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盂腎炎

慢性腎盂腎炎

慢性腎盂腎炎是細菌感染腎臟引起的慢性炎症,病變主要侵犯腎間質和腎盂、腎盞組織。由於炎症的持續進行或反覆發生導致腎間質、腎盂、腎盞的損害,形成瘢痕,以至腎發生萎縮和出現功能障礙。患者可能僅有腰酸和(或)低熱,可沒有明顯的尿路感染的尿痛,尿頻和尿急症狀,其主要表現是夜尿增多及尿中有少量白細胞和蛋白等。病人有長期或反覆發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在晚期可出現尿毒症。

基本信息

病因

由細菌感染腎臟引起。部分病人有易感因素存在,如尿路梗阻、畸形、腎下垂及膀胱-輸尿管反流等。

臨床表現

1.全身中毒症狀

畏寒、發熱、乏力、食欲不振。

2.局部症狀

腰酸、腰痛及脊肋角叩痛。

3.膀胱刺激症狀

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難。且泌尿道感染病史超過半年以上,抗菌治療效果不佳。

診斷

(一)體徵

靜脈腎盂造影示腎盂、腎盞變形、縮窄,雙腎形態學檢查(B超、CT等)顯示腎影不規則,甚至縮小;腎小管功能有持續性損害,如尿滲透壓降低,尿視黃醇結合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升高。

(二)確診標準

1.影像學檢查

(1)在靜脈腎盂造影中見腎盂,腎盞變形、縮窄。

(2)腎外形凹凸不平,兩腎大小不等。

2.實驗室檢查

(1)尿常規檢查僅在部分病例中可發現菌尿和膿尿,有時可發現蛋白尿,這表明病變已累及腎小球,意味著病情較嚴重。

(2)尿細菌培養菌落計數>10/ml可以肯定為感染,同時可明確致病菌的種類及藥敏。

(3)腎功能檢查一般無腎功能障礙,當病情加重時先表現為腎小管功能受損,尿比重降低。晚期則出現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

3.膀胱鏡檢查

可見有膀胱內有充血、水腫等膀胱炎徵象,患側輸尿管開口有炎症變化,有時可顯示輸尿管瓣膜功能不全或膀胱輸尿管反流。雙側插入輸尿管導管收集尿液並培養可確定感染部位。

鑑別診斷

1.腎、泌尿繫結核

膀胱刺激征明顯,結核桿菌培養陽性,普通抗菌治療無效。

2.下泌尿道感染

無全身症狀及腎區叩痛,無白細胞管型。

3.慢性腎小球腎炎

無明顯膀胱刺激征,細菌陰性,WBC增多不明顯,尿蛋白一般大於2g/24小時,腎小球功能損害為主。

治療

(一)治癒標準

1.臨床治癒

症狀消失,停藥72小時後,每隔2~3天作尿常規及細菌培養,連續3次陰性。

2.痊癒

臨床治癒後,尿常規及細菌培養每月複查1~2次,連續半年均陰性。

(二)藥物治療

1.治療原則

(1)選用細菌敏感而毒性較小,且在腎實質和尿內都具有較高濃度的抗生素。

(2)採用較長療程(4周或6周),以期達到徹底清除細菌的目的。

(3)如不能清除細菌而尿路感染反覆急性發作,採用低劑量長療程的抑菌療法,至少用藥1年以上。

(4)發生尿毒症時,既要注意保護腎功能,避免藥物蓄積中毒,又能很好地抑制細菌生長。

2.藥物的選擇

輕者可用複方新諾明、喹諾酮類或加β內醯胺酶抑制劑的半合成廣譜青黴素口服,重者需聯合用藥和靜脈用藥,如哌拉西林加三唑巴坦或亞胺培南加西拉司丁鈉。

(三)用藥安全

避免腎臟功能損害的藥物,比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離子型造影劑等。

預防

1.注意外陰及尿道口的清潔衛生。要勤換內衣,特別是在婦女月經期、妊娠期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如不注意外陰的清潔衛生,細菌可以通過尿道進入膀胱,並由膀胱、輸尿管逆流的動力入腎盂,然後再侵及實質,形成泌尿系統的感染。

2.在飲食方面需高熱量、高維生素、半流質或容易消化的普通飲食。要多飲水,每日入量不得少於3000毫升,以增加尿量,有利於沖洗泌尿道,促進細菌、毒素和炎症分泌物的排出。

3.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便秘。

4.女性患者急性期治癒後,一年以內應注意避孕。

5.女性患者禁止盆浴,以免浴水逆流入膀胱,引起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