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氏

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之後。武王克商後,封其第四子於應(今河南魯山縣),為應侯。建立應國。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歷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也有應氏。

姓氏起源

聚集地(遷徙分布)

應姓望族居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里)。
堂號
"淮陽堂":漢初,應曜淮陽山里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來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露了一下面。當時的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歷史名人

套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髮,嘗於一錢上寫《心經》:又於一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
應子和:宋代詩人,嘗有句云:"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謂為"三紅"秀才。後登淳西進士。
應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則,黃岩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游,時稱聖泉先生。有《聖泉文集》等。
應本仁:元代學者,字本立。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莊,又即其中為義塾。世稱"應家館"。
應奉:東漢司隸校尉,字世叔,南頓人。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凡所經履,莫不暗記。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隸校尉。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
應勛:東漢泰山太守,字仲遠,舉孝廉。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
應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曹操征呂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名人集有《應德璉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