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學名:Cacatua goffinian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體長32厘米,是體型最小的白色鳳頭鸚鵡之一,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及其附近島嶼。白色羽冠,喙和眼睛之間長著深粉紅色羽毛,淺黃色飛羽,灰白鳥喙。公鳥擁有黑色虹膜,母鳥紅棕色。語言能力略強,十分善於嬉戲。食物包括水果、種子、漿果、堅果、嫩芽、花朵、昆蟲。在原產地全年都可繁殖,每次產卵2-3顆,公母輪流孵蛋,孵化期為30天,羽化期10周。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戈芬氏鳳頭鸚鵡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鳳頭鸚鵡體長32cm,是一種羽毛白色的小鸚鵡。眼先有一塊清晰的粉紅色的色調,臉頰和耳覆羽透出淡黃色的色彩。身體的羽毛基本上是透粉紅色,特別是在下部和胸部有粉紅色的外觀。翅膀和尾巴下面的有內螺紋黃色。是灰白色。眼圈偏藍的白色。虹膜為褐色,腳黑灰色。雌鳥的虹膜比她的伴侶更紅。

生活習性

戈芬氏鳳頭鸚鵡戈芬氏鳳頭鸚鵡
戈芬氏鸚鵡主要生活在沿海的森林。也發現於次生林和和再生造林的地塊,或稀疏與零星樹木的地區。在印尼的馬魯古省,野生種群(即回到野外)也延伸到啟群島。鑒於其範圍非常小的規模,被認為是單型種。人類對該物種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生活中往往在集大群,最多可達300多隻。常出現在海岸邊的低地森林內,有時會到農作物區內覓食,尤其愛在玉米田中吃農作物。
喙的力量強大,需要養在金屬籠子中。同許多鳳頭鸚鵡一樣,作為寵物飼養需要主人大量時間陪伴。羽粉較多,需要定期沐浴。

繁殖方式

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產2-3枚卵,雌雄輪流孵雛,30天后孵化,雛鳥的絨毛淡黃色,10周左右後羽毛長成;約需10個星期後離巢。剛起步後仍然依賴於的父母提供幾個星期的食物。人為飼養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成鳥剛飼養時較害羞,通常表現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適應新環境,爾後即非常活潑好動,啃咬力強。

繁殖難度略高,將巢箱安置在陰暗的角落,一窩約產3顆卵,但常有蛋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28-30天,8-10周后羽毛長成,有時對於巢箱的檢查會顯得緊張,勿過度打擾。

分布範圍

主要棲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鄰近的島嶼如牙德納島、拉瑞島、希拉魯島也有其族群,也曾引進到凱群島上。

保護狀況

戈芬氏鳳頭鸚鵡雖然在1970年代時就受棲息地破壞與捕捉販賣等環境衝擊,但在1981年時的數量還算普遍,由於它們分布的範圍小,所以任何棲息地的流失與盜捕行為對整個族群數量的影響很大,在1983至1989年間光是有記錄的出口數量(不包括走私的數量)就有52000隻,它們也會因在當地造成農作物損失而被農民捕捉或射殺,世界上的總數量應該超過20萬隻。

保護級別

1992年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近危(NT)。

最新發現

戈芬氏鳳頭鸚鵡戈芬氏鳳頭鸚鵡
2012年11月,國際頂級生物學學術期刊《Cell》的子刊《當代生物學》上最近刊登了一件動物界的大發現。來自英國和瑞士的一些科學家在研究鸚鵡時,驚奇地發現一隻名叫Figaro的戈芬氏鳳頭鸚鵡會自己製作和使用工具,獲取想要得到的東西。

據悉,在一次觀察中,科學家們發現,這隻鸚鵡在玩石子時將石子不小心弄到了籠子外的地上。另科學家們驚喜的是,這隻鸚鵡隨即找來一段樹枝,然後用嘴叼著,將石子勾到他旁邊。隨後科學家們將這塊石子換成一顆堅果,重新觀察。沒想到,這隻鸚鵡在它所在的籠子的一個木棍上用喙啄下一個小木條,然後將堅果撥到它能夠到的地方。

在接下來進行的幾次觀察中發現,這隻鸚鵡每次都會想辦法製作不同的工具,甚至在樹枝上折一節長短相當的樹枝,還對這個工具稍加雕琢,之後用它來撥東西。在人們已知的動物中,只有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和非洲黑猩猩會使用工具,但鸚鵡製作並使用工具還是第一次被發現。

鳳頭鸚鵡亞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