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諷刺

愛與諷刺

《愛與諷刺》是2011年2月1日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愛與諷刺》簡介: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是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被提名人,被稱為“華語文壇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筆”。他的散文所涉領域極廣,可謂宇宙諸事,無所不談。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在文章中海闊天空地談開去,所選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極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

《愛與諷刺》是20世紀40年代初林語堂用英文寫作的,所輯錄的文章都是作者對於日常生活、政治或社會上的各種事物的新鮮、銳利與確切的談話。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後,隱藏著作者一顆熱愛生活、睿智曠達的心。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可以體會到作者“幽默、閒適、享受”的人生哲學。

編輯推薦

《愛與諷刺》:有人曾說:“全世界大多數的外國人只知道中國有兩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

我可以坦誠相見,我並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公之於眾。因為我並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塗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林語堂

媒體推薦

林語堂把許多歷史悠久的哲學思想濾清,配以現代的香料;他根據個人獨特的創見,用機智、明快、流利動人的文筆寫出一部有骨子、有思想的著作。作者在書中討論到許多問題,見解

——《紐約時報》書評副刊

在《我的話》中,林語堂這樣評價自己,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確,林語堂終其一生,都在做中外文化交流的躬耕者,一生著作六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以英文寫作。他向世界介紹中國,也向中國介紹世界。

——鳳凰網

五十年前真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是林語堂。

——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教授

我所知道的林語堂先生,其實就是,很難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藝復興人物”之長的人。前者比後者多一份優遊園林的隱逸雅致,後者比前者多幾分新時代男兒的慧黠矯健。……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又多又好又極富使命感,百年之內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締造的光榮紀錄。

——台灣著名散文作家 張曉風

林語堂是用西方的眼睛來看中國人,看中國文化,看中國的儒家和道家的。

——唐駿超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愛與諷刺 愛與諷刺

目錄

序言

英國人與中國人

美國人

我愛美國的什麼

中國人與日本人

廣田和孩子

“無折我樹杞!”

動人的北京

上海頌

予所欲

有不為

看電影流淚

米老鼠

買鳥

叩頭的柔軟體操價值

真正的威脅——觀念,不是炸彈

……

序言

賽珍珠

我住在南京時,曾經常極注意幾種新的在掙扎著的小雜誌,因為我關心周圍的革命中國的動態。其中有一種英文的雜誌名叫《中國評論周報》。我每星期一頁一頁地讀著,因為這裡面有中國的青年知識分子在發表他們的思想與希望。他們用的是英文,一半是因為他們需要懂英文的讀者,又一半是因為他們中有幾個用英文寫起來還比較用中文容易一點。那時在這雜誌中開始新辟了一欄題為“小評論”,署名是一個叫做林語堂的人,關於這個人的名聲那時我從未聽到過。那一欄里的文章是一貫的對於日常生活、政治或社會上的各種事物的新鮮、銳利與確切的閒話。最使我欽佩的便是它的無畏精神。在一個批評執政要人確有危險的時期,小評論卻自由地直言著,我想那一定是由於藉此以表達他自己的意見的幽默與俏皮才能免遭所忌。這種俏皮——本著他人所不具備的無畏,在不當寬容時絕不寬容,對於中國的老百姓們,不論是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都一視同仁——不久便受了除我以外的許多讀者們的注意,而大家也便開始打聽了:“這個林語堂是什麼人呀?”

從這時起就有許多外國讀者們都這樣地問著,到後來也知道了他是一個什麼人。他的作品說明了他這個人。這本書則更能說明他是什麼人。這裡收著的文章,也許是最適合林語堂的才能的,當然毫無問題,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這些文章代表了他的思想的鋒芒直刺的特質,它們都是他的才智的天賦的表現。

這種短而辛辣的文章,林語堂寫了有一年多。這一本書便是以這些過去與現在的作品編集而成的。但並不是全部都在這裡,因為有一部分有時間性,現在已不適宜了。但這裡的一些文章,也已經足夠表現其多樣了,而林語堂所喜歡的也便是多樣,雖然他對於一件事情發生很深的興趣時,他也能執著得很久很深。

我還有一件事情可以一說的。在一九三三年有一個晚上,我在林語堂家裡吃飯,那時是在上海。我們談起了以中國題材寫作的外國作家們,那時他突然說道:“我倒很想寫一本書,說一說我對於中國的實感。”

“你大可以做得。”我十分熱忱地答道。我早盼望有一本中國人寫的這一類書了。林語堂寫成了那本書,那便是《吾國與吾民》。這本書以及其後的一本《生活的藝術》中的好多章節的基本來源,最初便是在“小評論”一欄中的那些文章。在那二本書都還未寫成之前,我曾收集了這欄文章中的幾篇,寄到美國去投給《亞細亞》月刊。其中有一篇在那雜誌上發表了出來。那一篇便是收在這本書里的《遺老》。

不久前林語堂曾在中國的陪都住了幾個月。他同千萬的中國人民一同有了戰爭的慘酷經歷。但不管其經驗是什麼,在這本書里,林語堂依舊是林語堂。那些小評論,幽默、聰明,而無傷於他的誠摯。

林語堂

文摘

英國人與中國人

時至今日,一個人時常不免要想起白種人,因為近日歐洲的景象實在很足以挑動思潮。 我們不由要問問歐洲為什麼會這樣的一團糟,因為在那裡人類的事情正弄到一團糟,所以人類一定有了過失了。我們不得不向自己問道:歐洲人的心理上的限度到底怎樣,以致要在歐洲維持和平這樣困難?歐洲人的心智結構的特點究竟是什麼?說起心智的結構,我並非指智慧型或純粹簡樸的思想,而是指一切對事物的心理反應。

我決不會懷疑到歐洲人種的智慧型。可是可嘆的一點是:智慧跟人事很少關係,因為人事多數是受我們的動物熱情所支配。人類的歷史並非人類理智的聰敏指導下的產物,而是由情感的力量所形成——這種力量包括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傲慢,我們的貪婪,我們的畏懼,以及我們的復仇欲望。歐洲仍舊不是被智慧所統制,而是被動物的恐懼和復仇熱情所支配。歐洲的進步並不是由於白種人思想的結果,而是由於他的缺乏思想。今日如果有一個至高的人類智慧安置在歐洲的首腦,由他領導她的整個命運,歐洲決不會像現在那樣。現在的歐洲不是由一個至高的人類智慧所統治,而是由三個有大而有力的下顎的人所統治——墨索里尼、希特勒,以及史達林。

這不僅僅是一件意外的事情。有些人的面孔像三角形,三角形闊的一面生在下面(獨裁者和實行的人),而有些人的面孔卻像顛倒的三角形(有智慧的人和思想家,例如羅素)。智慧的人和實行的人是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的。德國民族能夠宣誓效忠於“上帝和希特勒”,可是,如果一個英國的納粹黨要宣誓效忠於“上帝和羅素”,羅素一定要慚愧得無地自容。歐洲要是一直給這三個有闊大而有力的下顎的人統治,要是她樂於給有闊大有力的下顎的人統治,歐洲一定要繼續依照她目前的發展路線下去,向著她現在所向著的深淵前趨。

每一個民族都有夢想,而且多少完全按照她的夢想而活動。人類的歷史是我們的理想和現實衝突的結果,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調整便決定了那一個民族的特殊發展。蘇聯是俄國人夢想能力的結果;法蘭西共和國是法國人對於抽象觀念的熱情的結果;不列顛帝國是英國人的特殊健全常識和他們完全不受邏輯推論的拘束的結果;德國的納粹政權是德國人酷愛共同陣線和集體行動的結果。

我論及英國人的性格,因為我認為我了解英國比較其他國家好些。我覺得英國人的精神跟中國人的較為近似,因為兩個民族都是現實主義和常識的崇拜者。英國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甚至他們的說話方式,有許多相同之點。兩國人民都極不信任邏輯,對於太完美的論辯極度懷疑。我們相信當一種論辯太合邏輯時,它不會真實的。兩國的人都有做事恰到好處的天賦,而無須舉出所以要做它們的原因。一切英國人都愛一個說謊說得好的人,中國人也是如此。我們隨便用什麼名字叫一件東西,只不願用它的本來的名字。當然,不同之點也有許多(例如,中國人比較富於情感),而且中國人和英國人有時也會互相觸怒;可是我是發掘到我們的民族性的根源里的。

讓我們分析英國人性格的力量,看看英國這個民族的光榮歷史怎樣從這種性格興起的吧。我們都曉得英格蘭不獨有一段光榮的歷史,而且是一段驚人的歷史。英國常常慣於做一件事情,一點沒有錯,可是稱它的名字卻錯了。例如現在,她把英國的民主政體叫做君主政體。因為這個緣故要領略英國偉大的性質是很困難的。英國民族已經給人誤解,要一個中國人才能正確地了解英國人的民族性。英國人曾被人非難為虛偽,矛盾,有“糊塗混過”的天才,卻顯然缺乏邏輯。我要為英國人的矛盾和英國人的常識辯護。非難英國人為矛盾實在是沒有道理,完全是由於對於英國人的性格缺乏真正的理解和領略所致。我想,以一個中國人的地位,我能夠了解英國人的性格,比英國人了解自己更好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