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生

應屆生

應屆生,主要指大學畢業生,應屆畢業生是指在應該畢業的年份畢業的畢業生。在一些企業(校園招聘)及公務員考試中限招收應屆畢業生,同時應屆畢業生在另一方面意味著經驗欠缺。畢業前需要工作的應屆生,需手持《畢業生推薦表》、成績單及三方協定尋找工作,畢業後取得報到證方可在就業所在地落戶。應、往屆生(高中畢業生)在報考大學時一視同仁,但往屆生不能享受政策性加分和保送,不能報考公安部隊及軍事院校等。在分數相同的情況下,高校會優先錄取應屆生。還有一種模糊說法是針對當前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還有工作後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無限同情而產生的一種叫法。

基本信息

簡介

應屆生應屆生
應屆生,主要指大學畢業生,應屆畢業生是指在應該畢業的年份畢業的畢業生。在一些企業(校園招聘)及公務員考試中限招收應屆畢業生,同時應屆畢業生在另一方面意味著經驗欠缺。畢業前需要工作的應屆生,需手持《畢業生推薦表》、成績單及三方協定尋找工作,畢業後取得報到證方可在就業所在地落戶。

釋義

拼音:yīngjièshēng
應屆生即當年畢業的學生,以區別從前畢業的往屆生。

區別

應、往屆生(高中畢業生)在報考大學時一視同仁,但往屆生不能享受政策性加分和保送,不能報考公安部隊及軍事院校等。在分數相同的情況下,高校會優先錄取應屆生。

模糊寓意

應屆生,顧名思義是應屆而生。是針對當前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還有工作後買不起房買不起車無限同情而產生的一種叫法。
與之類似的叫法有研究生的別名:研究僧。

簡歷毛病

羅列應屆生求職群體易犯的六個毛病

(一)簡歷不“簡”

在應屆生專場招聘會上,學生們的簡歷大多有這樣一個固定模式:先是一張封面,再是一份洋洋灑灑上千字的求職信,再是1-2頁中文簡歷,接著是1-2頁英文簡歷,然後是應屆生就業推薦表、英語四六級證書複印件、計算機證書複印件,或者有更多的證書如中高級口譯、劍橋商務英語、托福GRE……厚厚一疊簡歷,讓招聘官好不頭疼。HR喜愛的簡歷不需要花俏的修飾,不用長篇累牘,只需要1-2張紙就行。

正確的簡歷製作方式應該是:一張紙的中文簡歷,後接英文簡歷。若有求職信,可放在最後。此外,證書、推薦表可以在面試時HR提出要求再附上。

(二)板塊順序有悖於閱讀習慣

求職簡歷的內容板塊如何劃分?其順序怎樣?這是首次撰寫簡歷時遇到的一大難題。記者發現,很多畢業生的簡歷板塊劃分不一,順序顛三倒四,讓HR看起來非常困難。

碩士畢業生小李的簡歷是這樣的:第一板塊是個人基本信息,第二板塊是所獲獎金,第三板塊是實習經歷,第四板塊是項目經驗,第五板塊是教育經歷,然後是個人興趣等。小李表示,由於自己多次獲得校內外獎學金,實習經歷也豐富,因此將這兩項內容突出放在首要位子。

雖然簡歷各個板塊內容的撰寫沒有固定的順序,然而HR有相對固定的閱讀習慣。HR首先想知道應聘者是什麼學校,什麼專業,何時畢業,然後才是實習經歷以及學習期間的獎學金、特長等。但看過小李簡歷的HR卻發現,她的內容順序與閱讀習慣相悖,看了一大半還不知道她的專業和畢業學校,在努力尋找基本信息的時候,也忽略了她的獎學金等突出優點。

一般來說,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個人信息、教育經歷、工作/實習經歷/項目經歷、所獲獎項/論文發表、英語/計算機能力、個人興趣和特長等。此外,可以在教育經歷後添加求職意向或者面試時當場填寫。

(三)基本信息“缺胳膊少腿”

“你的出生年月寫在哪裡?你的籍貫是哪裡?你何時畢業?你的求職意向是什麼?碩士應屆生為何沒寫明本科教育經歷?”

基本信息就像是人的四肢、五官,缺一不可。然而這些看似最基礎的信息,卻頻頻被應屆生遺漏。記者發現,“馬大哈”們僅專注於實習經歷、培訓證書等閃光點的描述,而忽略了一些個人基本信息,特別是籍貫、年齡、求職意向這三項遺漏最多,而一些公司對於畢業生的籍貫/戶口等非常關注。有畢業生甚至認為,“我是應屆畢業生,就不用寫出生年月了”。另外一些碩士/博士畢業生則認為“只需要寫最高教育經歷”,其實,一般來說高中以後的教育經歷,包括大專、本科、碩士等都必須詳細羅列。

(四)信息過全暴露安全隱患

與以上相反,一些畢業生的簡歷矯枉過正,信息過於全面,竟然把身份證號碼也寫了上去。在大型招聘會上,一些不負責任的公司將挑剩下的簡歷亂扔,簡歷上的身份證號碼以及附帶的身份證複印件都有可能給意圖不良的人可乘之機,極不安全。

此外,有些畢業生的簡歷寫得太詳細,羅列了很多不必要的,或者是應該篩減的信息。比如有人羅列了大學四年的專業課程,有人詳細羅列了畢業論文和發表論文的時間、刊號,更有人將3年研究生期間的研究項目全部寫上,多達數百字,讓簡歷繁複羅嗦沒有重點,看起來較為壓抑。

(五)個性描述變成“形容詞大本營”

很多應屆生簡歷的最後一項都是對自己性格特點的描述,然而這類描述幾乎成了褒義形容詞的堆砌,千篇一律:“本人個性外向活潑,溝通能力強,能與人和睦相處,好學謙遜,誠實正直,勤奮努力,認真負責,細心耐心,能在壓力下工作,喜愛音樂、運動……”HR在看到幾百份描述相似的簡歷後,對這一項往往不太感興趣了。

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畢業生小張意識到了這點,於是她索性篩除了“個人特點”一欄,可是HR們看了她乾巴巴的簡歷後表示,她的簡歷只有“骨頭”沒有“血肉”。

其實,個性特點是個人“軟技能”的體現,這點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所重視。HR看個人特點的描述,目的有二:一是為了了解求職者的性格以及價值觀是否和公司的企業文化相符合。比如一些公司倡導“環保與自然”,一些公司強調“工作即興趣”,一些公司考察“是否能承受高壓的工作環境”,另外一些公司提倡“創新精神”,還有一些公司更喜歡“創業精神”……於是,個性特點一欄的描寫非常重要,真實地展示自我,尋找到真正與自己職業價值觀匹配的公司,也是將來是否能開心工作的保證。二是了解求職者的個性是否符合崗位要求。比如招聘會計,需要對方細心縝密,對數字敏感;招聘文員,需要認真負責,聽從安排;招聘行政助理,則需要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太有創意和想法的人才是留不住的;而從事一些研發、設計類的職位,則需要有創新意識,能在壓力下工作。

(六)求職宣言“表忠心”

“公司給我一個機會,我將回報公司一份業績”,“今天公司給我一份職業,明天我為公司開創一片事業”……很多應屆生們為了“表忠心”,紛紛在簡歷最後寫上求職宣言,讓HR看了覺得非常可笑。

這裡提醒應屆生,在HR心中,廣告標語式的“宣言”比較空洞,而且大多雷同,不要也罷。也許樸實真誠的話語更能打動企業招聘官。

HR角度

不敢招應屆生

應屆生應屆生
看了一些“初哥”的帖子,我也忍不住想說兩句。話不多,就分個一二三吧。

1、我現在收到的簡歷,我都會仔細的看一遍,然後給有意向的人打電話約面試時間。其他的mail刪除。我從來沒有覺得回一封拒絕信是必須的。在我過去投出去的那么多封求職信中,從來都只有面試電話,沒有收到過拒絕回信。沒回音,就是拒絕。這還有必要懷疑嗎?難道,真的有人在等“拒絕的回信”,否則就依然保持希望嗎?還看到有不少同學上升到公司道德的高度,有意義嗎?

2、我以前也和不少應屆生在一起工作過,沒有留下太多好的印象。我以前也面試過不少應屆生,同樣的,沒有留下什麼好的印象。各位同學,在這個問題上請不要和我爭論“你怎么知道所有的應屆生都是你遇到的樣子呢?”我的確不知道,但是,我不想一遍又一遍的去嘗試,風險很高,代價很大,收益太低。

3、絕大多數公司,其實都是小公司,大公司總是少數。很多應屆生也許認為小公司的要求會比較寬鬆,進去容易些。其實,現在競爭這么激烈,小公司招錯一個人,和大公司招錯一個人,需要承受的風險,是完全不同的。大公司會有新人培訓這樣的安排,小公司如果招來的人不能馬上產生效益,他就會懷疑自己在浪費錢。

4、看到有不少同學在問:我是不是該換工作,我在這裡學不到東西。看起來一副挺好學,挺要求上進的樣子。其實呢?根本就是沒有脫離學生時代的思維慣性。你在學校里應該儘可能的學習知識。而進了公司,你需要學習的最重要是:“勝任”!你應聘這個職位,人家公司招你進去,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能夠勝任。如果你不能夠勝任,任何老闆都有理由認為自己是在浪費錢。首先,你必須證明自己能夠勝任到手的工作,然後才有資格說:“我希望做得更多”。“我希望能夠做更加難的任務”,沒有誰會一上來就會分配給你充滿技術挑戰的工作,公司不會冒這樣的險。

5、對於應屆生來說,要證明你有經驗,有這么幾個辦法:在校期間就有兼職的經歷;參與較為著名的開源項目(這個不一定保險);多寫Blog(轉貼的不算);能夠有線上演示的作品(比如自己做的小網站,可以下載執行的小工具);JavaEye的會員(只要是javaeye的會員,我總會給你一個面試的機會)

另外說一件事,說起一定給JavaEye會員面試機會的事情,我今天早上還打了一個電話,這個同學也是通過JavaEye投的簡歷。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在找的是Java方面的工作,而糊裡糊塗的似乎投過一個關於Rails的簡歷。這樣的投法,有意義嗎?當然,這個朋友不會得到什麼面試機會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