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念康熙陵

懸念康熙陵

《懸念康熙陵》是齊魯書社出版的一本探究康熙帝陵墓的書。清代陵寢建築是一部專石瓦木寫就的凝固歷史,根據對其所蘊含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中發現其他史料找不到的依據,它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清朝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清朝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保障。

簡介

公元1723年,景陵地宮的大門徐徐關閉,一段由康熙大帝主宰的時空被永久封存。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巍峨的陵寢之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秘密?
清東陵的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寢,與他合葬的有4位皇后和1位皇貴妃。曾在清東陵工作過十幾年的作者,以正史和清宮檔案為依據,通過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紹了景陵的建設、改革和創新及對後世的影響、景陵之謎、內葬人物的奇聞秩事、景陵的被盜。作者呼籲儘快保護清理景陵地宮,將康熙大帝的遺骨從泥水中殮入棺內。這不僅是文物保護的需要,也是對康熙帝的尊重。
本書圖文並茂,史料豐富,趣味性和可讀性很強,是迄今為止第一部介紹景陵的專著。
《懸念康熙陵

前言 零距離觸摸

中國古人認為,人死後只是生命載體的一個終止,而其本人的靈魂可以繼續存在,只不過是在兩個世界,一個是陽間,另一個陰間。並且認為,靈魂分作“魂”和“魄”兩部份,魂主精神,而魄主身形,並有“三魂七魄”之說。其實靈魂只是存在人們思想意識中的一種非物質的觀念。但是由於這種觀念的存在,就有了一種“人死靈魂不死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產生就誕生了“希望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美好生活”的理念。怎么樣才能使自己的祖上和親人在死後生活得更好呢?於是,就為死者建設規模宏大的墳墓並制定了複雜隆重的禮儀制度。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認為,能夠在上吉之地建陵就可以“開福祉隆基,綿萬年之景運”。這就是所謂“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
皇陵作為一種最重要的歷史遺蹟,是封建帝王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硬體的陵墓陵寢,作為自己在陰間生活居住的地方來埋葬,是通過這一建築形式而把地上的陽間和地下的陰間構成一個整體,不僅是生者對死者的認識,還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並且是生者生前生活和社會的再現,還是當時社會文明的一個縮影。因此,陵墓是古代帝王墳墓的專用名,是隨著封建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封建帝王的陵墓,雖然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朽,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是中國的先祖留給後人的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們是古代文明和思想觀念的綜合產物,是歷史的再現,是附著在磚、木、瓦、石上的時間記憶。是“前車之鑑,後車之覆”的參考和利用。它們除了是物質財富的收藏,還是更廣泛的精神文化的載體,又是社會文明程度的延續者,是考證歷史重大事件和歷史疑難問題的寶貴的史料。
因此,對清代陵寢所蘊含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中發現其他史料找不到的線索和依據,清代陵寢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清朝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清朝歷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保障。
清朝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將自己的山陵選在了當時的北京東面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昌瑞山腳下,並在長達200多年的時間內,陸續建成了規模宏大、建築輝煌的清代陵墓群―清東陵。
清東陵作為皇家陵寢,雖然已開放多年,但在人們心中依然是很神秘的地方,儘管有很多人旅遊觀光並研究,由於影視劇的不實宣傳和人們對皇陵還有許多不正確的認識和誤區等客觀原因,清東陵然有很多神秘的光環和令人費解的地方。
清東陵的第一位墓主人是清王朝的順治帝,順治帝的兒子康熙依照明朝建陵體制,將自己的陵寢也建在自己父皇的身邊。康熙皇帝的景陵,它包含著一座帝後陵寢、兩座妃園寢,是清朝入關後建設的第二座皇帝陵,在清代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但是作為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的陵寢,在諸多事物上有許多令人感到疑惑和迷惘的地方。
康熙陵的選址竟選在一個大深水潭?
康熙陵的神道彎又彎?
康熙陵當初修建時沒有石像生
康熙陵的建築規制有創新?
康熙在喪葬文化中的改革?
康熙陵何以火災頻頻?
康熙地宮神奇的傳說?
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遺骨至今仍泡在臭水中
親生兒子葬入了妃園寢
兩個女人傳奇色彩的雙妃園寢
……
讓我們一起零距離走近這座千古一帝的陵寢吧。
序章
神秘的大火
光緒三十一年二十日卯時(公元1905年3月25日早6時許),景陵隆恩殿上層檐的突然濃煙噴冒,繼而火光四起,火焰沖天。值班的陵寢官員驚恐萬狀,慌忙中找來救火工具,趕到宮門前,卻發現沉重的大鎖鎖住了大門,等找來鑰匙打開大門,隆恩殿的大火已是萬條金龍亂舞,千條烈焰沖天了。
由於事故嚴重,責任重大,內務府主事博爾莊武等人冒著濃煙烈焰奮不顧身地衝進隆恩殿內,將6塊神牌抱了出來。等再想搶救其他的東西時,人根本不能靠近大殿了。護陵官兵束手無策,除了派人迅速上報上司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火焰吞噬大殿。東陵守護大臣載澤、壽全、馬蘭鎮總兵豐升阿聞訊趕到景陵時,整個大殿已經變成了一個熊熊燃燒的火山。沒過多少時間,偌大的一座隆恩殿竟化為灰燼,變成了一片廢墟。
隆恩殿也稱享殿,俗稱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3間,前有月台,環以漢白玉石欄桿,龍鳳望柱頭。在五出踏垛居中處,雕刻著龍鳳丹陛石。月台上陳設兩個鼎式銅香爐,兩側陳列著兩對銅鹿與銅鶴,象徵“六合長春”之意。殿內有暖閣3間,內供帝後神牌,神牌上鐫刻著皇帝、皇后的諡號。暖閣裡面還陳設著金玉器皿、陵圖及死者畫像。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時大祭,皇帝都要親自來這裡祭奠。皇帝如不能親自祭奠時,由太常寺題請,皇帝欽準派遣王公致祭行禮。每月朔望,由陵寢官員自行祭祀,稱之為小祭。因此說,隆恩殿不僅是陵寢地面上最大的建築,也是舉行祭祀的最主要的場所。
隆恩殿被燒毀,問題太嚴重!載澤等不敢隱瞞,急忙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太后接到奏報後,感到十分震驚,立即命令戶部尚書趙爾巽、軍機大臣兼戶部右侍郎鐵良為欽差大臣,趕赴東陵查辦此事。兩位欽差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動身。到達東陵後,他們嚴查密訪,晝夜刑訊,使出了所有手段,用盡了各種方法,折騰了10多天,什麼原因也未查到。二人無計可施,只得回京復旨,上奏說:“火自上出,別無可疑形跡。”慈禧太后對此結果,雖不滿意,但也是無可奈何。只得命嚴懲了守陵官員,令趙爾巽、鐵良勘估景陵大殿的復建工程預算並承修景陵大殿。後來承修大臣又有所更換,直到宣統元年才建成。
對於大殿失火被毀,兩位朝廷大員竟查不出半點線索,這可真是一件奇事。當時是農曆二月,尚未進入雷雨季節,況且失火那天根本無雨,觸雷電失火是完全不可能的。二月二十日,距二月初一小祭已過19天,距三月初一清明大祭還差10天,康熙帝及4位皇后的忌辰祭又均不在二月,所以因祭祀時燈火不慎引起火災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到底火災是何原因,東陵地區有兩個傳言。一是陵寢官員之間矛盾極大,互相陷害。為置景陵官員於死地,其對頭設計故意放火。另一種傳言是,一個做案多起的江洋大盜長期藏匿於大殿的天花板上,用殿內的蠟燭照明,不小心碰到了蠟燭,引起了火災。這兩個傳言是真是假,現在無從查考。
這是繼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孝陵大碑樓被雷火焚毀之後,清東陵發生的第二次大火災,是康熙景陵發生的第一次大火災,是康熙陵各種災難開始到來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景陵隆恩殿大殿前的月台欄板和望柱石料還是那時候修繕的,月台前的欄板和欄板柱石料不僅不相同,就是雕刻也很粗糙,明顯看得出來不是康熙時的產物。
康熙陵的災難何其多?歷史是這樣為人們展現她的過去的。
後記 往事記憶
這是我寫的第6本個人專著,在新的書稿完成之際,我的心裡只想哭,痛痛快快的大哭一場,把這些年的心理壓力和忍受了很久的不痛快都發泄出來。實實在在的說,30多年的人生時間過去了,我依然一事無成,一無所有,做人真的很失敗,自己身邊竟然沒有幾個真正的同齡朋友,人生如戲,時間過去的好快,自己總還覺得沒有長大長成熟,人卻已經很老了。往事如煙,回想過去,很多事情千頭萬緒,隨著時間的過去,一些事情已經記不清楚了,一些事情就有意無意不再想,一些事情卻怎么也忘掉不了。那些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卻記憶如新時刻在腦子裡播放:2006年,就已把這本書安排在寫作的計畫,也許是命運的故意安排,也許是命運的注定安排,計畫一次次流產,一次次推遲,傷害不斷,打擊不斷,自己迷失了方向,丟失了自己,自己也在那一時刻不再是自己,自己的生命也不再屬於自己,一切為了別人,一切為了讓他們安寧,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本色和人生的真理吧!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件事情都會有真實的一面和正確的處理方式,對於歷史,則要有正確的理解和觀點,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歷史真相還原和其時間過程記錄下來。讓歷史服務社會,走進生活。對此,我常常坐在屋裡苦苦思考:現在的人生與歷史之間的差距,人生就是一本書,也是一部個人歷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歷史上的樁樁件件,怎么通過文字的敘述記錄?一部《紅樓夢》站在文學的角度是寫大觀園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寫大觀園人生的繁榮興衰;站在社會的角度,則又是歷史。康熙陵是建築,也是歷史,也是人生命的一個過程,它不僅在記錄人生的過去,也在講述它的未來。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結束,生命是人生的一個過程,生命是有密碼和痕跡的。想到這裡,我的心似乎也就豁然開朗了起來:過去的時間並不意味著失去,而是意味著將其取之精華占有、利用其價值。人生就是一個時間上的過程,都說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路途的改變則是多次的,那么人的生命也應該是多次的,抱定一個執著的信念:誰說“江郎才盡”?
以史為鑑,研究歷史,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獻資料,還要研究同時期歷史留下來的古蹟。人總是要死的,而古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意無意留下很多的遺蹟遺物,古城古堡、洞穴廢墟、古老村落、建築遺址等等,而能以留下更多保留更完好的則是墓葬。社會向前,各個時代的埋葬形式也會隨之發展演變,葬制、習俗、隨葬品也就千差萬變,因為其間不僅包含著他們和當時時代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政治和經濟等社會環境,還內含著當時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文化和藝術等,如果把這些都能完整的挖掘、系統的整理出來,就能比較清楚了解社會的發展步伐和人的思想觀念,取之精華,服務社會,淨化社會環境,解決一些歷史遺留的懸案和糾紛。
研究好清景陵,對於研究清代陵寢、清代歷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歷史愛好者,我感到很有責任把康熙陵的歷史淵源和現狀盡最大可能地介紹給人們,使大家更加大家熟悉我國歷史上這個對我國古代歷史發展有著突出貢獻的這位老人同時,而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引起人們對康熙陵這一類古遺址的關注、重視,學習、研究的同時,目的則是需要對其地宮進行刻不容緩地搶救保護,使其不再因為人為和自然原因而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
我真誠希望通過這本書的介紹,使人們熟悉和掌握我國歷史上文化的淵源和文明發展進程,並藉此呼籲保護我國文化的保護和延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上,更要的是在實際行動中作出自己的貢獻。因為我國的歷史太淵遠,老祖宗的遺產那么多,這一切不能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付之行動研究更要以身作則保護起來。
此書稿的完成,此書參考了許多學者前輩的著作和論述,我特別真誠感謝很多著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其中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其亨教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著名清史專家李國榮研究員、中國考古文學第一人中國著名學者作家岳南先生、清史研究專家金恆源先生等人的支持和幫助,是他們不僅在知識上給了我無私的幫助,更在精神上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因篇幅所限,不能詳細列出,敬請諒解,我向這些前輩學者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最要感謝的就是父親徐廣源先生,他不僅提供了很多第一手資料和大量珍貴圖片,我還引用和使用了他大量的研究成果,採用了他很多觀點。
另外,我要特別感謝的還有一位來自河北保定的清陵愛好者梁鳴,沒有她的鼓勵和支持,這本書真的很難完成!
由於我才疏學淺,有很多還是不太成熟的觀點、論述和自己的體會,其內容在文筆上肯定有詞不達意甚至謬誤的地方,懇請史學前輩、專家學者,提出寶貴的意見和中肯的批評。
徐 鑫
2009年12月30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