後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慧型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

個人名言

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林旭: 青袍飲泣知何報?慷慨難酬國是恩;我為君歌千里操,本初見者莫輕言!

康廣仁: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人物影響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戊戌六君子

姓名生卒年月籍貫作品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湖南長沙瀏陽《譚嗣同全集》
康有溥1867年-1898年9月28日廣東南海人在澳門辦《知新報》
林旭1875年-1898年福建侯官(今福州)《晚翠軒詩集》
楊銳1857年-1898年四川綿竹《說經堂詩草》
楊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山西聞喜《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
劉光第1859年-1898年四川自貢市富順縣《衷聖齋文集》、《衷聖齋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