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會

惜字會,是杭州民間儒生自願結合、倡導尊孔尚儒、愛惜字紙的會社組織。

惜字會 ,是杭州民間儒生自願結合、倡導尊孔尚儒、愛惜字紙的會社組織。清時,吳山上有金龍閣、火德廟兩處惜字會,除每日僱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淫書,然後匯總火焚,紙灰投入錢塘江。民國以後,金龍閣、火德廟已廢,城裡如同善堂、見心裡、同仁里以及江乾、湖墅,都成立惜字會,除收買外,還在大街小巷,或掛竹簍、或釘鐵盒,以便行人隨時拾取投入,每到一定時期焚化,紙灰投入江中。
以前,嘉興的老人常會教育家中的孩子不要亂扔有字的紙張,更不允許孩子將字紙揩髒東西和當手紙用,這並不是講衛生,而說這樣做是“罪過”的,“字聖”要生氣的,亂丟字紙的小孩子會讀不出書,所以要把字紙收集起來。為什麼呢?這件事,在我們嘉興說來還有一段歷史。 南湖北側有一個狹長的小島,名小瀛洲,現有九曲橋與湖濱公園相接,島上花木繁茂,嘉興人俗稱這裡為小南湖或小煙雨樓。島的北端有一建築,名倉聖祠。據說漢字是倉頡創造的,故有“倉頡造字”之說,所以倉頡被尊為“字聖”。清光緒年間,嘉興民間有“惜字會”組織,倉聖祠就是在那個時候由“惜字會”募銀建造的。祠有三間,內供倉頡塑像,當地文人都定期集中頂禮膜拜,以紀念這位“字聖”。
那時,“惜字會”在嘉興家喻戶曉,清末和民國時期,他們製作了許多竹簍,分送官署和學校團體,掛在辦公室和學校教室,也有掛在公共場所的,這種竹簍稱“惜字簍”。“惜字簍”像個扁瓶,高寬均約一尺二三寸,厚約四五寸,像魚簍,向上是一個碗大的口子,下端扁平是底,左右是二隻角,略呈菱形,簍外壁用毛筆寫有“惜字延年”四字,讓人不要隨便丟棄有字的紙張,要丟在“惜字蔞”里。字紙無人回收,簍里的字紙多了,就由各單位集中起來裝入麻袋派人送到天寧寺去“化掉”。“化”是“燒”的意思,但不能說“燒”。那時,天寧寺山門前左右兩邊牆上各有一個化紙的壁灶就是供人燒紙的地方。
紀念倉頡的倉聖祠或有關紀念倉頡的類似建築,在全國似乎僅嘉興這一處,所以倉聖祠很有嘉興地方文化特色。倉聖祠在抗戰時期遭破壞,門窗被人拆賣,僅剩幾根柱子支撐著破漏的屋頂,“惜字會”也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消失。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大力整修園林,並對倉聖祠進行多次維修。現倉聖祠面貌已煥然一新,成為南湖一處頗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徐元觀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