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決定成長

愛心決定成長

同情、寬容、付出、分享、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從小就懷有大愛心的人。 愛心的培養決定孩子的未來,溫暖的心靈成就健康的人生。一顆有愛的心,是健全人格的標誌,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 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孫宏艷,在本書中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長的合理方案,十大主題,六大步驟,個案生動鮮活,文字親切淺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廣大父母和教師了解、引導、幫助孩子的優秀讀本。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改變孩子一生的十堂家教課,現在開講啦!父母越早覺悟,孩子越早成才!《百家講壇》、《對話》等央視金牌欄目主講人嘉賓主持孫雲曉;被譽為值得信賴的親職教育研究專家。

一個故事

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劉翔,小時候非常調皮,偶爾還逃課。媽媽擔心極了,終於有一天,她特意給兒子做了最愛吃的菜,然後母子倆坐在一起談心。媽媽講起了一家人對他的希望和失望,漸漸地,萬千感慨湧上心頭。媽媽禁不住流下淚水。年幼的劉翔雖然不能完全懂得那淚水裡包含了什麼,但媽媽的淚讓他不安。他低著頭,不一會兒,眼淚也忍不住流下來。他知道媽媽一定傷透了心,幼小的心靈第一次感到慚愧和內疚,於是他第一次對媽媽說了對不起。第二天,劉翔早早起床,一聲不吭去上學了。他走以後,一家人才發現飯桌上留了一張字條,上面是劉翔的心裡話一一親愛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知道我錯了,我不該逃課,從今天起我要改掉壞習慣,做個好孩子!我不要這個月的零花錢,作為懲罰!一家人都不敢相信劉翔的變化,但從那以後。小劉翔真的再也沒逃過課,到了下個學期,還當上了班長。這段經歷給劉翔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痕跡,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關於成長的領悟,特別是媽媽的淚,讓他警醒。

內容簡介

如果只有一個蘋果,孩子是捧給長輩,是分給別人一半,還是自己獨吃?

如果你生病了,孩子會問一句哪兒不舒服,會為你端一杯水,還是無動於衷?

面對自然的魅力,生命的美好,孩子能為花開而感動,為草綠而欣喜嗎?

同情、寬容、付出、分享、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從小就懷有大愛心的人。

愛心的培養決定孩子的未來,溫暖的心靈成就健康的人生。一顆有愛的心,是健全人格的標誌,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證。

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孫宏艷,在本書中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長的合理方案,十大主題,六大步驟,個案生動鮮活,文字親切淺顯,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是廣大父母和教師了解、引導、幫助孩子的優秀讀本。

作者簡介

孫雲曉,十五年前采寫中日少年《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三年前與人合作《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校園性問題訪談實錄》再次震撼全國,引發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大討論。著述800多萬字,出版《好父母好方法》《轉型時期的中國青少年》等中英文圖書30餘種,總發行量超過1000萬冊。曾獲中國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優秀圖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多種獎項。

目錄

序言 好習慣是怎么培養出來的

Chapter 1真愛從生命開始

“冷漠”的批語

孩子,生命無價

孩子需要具體指導

一位母親的遠足教子法

激發孩子悅納生命

兩個結合促進習慣養成

父母心態好,孩子才健康

Chapter 2對長輩的愛心懷感激

老父親的一封信

孩子能“聽到” “看見”愛嗎?

從生活小事上提要求

給孩子一個孝敬父母的背影

從家庭小事做起

孩子更孝敬父母了嗎?

家風也是一種環境

Chapter 3讓孩子有顆柔軟的心

同情心是愛的萌芽

抓住生活中的契機

確定目標有規律

最好的榜樣是父母

同情心就在生活細節中

同情心的基礎是正義

積極營造善良和美好

Chapter 4一草一木總關情

研究生成虐貓兇手

孩子愛護動植物嗎?

愛護動植物的八個標準

關愛動植物隨時開始

多對孩子傾注情感

孩子更喜歡動植物了吧?

給孩子一個愛的環境

Chapter 5寬容才能擁有真正的愛

我們的雙眼:愛與寬容

換個角度看問題

寬容的三條原則

讓寬容常伴您左右

在交往中學會寬容

和孩子一起做做小測試

和諧環境塑造寬容孩子

Chapter 6付出愛才最快樂

一座城市送別一位普通市民

付出愛的前提是尊重

付出愛的“三維”標準

隨時隨地給孩子榜樣

在“做”中提升情感

給別人快樂就是給自己快樂

孩子有好的軟環境嗎?

Chapter 7集體的事大家做

一次特殊的考試

孩子知道集體的意義嗎?

不損失個性,不混淆是非

孩子會有更多榜樣

愛集體要先過“情感關”

在活動中評價效果

讓孩子親手布置環境

Chapter 8關愛環境人人有責

被活活餓死的羊

孩子,感受一下環境的意義

關愛環境看日常行為

教孩子具體的環保措施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評價也要“潤物細無聲”

大小環境兼顧

Chapter 9在分享中感受快樂

科學家的成功秘訣

孩子,嘗嘗分享的甜蜜

建立適當的分享原則

藏起一半愛心做父母

分享的方法

效果評估不能“一刀切”

給孩子一個學習分享的環境

Chapter 10熱愛生活是愛的源泉

積極的態度改變認識

孩子能發現生活的美嗎?

熱愛生活從細微處開始

樂觀地對待生活

多讓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更熱愛生活了嗎?

孩子有自由空間嗎?

書摘

 Chapter 1真愛從生命開始

“冷漠”的批語

2006年4月2日,《北京青年報》上赫然登出了一幅圖片,廣西柳州柳江大橋南橋頭,一個青年從那裡跳江自殺了,周圍的民眾在圍觀。一位練字的老人在地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如此為人費了多少父母心,誰來可憐!”

一個健康的生命選擇了“死亡”,也許他飽經滄桑,也許他受盡磨難,也許他對生活有一百個不滿,一千個冤屈,一萬個放棄的理由,但父母為他所費的心血,他考慮了嗎?所以才引來老人這樣一番看似“冷漠”的批語

2005年年初到9月,僅僅9個月的時間,北京高校就有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6年2月20日到3月1日僅僅兩周的時間,華南農業大學就連續發生了4起學生跳樓事件!

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廷慶縣一中高三學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學被父親責罵,在學校扎死一名同學後自殺。6月13日,中考前一天,廣州某中學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覺得。活著沒意思”,在家裡喝下致命的藥物……

然而,上述案例並非個別現象,更不是筆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主觀臆斷。一些研究數據向我們展示著更加嚴峻的現實。

2002年至2003年,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在北京市的東城區、石景山區、房山區選取了11所具有代表性的重點、普通和職業中學,對初一到高二年級的4006名學生進行了意外傷害和自殺相關行為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有過自殺想法(自殺意念)的中學生占到17.4%,而為自殺做過計畫的學生約占4.9%。2004年至2005年,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進一步擴大了調查範圍,共調查了18個省。截止到現在,已經統計出北京、上海、廣東、青海、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四川、江西、海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3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數據。結果顯示:共調查了141580人,其中男生69091人,女生72489人,平均年齡16.3歲。在過去12個月內,有20.4%的學生,曾經考慮過自殺;6.5%為自殺做過計畫。上述兩種行為女生報告率高於男生。2.9%的學生曾採取措施自殺。該項調查的主要負責人認為,相比於2002年的調查,200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出增長的趨勢,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畫、自殺未遂等等情況都比原來的結果增長了幾個百分點。

這一串串血淋淋的數字不能不讓人們震驚:孩子們是怎么了?為什麼他們這樣決絕?有什麼事情能讓他們放棄父母的愛、親友的情呢?有哪些過不去的火焰山能讓他們放棄對生命的熱愛呢?

生命是偉大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畏和珍惜。生命在上億年的演化中才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我們的祖先曾經是類人猿,不穿衣服,吃森林裡的野果生存。經過一輩輩人的努力,我們開始有漂亮衣服,有美食,有了各種藝術和娛樂活動,這些都是生命的奇蹟;作為生命個體來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勝利者,他們是父親身體中最優秀的精子和母親身體中最優秀的卵子的成功結合,他們是父母的愛的結晶;再者,每個生命都有權利獲得友情、親情、愛情,都會因此而情深似海情重如山!如果一個人面對這樣的生命奇蹟都無動於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我們還指望他愛誰呢?所以,培養孩子有愛心,先要從愛生命、愛自己開始。

熱愛生命,珍愛自己,這樣的話或許我們在生活中已經聽過無數次。但上面的事情依然會發生,這不禁讓我們捫心自問:到底怎樣才能教會孩子們真正地熱愛生命?自殺僅僅是生活中的極端現象,可另外一些傷害生命的“小事”卻往往更容易被忽略。例如,缺乏鍛鍊,不遵守科學作息時間,影響身體健康。生活習慣不好,大魚大肉吃吃喝喝,傷害身體發育,遇到煩惱憋悶在心裡,不注意情緒疏導,輕視心理健康等等。這些事情看似較小,實際上都是不珍階生命的表現。

一個不珍惜生命的人,是沒有資格談愛的,愛自已是一切愛的開始。父母們也許會發現,現在有些孩子變得冷漠無情了,似乎對一切都無所謂,父母的關心、老師的教誨,夥伴的幫助、小動物的親昵、花草的芳香,都難以在孩子心中盪起漣漪,這是因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學會關心,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父母,抑或對老師、對夥伴,對大自然無聲無息的萬物就更無動於衷。因為愛自己,他會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生命奇蹟,是父母給的,父母為此付出了無數艱辛,所以要愛父母,孝敬父母,體貼父母;因為愛自己,他會想到老師為了培養這樣一個有知識有修養的生命花費的心血,所以要愛老師,尊敬老師;因為愛自己,他會知道自己的快樂有很多來自同伴的友誼,所以要愛朋友,真誠對待他們,因為愛自己,他會想到今天的成長得益於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所以會盡情享受大自然,並愛護大自然。只有愛的思想進入了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才能調動自主性,把愛變成自覺行動。所以,孝敬父母,關心集體,熱愛國家,都從愛自己開始。孩子,生命無價!

孩子能認識生命的價值嗎?

正如前面所說,很多人都在說著生命寶貴,都說要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但有些人卻在遭受困苦、危難的時候放棄了生命,也有些人正在用一些“小事”損害著生命。為什麼會這樣?根源在於他們沒有真正體驗生命是如此珍貴,失去生命是如此痛苦。

習慣研究中發現,對少年兒童進行移情教育,是幫助他們認識生命重要意義的好方法,尤其是對那些低齡兒童,這個方法更有效。作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研究。的子課題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瀝東幼稚園對孩子們進行關愛行為習慣的培養。經過3年多的研究和實踐,他們發現孩子們更懂得關愛自己、關愛他人了。

原來小班的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的習慣並不好,大多數幼兒不會自覺去洗手,經過一年多的習慣養成教育,自覺去洗手的孩子增加了68.8%,不經常洗手的減少了62.7%。原來中班的孩子在“樂於助人,關愛他人”方面也表現較差,經過養成教育後,表現很好的孩子增加了52.8%,表現差的孩子減少了45.5%。

該幼稚園在總結研究經驗時談到,他們結合幼兒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在幼稚園里飼養一些小動物,如小金魚、小兔、小雞等,讓他們給小動物餵食物、餵水、打掃糞便,帶小動物到草地上去散步。每到周六周曰,更是讓孩子輪流把小動物帶回家飼養,在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愛心、同情心等。

請看他們介紹的移情關愛主題活動《救救魚媽媽》:

非典時期,幼稚園里的100多條錦鯉陸續死掉了。有一天.魚媽媽(孩子們把兩條最大的錦鯉稱為魚爸爸和魚媽媽)奄奄一息了,老師帶著孩子們用了各種方法去搶救。孩子們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把魚媽媽拿到我們班來吧。我們想辦法救它!”“要是魚媽媽死了,魚爸爸會很難過的,它的小魚怎么辦啊?”

在孩子們的懇求下,魚媽媽被送到了中(1)班。孩子們都積極地想辦法救魚媽媽,有的往魚嘴裡吹氣,有的幫忙加溫水,有的幫它搖尾巴做運動, 還有的給魚媽媽說悄悄話……這時老師引導孩子們說:“我們該怎么搶救快死去的魚媽媽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給它打針吃藥就能救活它了!”“給它餵點兒粥吧, 它可能餓了吧……”4歲多的孩子用幼稚的方法和一顆顆愛心想方設法搶救快死去的魚媽媽。但是,最後魚媽媽還是在孩子們焦急不安的眼神中死去了。

孩子們安靜了。像在等待什麼。過了很久,“老師,我們去把魚媽媽安葬了吧!”孩子的話打破了僵局。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菜園裡找了一塊空地,老師負責挖地,孩子們給魚媽媽送上最後的禮物,有的送樹葉,有的送野草,有的送野花……

我們就是在這些關愛小動物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的。

移情,簡單地說就是將心比心,讓孩子們通過對小動物的喜愛,慢慢將感情轉移到對自己生命、對他人生命的愛惜、珍愛上來。移情也是孩子體驗的一種方式,是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感情來感受父母的愛和親友的情。

孩子能感受生命的意義嗎?

也許您會認為上面的方式似乎更適合低年級的孩子。其實不然,移情不僅僅適用於對小動物的感情,對其他事物的感情也可以轉移。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感情引發孩子對生命的熱愛,例如,電影、電視、小說或者文藝作品,那些歌頌生命、讚揚人類力量的文章、詩歌、電視片等,都可以給孩子看看,激發孩子熱愛生命,珍愛自己。

例如,一所中學組織學生們觀看電影《鳳凰劫》,電影講述的是一架承載著石油開採隊伍的飛機在荒漠中遇到猛烈的風沙暴,導致飛機墜毀。倖存者在荒漠中得不到救援,但他們並沒有放棄求生的希望,而是開始想辦法如何逃出絕境。後來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改造嚴重受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用觀察法讓孩子去探究生命的不同,讓孩子正視不同的生命形態;還有的父母帶孩子做小實驗,通過種植花草樹木、養殖小動物等方式,讓孩子感受並看到生命的奇蹟。

孩子,感悟一下生與死

父母還要多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生命不僅僅屬於他自己,同時也屬於父母和許多關愛他的人。比如說,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生命是由父精母血構成,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他們的成長是許多人付出心血的過程:首先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其次是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還有那么多給予他教誨和幫助的老師、同學乃至國家和社會等。所以,個人的生死絕非個人的事,也是家庭的、社會的和大眾的事。

讓孩子了解生命不僅僅屬於他自己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很多國家早就開展了死亡教育,開展死亡教育的目的正是為了讓人們更加熱愛生命。美國在1960年就開始在大中國小根據不同的年齡開設了多種死亡教育課程。1963年首次在Minnesote大學開設死亡教育課程,到1973年大約有600所大學提供了死亡教育課程,1976年有1500所中國小開設了死亡教育課程。

美國在波士頓還為兒童開設了“死亡博物館”。當兒童一走進這座博物館,就聽見陣陣輓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氣氛凝重。他們看到了青蛙的死亡和一隻老鼠瞬間被無數蛆蟲吃掉的電視畫面。這裡還展示著各種祭奠儀式,使兒童感受到死與生的某些差異,體驗到死亡過程引發的情感。

在英國,已經為年僅11歲的在學兒童開設了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對學生進行死亡教育時,他們邀請殯葬行業的從業人員和醫生護士走進課堂,和學生共同討論人死時會面臨什麼情況,並且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讓學生輪流來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

和西方國家相比,雖然中國是一個忌諱談論死亡的國家,但是生命對人來說,無論是對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一樣重要,因此我們國家也從不同方面開始進行“生命教育”。

各國在對少年兒童進行生命教育或者死亡教育時,多採用下面的方法,供父母們或教師參考。這些方法有的適合中國國情,有的僅有借鑑意義,建議成年人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環境來進行教育:

隨機教學法,即充分藉助於各科教學內容,滲透到各科教學隨機進行,

親身體驗法,通過直接的參觀有關死亡的場所及其展覽,比如參觀生命博物館或死亡博物館,到殯儀館參加葬禮等,到孤兒院、養老院參觀等。

欣賞與討論法,通過觀看有關的影視片和欣賞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作品來加深思考,

閱讀指導法,通過閱讀有關的書籍和故事,進行討論;模擬想像法,通過角色扮演,加深體驗。

孩子需要具體指導

根據孩子的年齡確定生命教育的內涵

珍愛生命,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往往被忽視。這是因為生命是與生俱來的,它似乎沒有或不需要人們經過努力就可以獲得,所以很多人在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的時候並不感覺生命特別珍貴。所以,培養孩子這一習慣的時候,要給孩子具體的要求,並與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點結合起來。

習慣養成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在明確要求時也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來進行。例如,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兒童左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是需要經過3個階段的:第一階段,5—7歲,兒童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因此他們能夠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歲左右,他們才可以分清站在他們對面的人的左右手。第二階段,7—9歲,兒童能對直觀、形象的事物分清左右空間關係,形成直觀表象,並能初步掌握左右方向的相對抽象性,但對非直觀、抽象的空間關係還比較模糊。第三階段,9-12歲,兒童能夠形成左右方位的抽象概念,能根據表象、記憶建立其空間關係。

從上面的發展規律來看,兒童從小到大,對空間和距離的知覺是逐漸完善起來的。因此,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要他們理解幾何圖形結構及其空間關係,如要他們理解圓形,老師要先講解皮球.理解長方形,老師要先講解電視機等,這樣把實物和概念連線起來,他們才能逐漸理解。上面的例子說明,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同樣,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長也具有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我們在培養習慣的時候,一定要遵循規律,而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辦事。

給孩子提具體要求

要培養孩子熱愛生命的好習慣,就要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而不能籠統地告訴孩子“你要愛自己啊”,“你要珍愛生命”,這些話對孩子沒有多大作用。

某幼稚園對小班孩子進行“珍愛生命”的習慣培養,他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如下:

(1)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鍛鍊;

(2)講究個人飲食衛生,注意健康,按時作息;

(3)學習一些自我保護方法;

(4)自己就寢不需父母陪伴;

(5)經常整理、收拾自己的玩具,每次玩完玩具之後放回原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