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

漢字,釋義: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使迷亂。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中文讀音

【漢字】惑
【拼音】huò

英文讀音

be puzzled; delude; mislead;

部首筆畫

部首:心
部外筆畫:8
總筆畫:12
五筆86:AKGN
五筆98:AKGN
倉頡:IMP
筆順編號:125115344544
四角號碼:5333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0D1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或心 漢字部件分解:或心
筆順編號:125115344544
筆順讀寫:橫豎折橫橫折撇捺捺折捺捺

基本字義

1. 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疑~。困~。惶~。智者不~。
2. 使迷亂:迷~。~亂。~人耳目。蠱~人心。

詳細解釋

(1)(形聲。字從心,從或,或亦聲。“”本指“邊境巡邏”,轉指邊境敵情的不確定性。“或”與“心”聯合起來表示“心裡不能確定(敵情)”。本義:心裡不確定)
(2)同本義 [be perplexed;be puzzled;be bewildered]
內惑於鄭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為奴婢所惑。――唐·李朝威柳毅傳
(3)又如:惑眩(迷亂;混亂);惑疾(迷亂之病);惑變(迷亂變化);惑易(精神失常);惑志(疑心);惑誤 (使人疑而誤之)
(4)迷惑,使…辨不清 [puzzle;delude;confuse;mislead]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以惑愚瞽。――明·劉基《賣柑者言
(5)又如:惑動(迷惑動搖);惑主(迷惑君主);惑術(迷惑人心之術);惑惑(迷惑);惑眾(迷惑眾人);造謠惑眾;妖言惑眾;惑世
(6)迷戀 [indulge in]。如:惑妄(迷於邪說);惑溺(沉迷)
(7)迷失 [lose]
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惑失道。後大將軍。――《漢書》

huò
〈形〉
(1)糊塗,令人不解 [muddle-headed]
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傳道受業解惑。――唐·韓愈《師說》
孰能無惑。
幽暗昏惑。――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2)又如:惑實(糊塗);惑人(昏庸糊塗的人);惑主(昏君);惑突(糊塗,疑惑)
惑亂
huòluàn
[delude;entice] 迷惑擾亂
惑亂民眾
事到如今你還在惑亂弟兄們,休想
惑然
huòrán
[puzzle;be bewildered] 困惑不解的樣子
面對這一人事變動,我感到惑然

huò ㄏㄨㄛˋ
(1)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疑~。困~。惶~。智者不~。
(2)使迷亂:迷~。~亂。~人耳目。蠱~人心。

①疑惑、猶疑不定。《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惑,疑惑、猶豫、濁亂而志不一也。”
②精神散亂、幻視幻覺。《靈樞·大惑》:“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③“蝕於喉”之狐惑病。《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

佛學知識

概念

【惑】
指內心的迷亂狀態。為妨礙開悟之心理作用的總稱。包含對事與理之迷惑。此惑能發業潤生而使人生死相續。《俱舍論》卷九雲(大正29·48a)︰‘惑業為因故生,生復為因起於惑業,從此惑業更復有生。’《成唯識論》卷八雲(大正31·43b)︰‘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十二緣起中,無明是發業之惑,稱為等起因;愛與取是潤生之惑,名為生起因。又,惑有見惑、修惑兩種,即迷於四諦之理的是見惑,或稱迷理之惑。迷於一切事的是修惑,或稱迷事之惑。十隨眠中的貪、嗔、痴、慢、疑屬於修惑,身、邊、邪、取、戒是見惑。此中,貪、嗔、慢等三隨眠,唯緣各別之事而生,並不至於遍行三世諸事,所以是‘自相之惑’。五見、疑、無明等七隨眠大多緣事而生,能縛三世諸事,故名為‘共相之惑’。
《勝鬘經》〈一乘章〉分別惑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五種。就中,無明住地之力最大。這是將見惑配於見一處住地,將修惑分為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三種,然後另立無明為無明住地。據《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所述,無明住地是生緣之惑,無明住地所生的諸行是生因之惑。這是將惑依發業、潤生兩類而分的。
此外,天台家立三惑,即(1)障即空之理的界內煩惱是見思惑;(2)障出假利生的界內外恆沙習氣,名為塵沙惑;(3)迷於中道第一義諦之理的界外惑,稱為無明惑。這是將《勝鬘經》中五住地的前四住地總攝為見思,第五住地攝為無明,另立習氣為塵沙。一般而言,惑與煩惱同義,而惑之所以用於指不解闇昧,或許它原是無明之異名。
◎附一︰〈二惑〉(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分類

(一)理惑與事惑︰所謂理惑,即根本無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事惑有二︰一謂塵沙惑,能障化導,覆俗諦之法;二謂見思惑,能阻空寂,覆真諦之法。
(二)現行惑與種子惑︰現行惑謂六根對六塵,現起貪嗔痴等煩惱,令心昏迷,障諸善法。‘種子’謂根本無明,因此無明,能生一切煩惱,障諸善法,是名種子惑。
(三)界內惑與界外惑︰天台家以三惑中之見思為界內之惑,塵沙無明為界外之惑。
(四)通惑與別惑︰依天台家所說,三惑中之見思是三乘通斷,故為通惑;而塵沙無明則為別惑。
(五)四住地惑與無明住地惑︰系將五住地之惑二分而成二類,即《大乘義章》卷九所說(大正44·641b)︰‘惑有二種,一者四住,二者無明。’
(六)見惑與修惑︰分別曰見,謂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外道計斷計常乃至有無等見,是名見惑。貪愛曰思,謂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貪愛染著,迷而不覺,是名思惑。
◎附二︰黃懺華〈三惑〉

三惑

三惑是天台宗所說的三種障惑。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歸納成三類︰(1)見思惑,(2)塵沙惑,(3)無明惑。總稱三惑。
第一見思惑,是把小乘教中所說見、思二惑合而為一而立此名。見惑是見道位上所斷的惑,是屬於知識的錯誤見解,即意根對於法境,由不合理的推度分別而起各種邪謬的見解。如於名色、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妄計為我的身見,及於身見上計我為斷為常的邊見,乃至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又貪、嗔、痴、慢、疑等五鈍使,都稱為見惑。見惑總有八十八使,欲界苦諦,具足利鈍十使;集、滅二諦,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各有七使;道諦,除身見、邊見,有八使;四諦下合為三十二使。色無色二界,只在每諦下除嗔使,其餘都和欲界相同,所以二界各有二十八使,合為五十六使。三界相加成八十八使。思惑是思維道(修道)位上所斷的惑,是屬於情意的顛倒執著。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境,貪愛染著,倒想邪求。如於一切順適心情的境界所起的貪慾,及於一切違反心情的境界所起的嗔恚,乃至痴、慢等,都稱為思惑,又叫作修惑。思惑總有八十一品。三界合為九地,地地各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貪、嗔、痴、慢(上八地無嗔),合稱八十一品。這個見思二惑都是對於三界內的事理迷惑不了,因而招致三界的生死,所以稱為界內惑。又因障於空理,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應該斷的,所以又稱為通惑,而斷除這兩惑的方法,是用空觀,因此把這兩惑合稱為見思惑。
第二塵沙惑,是執著於空,迷於界內外塵沙數法,障出假利生。此惑通界內外。界內通二乘有,以見思為體。界外只限於菩薩所斷,所以又叫別惑。
三無明惑,是一切生死煩惱的根本。昏迷痴暗,障蔽中道實相理,於諸法事理無所明了,所以稱為無明。在見思惑中的無明是障蔽空理的惑,是枝末無明;此惑是障蔽中道理的惑,是根本無明,能招致三界外的變易生死,所以稱為界外惑。此惑也只限於菩薩所斷,也稱為別惑。
在四教中,藏、通二教以見惑為理惑,以思惑為事惑,即見惑為迷於無常無我等四諦真理的惑,思惑為迷於色、聲等世法事相的惑。別、圓二教以根本無明為理惑,以塵沙及見思為事惑,即根本無明惑為覆蔽中道理的惑,塵沙惑障礙化導,為覆蔽俗諦法的惑。見思惑障礙空寂,為覆蔽真諦法的惑。

三國和三諦

三惑是和三諦不相應的,即不明了空諦理起見思惑,不明了假諦理起塵沙惑,不明了中諦理起無明惑。所以明了三諦理,斷三惑,即證三智,成三德。但是三諦是實相的三方面,空、假、中,都是一實相的全體。空顯破情之德,假顯立法之德,中顯絕待之德。所以說空,假、中就在其中,非是和假、中相對之空,而是和假、中相即之空,於是一空一切空。說假、說中,同樣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這就是三諦圓融。三諦圓融所以證一諦即證三諦。三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於色心依正一切諸法通達畢竟空寂之理,即空諦智。道種智是了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即假諦智。一切種智是於一切諸法上通達本有性德之體,即中諦智。在四教的別教中,三惑其體各別,因而次第斷除,三智也次第發得。就中先修空觀,破見思惑,得一切智,證真諦理。次修假觀,破塵沙惑,得道種智,了知假諦恆沙法門。後修中觀,破無明惑,得一切種智,證中道法身。這樣,由隔歷的次第三觀斷三惑、得三智。然而在圓教就不這樣,三諦既然圓融,而能障蔽它的三惑也就同體,即就迷於絕對理的一惑,把它的粗分叫作見思,細分叫作塵沙,極細分叫作無明。一惑即三惑,所以起一惑即障蔽三諦,粗分的見思障蔽空諦,細分的塵沙障蔽假諦,極細分的無明障蔽中諦,其實,卻是一心三惑,又稱為同體三惑。斷一惑即斷三惑,得一智即得三智,這稱為‘三惑頓斷’、‘三智一心中得’。但就斷惑的漸次上,先在十信位斷見思和塵沙,其中初信斷三界的見惑,次六信斷三界的思惑,後三信斷界內外的塵沙惑。從十住位的初住以後到十地漸次斷無明一品,證中道理一分,即斷四十品惑。更破一品無明,進入等覺位。再進而破第四十二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智斷二德圓滿,即為圓教的妙覺果位

書籍《惑》

書籍《惑》——女性自白文學

簡介

風華出版社的班子調整,在總編輯林黎出任社長的總體格局基本敲定的情況下,宣布任命時,突然徹底翻盤,社長另有人選,其他副職陰差陽錯,故事就此展開。
小說以林黎的日記為主線,通過獨特的個體視角,透視社會轉型與變革時期,生存、突圍與發展所面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與考驗。其獨立的意識、犀利的眼光、對事業近乎病態的執著與熱情,以及對精神領地的捍衛與堅守,特別是她從父輩那裡秉承而來的精神潔癖和不諳周鏇拿捏、以本色行事的工作風格,使得她在人為設定的險惡環境夾縫裡,呈現出徒勞無功卻又極其悲壯的抗爭姿態。屢屢失利後,林黎最終心力交瘁,在失望與希望中出走,沉寂無聲……
小說主輔兩條線索對生存背景的烘托與貫穿,將人性的光焰,特別是主人公對友情親情的珍視與依戀,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對愛情的不渝與逃離表現得詩意而又悽美;而官場的醜惡、私慾的膨漲、人性的扭曲、良知的墮落、心氣的浮躁等諸多元素雜糅交融,更是營造了一種可信、可感的氛圍。其中冷暖色調的交織,情與事的交匯,現實與過往的交替,精神與 “法則”的交鋒,網織出一個複雜的生活圖景。讀來既為現實的繁複與嚴酷而震撼,又為人物命運的變化無常而揪心。
這是一部“疼痛”而唯美的作品,涉及大時代背景下文化人精神與靈魂的拷問,是一類人的生活描摹。
小說借文化人特定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質,呈現了一個特殊群體在面對生存中的困惑、疑惑、迷惑甚至誘惑的襲擾與糾結時,內心省視與巡航的過程。
強烈的思辯色彩,透視著社會轉型時期的內外矛盾和盤根錯節的現實。塑造出既傳統又時尚、既孤傲又多情、既剛強又脆弱、既大氣又細膩的人物形象,是特定時期的一個縮影。
作品人物的命運,既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特殊的視角和多種元素的交融,使得小說厚實、大氣,不同一般纏綿於個人情感的作品,也非糾纏於小團體權利與私慾分配不均導致的爾虞我詐、明爭暗鬥,具有一種思想的張力和縱深感。

作者簡介

栗子,無疑是筆名。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自小隨父母“南北轉戰”,當過兵,學過醫,後專事編輯工作。受家庭影響,從小對文字有感情,喜歡讀書、思考,做事追求完美。外人評價:專注、幹練,善解人意; 家人調侃:弱智、嬌氣,處處不省心; 自我定位:工作時忘記性別,生活中自然而然。

三毛文章《惑》

三毛的文章《惑》(收錄在《雨季不再來》中)
黃昏,落霧了,沉沉的,沉沉的霧。
窗外,電線桿上掛著一個斷線的風箏,一陣小風吹過,它就蕩來蕩去,在迷離的霧裡,一個風箏靜靜地蕩來蕩去。天黑了,路燈開始發光,濃得化不開的黃光。霧,它們沉沉的落下來,燈光在霧裡朦朧……天黑了。我蜷縮在床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開燈,我要藏在黑暗裡。是了,我是在逃避,在逃避什麼呢?風吹進來,帶來了一陣涼意,那個歌聲,那個飄渺的歌聲,又來了,又來了,“我來自何方,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揮著雙手想拂去那歌聲,它卻一再的飄進來,飄進我的房間,它們充滿我,充滿我……來了,終於來了。我害怕,害怕極了,我跳起來,奔到媽媽的房裡,我發瘋似的抓著媽媽,“媽媽!告訴我,告訴我,我不是珍妮,我不是珍妮……我不是她……真的,真的……”
已經好多天,好多天了,我迷失在這幻覺里。
《珍妮的畫像》,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片子,這些年來從沒有再清楚的記憶過它,偶爾跟一些朋友談起時,也只覺得那是一部好片子,有一個很美,很淒艷,很有氣氛的故事。
大約在一年前,堂哥打電話給我,說是聽到《珍妮的畫像》要重演的訊息。我說,那是一部好片子,不過我不記得什麼了,他隨口在電話里哼出了那首珍妮常唱的小歌——“我從那裡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握著聽筒,我著魔似的喊了起來,“這曲調,這曲調……我認識它……我聽過,真的聽過。不,不是因為電影的緣故,好像在很久,以前不知道在什麼世界裡……我有那么一段被封閉了的記憶,哥哥!我不是騙你,在另一個世界裡,那些風啊!海啊!那些飄緲,陰鬱的歌聲……不要逼著問我,哥哥,我說不來,只是那首歌,那首歌……”
那夜,我病了,病中我發著高燒,珍妮的歌聲像潮水似的湧上來,湧上來。它們滲透全身,我被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強烈的籠罩著,這是了!這是了!我追求的世界,我鄉愁的根源。
從那次病復原後,我靜養了好一陣,醫生儘量讓我睡眠,不給我時間思想,不給我些微的刺激,慢慢地,表面上我平靜下來了。有一天忽然心血來潮,也不經媽媽的同意,我提了畫具就想跑出去寫生,媽聽到聲音追了出來,她拉住我的衣服哀求似的說:“妹妹,你身體還沒好,不要出去吹風,聽話!進去吧!來,聽話……”忽然,也不知怎么的,我一下子哭了起來,我拚命捶著大門,發瘋似的大喊:“不要管我,讓我去……讓我去……討厭……討厭你們……”我心裡很悶,悶得要爆炸了。我悶,我悶……提著書箱,我一陣風似的跑出家門。
坐在田埂上,放好了畫架。極目四望,四周除了一片茫茫的稻田和遠山之外,再也看不到什麼。風越吹越大,我感覺很冷,翻起了夾克的領子也覺得無濟於事。我開始有些後悔自己的任性和孟浪起來。面對著空白的畫布我畫不出一筆東西來,只呆呆的坐著,聽著四周的風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覺得風聲漸漸的微弱了,在那個之間卻圍繞著一片欲的寂靜,慢慢的,遠處像是有一種代替風聲的音樂一陣陣的飄過來,那聲音隨著起伏的麥浪一陣一陣的逼近了……終於它們包圍了我,它們在我耳旁唱著“我從何處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我跳了起來,呆呆的立著,極度的恐慌使我幾乎陷於麻木;之後,我沖翻了書架,我不能自主的在田野里狂奔起來。喔,珍妮來了!珍妮來了!我奔著,奔著,我奔進了那個被封閉了世界裡。四周一片黑暗,除了珍妮陰鬱、傷感、不帶人氣的聲音之外,什麼都沒有,空無所有,我空無所有了,我張開手臂向著天空亂抓,我向前奔著。四周一片黑暗,我要找尋,我找尋一樣不會失落的東西,我找尋……一片黑暗,萬物都不存在了,除了珍妮,珍妮……我無止盡的奔著……。當夜,我被一個農人送回家,他在田野的小溝里發現我。家裡正在焦急我的不歸,媽看見我的樣子心痛得哭了,她抱住我說:“孩子,你怎么弄成這個樣子!”我默默的望著她,喔!媽媽,我不過是在尋找,在尋找……迷迷糊糊的病了一個星期後,我吵著要起床。醫生、爸、媽聯合起來跟我約法三章,只許我在房中畫靜物,看書,聽唱片,再不許漫山遍野的去瞎跑。他們告訴我,我病了,(我病了?)以後不許想太多,不許看太多,不許任性,不許生氣,不許無緣無故的哭,不許這個,不許那個,太多的不許……在家悶了快一個月了,我只出門過一次,那天媽媽帶我去台大醫院,她說有一個好醫生能治我的病。我們走著,走著,到了精神科的門口我才吃驚的停住了腳步,那么……我?……媽媽退出去了,只留下醫生和我,他試著像一個朋友似的問我:“你——畫畫?”我點了點頭,只覺得對這個故作同情狀的醫生厭惡萬分——珍妮跟我的關係不是病——他又像是個行家的樣子笑著問我:“你,畫不畫那種……啊!叫什麼……看不懂的……印象派?”我簡直不能忍耐了,我站起來不耐煩的對他說:“印象派是十九世紀的一個派別,跟現在的抽象派沒有關係,你不懂這些就別來醫我,還有,我還沒有死,不要用這種眼光看我。”珍妮跟我的關係不是病,不是病,我明白,我確實明白的,我只是體質虛弱,我沒有病。
珍妮仍是時時刻刻來找我,在夜深人靜時,在落雨的傍晚,在昏暗的黎明,在悶郁的中午……她說來便來了,帶著她的歌及她特有的氣息。一次又一次我跌落在那個虛無的世界裡,在裡面喘息,奔跑,找尋……找尋……奔跑……醒來汗流滿面,疲倦欲絕。我一樣的在珍妮的歌聲里迷失,我感到頭落的狂亂,我感到被消失的痛苦,雖然如此,我卻從那一剎那的感覺里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快樂,一種極端矛盾的傷感。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已沉醉在那個世界裡不能自拔,雖然我害怕,我矛盾,而我卻訴說不出對那種快感的依戀。夜以繼日的,我逃避,我也尋找,我知道我已經跟珍妮合而為一了,我知道,我確實知道。“珍妮!珍妮!”我輕喊著,我們合而為一了。
照例,每星期二、五是我打針的日子,晚上,我拿了針藥,關照了家裡一聲就去找那個從小就照顧我的醫生——張伯伯。張伯伯關切的注視我,他說:“妹妹,你又瘦了!”我就像犯罪被揭穿了似的恐慌起來——我做錯了什麼呢?——我低下頭囁嚅的說:“張伯伯,我失眠,你知道,我經常睡不著,安眠藥沒有用——”他抬起我的下巴,輕柔,卻是肯定的說:“你不快樂,為什麼?”
“我不快樂?是嗎?張伯伯,您弄錯了,我快樂,我快樂……真的……我不快樂真是笑話了。珍妮來了,你知道,珍妮來了,我滿足,我滿足……雖然我不停的在那兒跑啊!跑啊!但我滿足……真的……痛苦嗎?有一點,……那不是很好?我——喔!天啊,你不要這樣看我啊!張伯伯,我真的沒病,我很好……很好……”
我發覺我在歇斯底里的說個不停,並且淚流滿面,我抑制不住自己,我不能停止的說下去。張伯伯默默的拉著我的手送我回家,一路上他像催眠似的說:“妹妹,你病了,你病了,沒有珍妮,沒有什麼珍妮,你要安靜,安靜,……你病了……”
打針,吃藥,心理治療,鎮靜劑,過多的疼愛都沒有用,珍妮仍活在我的裡面。我感覺到珍妮不但占有我,並且在感覺上已快要取而代之了,總有一天,總有一天我會消失的,消失得無影無蹤。活著的不再是我,我已不復存在了,我會消失……
三番兩次,我掙扎著說,珍妮!我們分手吧!我們分手吧!她不回答我,只用她那縹渺空洞的聲音向我唱著:“我從那裡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唉!珍妮!我來了,我來就你。於是珍妮向一陣風似的撲向我,我也又一次毫無抵抗的被吸到她的世界裡去了,那個淒迷,空無一物的世界裡。我又在狂跑……尋找……依戀著那頹廢自虐的滿足而不能自拔。
“我來自何方,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珍妮!珍妮!我來了,我來就你……

拼音是hu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