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寺

感通寺

感通寺位於點蒼山聖應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距大理古城約5公里,距離下關約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積雪不化的蒼山,面對煙波浩淼,白帆點點的洱海,集天地間靈於一身,又名盪山寺。

基本信息

簡介

感通寺感通寺
感通寺舊稱盪山寺。據《盪山志略》記述:“點蒼山盪山寺始建於漢,重建於唐”。
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於成歷九年(公元1581年)年撰《重建感通寺記》,開篇直敘:“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賢者所建。”對“感通”含義的詮譯為:“況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到明洪武年間,共建蓋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滌盪損毀。清初重建時,寺庵下移至今址。現遺存一寺一庵(大雲堂和寂照堂)。寺內保留著七塊碑刻,記述了寺庵的興衰。緊靠大雲堂後,有一座舍利塔形的擔當墓,高3.5米,碑文記載了擔當的生平。在寂照庵的西側有明代普同塔,西北脊上有明代和尚塔多座。

景色

感通寺感通寺
蒞臨大理的賓朋,當您過子大理境內的太和收費站,透過車窗向西眺望,蒼山聖應峰南麓靜臥著那一寺一庵,被蔥籠茂密的青松、古柏掩映。寺庵左右凸現出兩道恰似扶手的山樑,向上延伸的聖應峰恰如椅背;高山植物鬱鬱蔥蔥,青翠如毯。一寺一庵仿佛兩位“禪師”打坐於碩大的交椅之中。升騰的香菸繚繞在寺庵頂端;繚繞在森林當中,著實有神秘莫測的佛教韻味。近年,從感通寺至清碧溪架設了全長2630米、全封閉、安全可靠的感通索道,成為蒼山一道亮麗的景觀。攬車猶如銀梭在密林深處穿越。乘坐高冊攬車,別有一番愜意和情趣。
置身於感通寺,濕漉漉的地氣撲面而來。透明清新的空氣--能使人忘卻登攀的疲勞,頓覺六根清靜、悠哉東哉。抬頭放眼,蔚藍的洱海一覽無餘,粼粼波光十分炫目。三層、四層、五層的豪華旅遊船替代了昔日的帆船。漫步寺庵周邊的森林中,能看到不少斷垣殘壁和遺存古蹟。在大雲堂西南側倖存一株滇藏“木蓮”,所開花朵白淨透明,共大如蓮。被視為神化了的蒼山“龍女花”。
感通寺,有其獨特的人文歷史地域景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住持無極禪師赴南京朝拜太祖朱元璋,敬獻白馬、茶花,一時間馬嘶花放,祥光籠罩。太祖高興得賦詩法號,授於無極都綱之位,給予很高的禮遇。無極回大理後,將太祖所歸大理詩十二著鐫刻立碑,成為感通寺的重要文獻

歷史

感通寺感通寺
感通寺歷史久遠,歷經滄桑,幾度興衰,極盛時期有達三十六所庵院的規模。相傳正殿為“大雲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遺址尚存。還有“班山”(白族古語中山與寺同義)等重要建築,大部分毀於清鹹同年間的戰亂。現存廟宇均為清光緒後陸續重建,1981年以來逐漸修復。人稱感通寺為“蒼洱馳名第一山”並不止於它優美的自然風光,更在於它有著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遺蹟和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說。其一為“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至今尚有“寫韻樓”的遺址和擔當和尚舍利塔。這裡所說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學者楊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議大禮”案觸怒了嘉靖皇帝,被永遠充軍雲南。嘉靖九年楊升庵與李元陽結伴同遊點蒼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樓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書》並轉注千字音韻。李元陽便將此樓題名為“寫韻樓”,今遺址尚依稀可辨。所謂“高僧”指的是晚於楊升庵100多年的雲南傑出詩人、畫家、書法家擔當和尚。擔當,晉寧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啟年間,他上京趕考未中,從此遍游名山大川,後返回雲南侍奉老母。母親去世後,便上雞足山削髮為僧,一邊修行,一邊專心致力於詩書畫的創作。擔當詩書畫獨樹一幟,書如行雲流水,畫則有筆外之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名聲很大,有“雲中一鶴”、“南中高士”之稱。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楊升庵的品學,重修“寫韻樓”作為自己的住所,從此便留下了“龍女奇花傳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樓”的千古佳話。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體不適,臥床十九天后寫下幾句偈語:“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擔當便錯過,舌頭斷了誰敢坐?”寫畢,擲筆而逝,年八十一歲。入龕火化後建塔於寂照庵下的松林中,這就是擔當和尚舍利塔。其好友馮蘇題寫了《擔當禪師塔銘》:“始焉儒,終焉釋。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濤,點蒼雪壁。迦葉之區,擔當之室。”今日之塔為近年恢復重建。
感通寺特產感通茶,當年徐霞客親口品嘗後稱道其“絕以桂相似”,“茶味頗佳”。今已發展成大片茶園,成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傳說

這裡還有一則關於感通寺的傳說,相傳,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無極大法師前往南京朝覲明太祖朱元璋,並帶去了一匹白馬,一株茶樹。進獻時正好是初春,白馬嘶鳴,茶樹開花。當時,明太祖認為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於是便給無極和尚賜名為“法天”,並授其職務為“大理府僧綱司都綱”(當時管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職務),並賜詩18首送歸。全山僧眾迎接無極歸來的地方,後來也建了寺廟,稱為班山(即現在感通寺山門下側)。
從此感通山寺廟大興,明末高僧擔當曾題聯云:“寺古松森,西南覽勝無雙地;馬嘶花放,蒼洱馳名第一山。”

旅遊

交通
可乘下關和古城之間的公車,如4路,在感通寺路口下車,在路口就可看見“感通寺”的標牌,下車後,再乘小馬車即可到達。
感通寺距離大理古城約10分鐘的車程,如果從路口步行上山的話,約需40分鐘。遊客還可以沿蒼山玉帶雲遊路到達感通寺,只是這條路比較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