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啟驤

愛新覺羅啟驤

愛新覺羅啟驤,字騰伯,生於一九三五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文史 研究館館員。

簡介

愛新覺羅啟驤 愛新覺羅啟驤,字騰伯,生於一九三五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文史
研究館館員。是清雍正第九代孫。
在恩師啟功的關愛下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這是一九九○年愛新覺羅啟驤先生臨摹啟功
先生的作品。其落款頗有意思。一是:“老兄佳作甚賞,以臨之自慰。———啟
驤”第二條則是“此吾從弟啟驤,戲笑拙書,觀之增愧。一九九○年春。———
啟功”。一九九○年,作為建築業的高級工程師啟驤,在書法界還是初出茅廬。
從啟功先生的這一題款中不難看出,這位老人對這位比自己小二十多歲的堂弟關
愛之甚。
就在這一年,愛新覺羅家庭四十多位書畫家為亞運會捐獻作品,啟驤先生曾
作為家族的代表訪問日本。
多少年來,得到啟功先生的悉心指導,啟驤受益匪淺。但啟功先生卻十分嚴
肅地對他說:“你的字什麼時候不像我的了,那就好了。”啟驤聽後開始十分茫
然,促使他更加刻苦,終於達到了反經合道的境界。啟功說:“他的字已經沒有
我的“毒”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九九四年當啟驤告訴啟功,想把自己多年寫就的一些書作整理出版一本《
啟驤求教集》,啟功先生非常高興,當即提筆,改題書名為《啟驤書藝集》,並
在序中給與“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籬”的極高評價。啟驤看了說:“大哥,這怕不
合適吧。”啟功卻連連說:“合適!合適!”但事後未見付梓,原因是啟驤對擬
將出書的作品,有的還不滿意,尚須精雕細琢。於是,冬去春來,寒暑頻移,幾
經篩選,到一九九七年底方交稿出版。
每次去看望啟功,啟驤一定要帶上自己的“作業”。一九九七年底,有一次
帶的是小楷《洛神賦》,總計九百一十一個字,每個字只有一厘米見方。當時八
十五歲高齡的啟功先生的視力已經很差,可他老人家硬是拿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
字仔細地看完了,並談了自己的意見。內中“翳修袖而延佇”一句的“佇”字,
繁體啟驤寫成了單立人加一個“”,而啟功先生說:““佇”字的繁體應作“”
,清朝時為避鹹豐皇帝的諱,也有你的這種寫法,我們現在就沒有必要了。”啟
功先生還非常嚴肅地說:“無論出書辦展,都不能“玩票”。過去唱戲,多大的
角,唱得不好,觀眾都會叫倒彩。你作為書法家,一點一畫都要認真負責。”聽
了老師的這番教導,啟驤回去後就又重新寫了一遍。這後一幅作品在一九九八年
四月展出時,令人讚不絕口,稱譽它是“一氣呵成,字字工整,個個珠璣。甚至
有人任選其中的一些字放大尺余,竟發現毫無敗筆之處。”
一九九八年四月啟驤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啟功先生在開幕式上說
:“啟驤,我們是一家的。在這裡我只是代表他,請大家多提意見。”
這一次書法展搞得很成功,開幕式來了上千人,以後幾天也是人頭攢動,絡
繹不絕。連美術館的工作人員都說:“我們在這裡幾十年,書法展這樣受歡迎,
還是第一次看見”。
兩年後,二○○○年初夏,當記者為啟驤的事採訪啟功先生時,他還記憶猶
新地說:“啟驤,你在書法展上的那四個字“謙和誠樸”,那么大,我寫不了。
”啟功先生還風趣地說:“啟驤,你現在是大師了。”啟驤說:“不!您才是大
師,我是動物園裡的大獅子。”啟功說:“那我是咬人的虱子。”兩人大笑。啟
功先生說:“我不能因為啟驤有了成績了,就貪天功據為己有。啟驤是下了功夫
了,下了大功夫了,這一點我可以證明。並不是因為我們是一家,我特別地對他
吹噓。……”興致所至,啟功先生一連講了二十分鐘。
啟功先生對啟驤的關心愛護以及啟驤對大哥的尊重感激之情真非言語可表。
對於啟驤來說,不僅僅書法,啟功先生的學識、為人,以至於一言一行都是自己
的楷模。
精湛的藝術動人心扉
建築師大衛和記者麥克是一對美國夫婦,在一次聚會中見到啟驤,就對牆上
的書法作品蹺起大拇指,連連說“g o o d!”“B e a u t i f u l”!啟驤一
邊笑著詼諧地說,你們不會是因為知道是我寫的,而有意恭維我的吧,一邊給他
們講解中國書法的奧妙。他說:“一幅書法作品,就像一首樂曲,一個字就像其
中的一個小節,而筆畫就像其中的一個音符。作為整幅書法作品,首先要講究總
體結構,總體的美。用它的節奏,鏇律,來表達一種感情。激昂奔放之處,如山
洪暴發,電閃雷鳴,悠揚婉轉之處,若潺潺流泉,細雨潤物。每個字,一個小節
,是一個組成部分,也決不可馬虎隨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筆畫又是字的最基
礎的組成部分,寫好每一筆,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是弓子摩擦琴弦,能發出
優美的樂音,而未經訓練的人可能就會發出噪音來。要掌握運用筆墨同樣需要刻
苦練習。”通過翻譯,那位外國女記者竟感動得落下淚來。她情不自禁地說:“
您一定是從小就練習的吧!”啟驤也被記者的感動而深深感動著,啟驤說:“這
位女記者,雖然不認識中國字,竟然能被中國的書法藝術所打動。書法藝術沉澱
了中國幾千年文化底蘊和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值得我們中國人感到驕傲
和自豪的。藝術的魅力,對於美的理解,可以超越地理、民族、人種的界限……
目前,啟驤先生的作品已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國際奧委會博物館、天安門城
樓、釣魚台國賓館、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及國內外朋友廣為珍藏。
“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籬”

作品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書法以及繪畫,結構上講究疏密、虛實、輕重
、濃淡,運筆則講究徐弛、提按,氣韻上又要求沉著痛快,剛柔相濟等,很早就
上升到辯證的哲學理論。論者認為,啟驤的字平正而不死板,質樸而又見其微妙
之處,巧妙地把壯美、健美、嬌美融為一體,即粗獷敦厚,又俏麗飄逸。一九九
八年書法展到現在,時隔五年,其水平又上了一個台階。運筆洞達痛快,氣韻飄
逸絕塵,章法結字幾乎盡善盡美了。王維的四首詩寫做四扇屏,每屏約高二米,
寬六十厘米,古樸而典雅。觀屏讀詩,猶如身臨其境,詩情畫意躍然紙上。啟驤
先生常用金粉作書,深藍磁青紙為底,四周鑲上明黃色龍鳳暗花綾子的邊。寫的
是《滕王閣序》、《岳陽樓記》或《桃花源記》等古典名篇。或作四扇屏,或作
一整橫幅,長數米,其美不勝收,真不愧皇家風範。
啟驤先生習“柳”多年,又學“二王”,遍臨晉唐名家之碑帖。啟驤嚴於古
法,力求字字有出處。他說:“如果不循法,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超出書
法藝術的範疇了。”他苦苦追尋,用心靈去感悟,於是得心應手,達到了字字無
出處,而自成一家的境界。
書法藝術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展現。如今他已年近七旬,仍每日習字讀史、
筆耕不輟。啟驤先生的為人,堪稱是風流蘊藉,倜儻不拘。他不媚上、不凌下、
平易近人。從更高的層次上講,對美的理解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字如其人,從先
生身上我們看到了超然脫俗的藝術美和人品美的統一。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