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豐堂

惠豐堂

惠豐堂:北京著名的“十大堂”之一,是由張祖蔭於1902年創立的中國著名美食品牌。惠豐堂原址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街,飯莊以經營山東風味菜馳名,以“燴”菜最為拿手;其牌匾由慈禧太后題寫,其出品的美食具有汁濃色鮮、味厚不膩等特色。惠豐堂飯莊擅長烹製山東風味菜餚,其代表菜餚有“九轉大腸”、“燴豇絲加爛蒜”、“豆豉魚”、“糟熘魚片”、“燴烏魚蛋”、“油燜大蝦”、“全家福”、“杏仁豆腐”等,現擁有二級以上烹調師、服務師二十多人,其中特級烹調師三人。

歷史發展

惠豐堂惠豐堂
清末民初,京城叫得響的館子很多,京城食客們也就分門別類冠以“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的稱謂。這“八大堂”說的就是惠豐堂、聚賢堂福壽堂天福堂會賢堂福慶堂同和堂慶和堂。時過境遷,如今“八大堂”也就碩果僅存惠豐堂,而且還從大柵欄搬進了翠微大廈。

鹹豐末年,掌柜的張克宣從老家山東來到北京,開了這家山東風味的惠豐堂。開始專辦紅白喜事,由張克宣一手操持並不僱傭夥計,有事就招呼幾個人辦幾桌,沒事也就不開張了。後來張克宣和李連英的乾兒子李季良拜了把兄弟,李季良給了張克宣一筆銀子,把惠豐堂整修一番,開設了賣零

惠豐堂惠豐堂

吃,包酒席業務,還增添了雅座,生意漸漸興旺起來。李季良還辦了個戲班子,落腳在惠豐堂。尚小雲就是惠豐堂的紅角。

1956年,惠豐堂由前門外搬到復興門外翠微路,至今仍保持著山東風味。當年的少掌柜李秀庚(張克宣之孫)已六十有七了,現在依然沒有離開惠豐堂;另外,當年在惠豐堂學徒的張志釗老師傅,也還在這裡傳授著惠豐正宗絕技。

惠豐堂1956年經公私合營後遷到翠微路,1978年恢復惠豐堂字號。在文革期間曾改名為“工農兵食堂”、“翠微路餐廳”等名稱;後翠微路地區改造,飯莊搬到翠微大廈四層,現在經擴建裝修,一樓為零點散座餐廳,二樓設有豪華宴會廳和十二個雅座餐廳,達一千多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可同時接待七百位賓客就餐。

惠豐堂1991年飯莊被評為市級先進企業

內堂布置

一進大門,在迎賓廳的牆上掛著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裡面介紹惠豐堂始創於1858年,原址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街的一個四合院內,當時還沒有字號。重張的惠豐堂在口味上注重保持原料本身的味道,以清、淡、鮮、嫩為主,講究奶湯、清湯的調劑;在製作上以“扒”、“燴”、“爆”突出。

看家菜

惠豐堂惠豐堂
惠豐堂原址在前門外觀音寺街的一個帶迴廊的四合院內,雕樑畫棟,古樸典雅。店堂都是隔好的一個個單間,客人往高背黑漆的木雕椅上一坐,小夥計立即送上手巾和茶水。這家飯店的美味佳肴,有糟溜魚片、糟溜鯪魚丁,燒四絲,沙鍋魚唇,三絲魚翅等。此外,甜菜花樣也很多,光蓮子就有琥珀蓮子,冰糖蓮子,蜜汁蓮子等。我記得這裡有一道老年人最愛吃的菜葉燒燴爪尖,其實這爪尖即豬蹄,只是燉得很爛,裡邊的大、小骨頭都已剔出,專吃爛爛的皮和筋。惠豐堂做的菜有季節性,冬天吃琥珀肘子,夏天吃水晶肘子,春天吃春餅,冬天吃鍋子,頗受顧客歡迎。

燴菜是惠豐堂的看家菜,像燴鴨丁鮮蘑、燴生雞絲、糟燴鴨肝等都是名聲在外,有汁濃色鮮、味厚不膩的美譽。不過,說到看家菜中的招牌菜則當屬燒燴爪尖。燒燴說白了就是先燒後燴,有湯有菜,拿老話就是“下飯菜”。這燒燴爪尖先將豬蹄醬制三個小時入味,然後去骨壓制用改刀切成3厘米見方,再將油燒熱,放入豬蹄炸成醬黃色撈出。這時,高湯就得備好了。這高湯高就高在不用什麼雞精、味素,純粹是用整雞、整牛肉等燉上三四個小時,一直燉到這些肉都沒“魂(形容至爛)”了,那湯才叫做好。炒鍋下入炸好的豬蹄,佐以鹽、味素、醬油、料酒、水、澱粉,倒入兌好的芡汁燒開,這道菜顏色呈棗紅色,口味講究個鹹鮮醇香。而“扒三絲魚翅”,成菜後形如扇面,口味清鮮,色澤金黃,軟嫩可口。“九轉大腸”更是令人叫絕。每塊大腸都是銅錢大小,捲成卷,色澤棗紅,鹹甜酸辣、爛而不膩。據說當年慈禧太后讚不絕口,賜給惠豐堂飯莊“提盒扁擔”做為入宮標誌,隨時送膳進宮。現在惠豐堂的主廚王永貴師傅是國家級烹飪技師,40多年的烹飪經驗使得惠豐堂的名氣又逐漸響亮起來。

相關故事

惠豐堂李蓮英
惠豐堂飯莊始於鹹豐八年(1858年),當時的地址還在前門大柵欄,從事的業務也僅限於紅白喜事,在承接之後臨時僱傭一些夥計,並不是後來這等樣子。但是在光緒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山東人張祖蔭(也有傳為張克宣)花錢盤下了惠豐堂,這個山東人善於經營,也把以前只做紅白喜事的估計改成了現在這樣的。

話說惠豐堂的老闆張先生和李蓮英的乾兒子私交甚篤,因此李蓮英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了惠豐堂一把,也以此慈禧太后就有機會品張了惠豐堂的菜餚,之後大為讚賞並且親題“惠豐堂”匾額,同時慈禧還賜予惠豐堂御用“圓籠扁擔”作為可隨時入宮標誌。這圓籠扁擔也就成惠豐堂的招牌和出入紫禁城的金腰牌,每當慈禧好想吃,惠豐堂就會做好之後用這個圓籠扁擔送進宮。

民國後,惠豐堂名聲依舊,北洋軍閥皖系首領段祺瑞,北洋軍閥張勛吳佩孚,戲曲界老前輩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荀惠生,著名武生楊小樓先生等常來聚會。歷經清末煙火和民國風雲,經營山東菜餚的“堂”字號先後倒閉,唯有“惠豐堂”奇蹟般地倖存下來,成為昔日八大堂中僅存的一枚碩果。

惠豐堂飯莊

惠豐堂惠豐堂
魯菜老字號,能容納400人左右,就餐環境非常好。惠豐堂飯莊1858年創建,1902年重張,由慈禧太后親題飯莊牌匾,是著名的中華老字號,也是老北京“八大堂”之一,主營正宗魯菜,以扒、燴、爆菜聞名。來這裡一定要嘗的有燒燴爪尖、糟熘魚片、九轉大腸、香辣肚塊、蔥燒海參、桂花干貝等。人均消費30-50元。

百年老店惠豐堂飯莊現有特級廚3名、一級廚師5名、三級以上廚師40名;一級服務師4名、二級服務師13名、三級以上服務人員43名。技術力量可謂十分雄厚。

鎮店之寶:燴菜是惠豐堂的看家菜,不過,說到看家菜中的招牌菜則當屬燒燴爪尖。燒燴說白了就是先燒後燴,這燒燴爪尖先將豬蹄醬制三個小時入味,然後去骨壓制用改刀切成3厘米見方,再將油燒熱放入豬蹄炸成醬黃色撈出。炒鍋下剛炸好的豬蹄,佐以鹽、味素、醬油、料酒、水、澱粉,倒入兌好的汁燒開就可以了。顏色呈棗紅色,口味講究個鹹鮮醇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