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百科

情報百科

為了鼓勵情報共享與合作,2006年四月美國國家情報局的下屬機構在維吉尼亞州向情報界發布了情報百科(Intellipedia),處理其間諜網在全世界各地蒐集的各類情報信息。該網站有些類似於維基百科全書網站(Wikipedia)。美國情報人員進行註冊後,可以把自己蒐集到的各類情報信息進行發布,其他註冊登錄的情報人員有許可權進行瀏覽和補充完善信息,可為情報界提供準確而實時的信息,有利於領導做出正確決策。情報百科是一個的內部網路工具,具有充分共享、完全透明、快速高效的特點。情報百科分別在絕密級(JWICS) 、秘密級( SIPRNet) 、和敏感級( Intelink - U) 三個區塊上運行,面向美國情報界的16家情治單位、軍隊組織、外交部門和其他國家安全相關組織開放。必須指出,這個維基不對公眾開放。通過它,美國情報界的情報分析師可以更加充分地共享情報資料、更加高效地生產情報產品。情報百科給情報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創新,越來越多的美國情治單位鼓勵其成員使用情報百科進行協作來生產情報。

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它的姊妹機構正在悄悄經歷一場變革,新一代情報分析家們將冷戰時期的同事們帶進網路2.0信息共享時代。他們正在積極打造“維基百科”的翻版“情報百科(intellipedia)”體系,各個情報機構加強協作,共享絕密信息。

背景

(圖)情報百科情報百科

幾十年來,美國的情報系統一直集中於冷戰時期的問題,比如西伯利亞有多少飛彈等。但“9-11恐怖攻擊”發生後,情治單位需要變得更強的綜合性和適應性。為此“情報百科”的創始人——中央情報局分析家加爾文·安德魯斯曾在2004年基於複雜性適應系統理論,發表一篇以“維基和部落格:走向具有適應複雜性環境能力的情報界”的文章。該理念一提出即受到了美國情治單位的重視。利用安德魯斯的理論,中央情報局的肖恩·鄧尼思和丹·布爾克產生了打造“情報百科”的念頭。2005年開始立項,這一項目的名稱叫做情報百科。項目的英文名稱為“Intellipedia”,它是情報(Intelligence)和百科全書(Encyclopedia)的英文單詞的組合。“在2005年末作為小規模試驗的情報百科即開始試運行,2006年4月,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ODNI)在維吉尼亞州向情報界16家情治單位正式推出情報百科。”

自從2006年以來,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其他一些情治單位就開始打造一個被稱為“情報百科”的網站,處理其間諜網在全世界各地蒐集的各類情報信息。該網站有些類似於維基百科全書網站,美國情報特工進行註冊後,可以把自己蒐集的各類情報信息進行發布,其他登錄的情治單位人員有許可權進行瀏覽和補充信息,可為情報界提供準確而實時的信息,有利於領導做出正確決策。

孟買恐怖攻擊案 百科孟買恐怖攻擊案 情報百科條目

伺服器

(圖)GoogleGoogle

谷歌(Google)在網路搜尋市場占據了絕對的壟斷地位。這家商業公司正在為數家美國情治單位提供搜尋技術的伺服器,以便其在世界各地的間諜能夠“一網搜遍全球”。

通過谷歌提供的這種伺服器,美國中央情報局、美國聯邦調查局、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其他一些情治單位可以在一個被稱為“情報百科”(Intellipedia)的網站,處理其間諜網在全世界各地蒐集的各類情報信息,該網站有些類似於維基百科全書網站(Wikipedia)。美國情報特工進行註冊後,可以把自己蒐集的各類情報信息進行發布,其他登錄的情治單位人員有許可權進行瀏覽和補充信息。

對於那些防火牆背後,谷歌的搜尋爬蟲接觸不到的信息,我們提供了谷歌搜尋伺服器(Google Search Appliance,以下簡稱GSA)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GSA 能夠對企業、高校等擁有的網頁、文檔、資料庫等相關信息進行高效安全的通用搜尋,支持的檔案格式達 220 余種。隨著 GSA 最新的 5.2 版的發布,我們在全球同時發布了一個運行在虛擬機中的純軟體版的 GSA ——谷歌搜尋伺服器虛擬版(Google Search Appliance virtual edition,以下簡稱 GSAve)。 今天,全世界的技術愛好者可以免費從這裡下載 GSAve,在自己的計算機上運行自己的搜尋引擎,使用它來抓取和索引自己的網站、部落格、資料庫和網路資料夾。

(圖)迷你Google 搜尋伺服器迷你Google 搜尋伺服器

客群面

(圖)維基百科維基百科

鄧尼思已經成為“情報百科”的現任主管,他表示,“情報百科”與維基百科最大的不同就是,維基百科對所有公眾開放,而“情報百科”卻只有美國情治單位情報人員能夠使用。根據情治單位的授權不同,美國16家情治單位(包括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國家安全局(NSA)、國家偵察局(NRO)、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GA)、反情報辦公室(OICI)、國土安全部情報與分析辦公室(I&A)、空軍情報局(AFISR)、陸軍情報部(MI)、海軍陸戰隊情報處(MCIA)、海軍情報辦公室(ONI)、海岸警衛隊(CGI)、法務部聯邦調查局(FBI)、禁毒署(DEA)、國務院情報與研究局(INR)以及財政部恐怖主義資金情報辦公室(TFI))、軍隊國務院以及其他安全機構的情報人員,必須按級別登錄“情報百科”,瀏覽三個級別的情報信息:絕密、秘密和敏感信息,敏感信息不保密。

已經10萬名用戶註冊使用這一服務,站點內的文章已經達到了90萬頁,而且還以每天5000頁的速度遞增。鄧尼思曾表示:“每個情報分析人員都有一部分只有他們自己掌握的知識或是情報信息。他們一般通過一些共享設備進行保存,但我們現在鼓勵他們將這些東西放在網上,使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情報百科”大部分是情報人員創建的,而且作者的身份必須明確,不能隱藏姓名。但“情報百科”的發展潛力有待於進一步觀察。此前,國家愛情報總監辦公室曾創建一套名為“A空間”的網站,裡面也全部是絕密信息。但內部人員透露說,這套系統很麻煩而且速度緩慢,最後由於擔心特別敏感信息被誤用而停止。

情報百科的知識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

傳統情報生產過程和使用情報百科生產情報的過程的比較傳統情報生產過程和使用情報百科生產情報的過程的比較
通過對傳統情報生產過程和使用情報百科(intellipedia)生產情報的過程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情報百科的革命性創新。使用傳統途徑生產情報的過程是,當一名情報分析師被指派研究A主題,這名情報分析師用去幾周的時間挑選計算機上的本地已分享檔案夾,瀏覽歷史信息,摘要編選已完成的分析報告,然後創作一份作品。這份作品將以電子郵件(Email)的形式傳送給情報的管理者,一些管理者負責審閱這份作品,並發回一些他們更正的想法和意見。“上述過程重複好幾遍直到作品準確無誤,然後再發給網站管理者,幾日後這個作品被發布在這個情治單位的內部網站上,於是這名情報分析師馬上會轉移到下一個項目,以後一般不會得到關於他的這個作品的反饋,產品發布一段時間後,迅速過時,失去了情報的時效性。”
而使用情報百科生產情報的過程是另一種方式。當一名情報分析師被要求關注A主題,這名情報分析師用一定量的時間熟悉A主題,然後搜尋情報百科來看是否有其他情報分析師正在相似的主題上創作。如果情報分析師找到一篇相關的作品,查閱這個網頁的歷史標籤來看其他在這篇作品上創作的情報分析師,這篇作品的最近一次更新是在什麼時間。情報分析師閱讀作品和相關參考文獻,然後在作品後面的討論頁上發布個人的初步想法。很短的時間後,情報分析師注意到已經有人在討論頁上對他發布的想法做出了回應。然後,情報分析師補充了一些問題和想法做出反饋,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協作關係。情報分析師查看做出過回應的情報百科用戶個人頁面,了解他們的姓名、職別、專長及所屬情治單位。而情報分析師們通過不停地更新這篇作品在網上互相學習借鑑,結交認識更多的人。由於這種協作關係中每個情報分析師不同的視角和背景,A主題的探討也會更加深入。
同時,情報分析師會關注到其他正在創作的相關作品,如果他對這些主題有所了解,他也會用一些時間為這些作品做出補充完善。此過程擴展了這名情報分析師的知識基礎,也有助於情報分析師之間將來的協作。隨著頁面的更新,情報管理者通過使用“監察”功能來監控作品的進展情況;情報管理者時不時地也會參與進來,在討論頁上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作為回應,或發表一些新的問題。“當最後期限來臨之時,情報管理者會使情報分析師知道情報百科上的這篇作品是否已經能夠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是還需要在這篇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加工做出一個情報成品,這個情報成品是基於對合作者的信任而直接引用情報百科上已經存在的作品加工而成。”當情報分析師接到下一個任務去後,仍能夠很容易地監控這個維基頁面,看這個維基頁面怎樣被情報界繼續跟蹤這個主題的其他情報分析人員不斷更新。新的情報用戶從討論頁面以往的討論記錄中受益,而情報分析師也從其他人對這個主題的不斷反饋中受益。維基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作用。作品通過大量的超級連結整合到了一起,其中有很多具有價值的情報。當情報百科用戶閱讀一篇維基作品時,如果他們對其中某個概念不太熟悉,他們通常可以順著超級連結去看其他情報。而且,情報百科是一種富媒體的平台。情報用戶可以上傳電子表格EXCEL、PPT、音頻和視頻。情報分析師們通過使用情報百科,加深了互相學習,形成一種新的協作關係。

情報百科的運行機制

情報百科知識管理體系包括硬體部分和軟體部分,即計算機網路、信息系統、維基平台、知識庫等;軟體部分包括:一種需要共享的文化來促進擁有經驗和知識的情報人員能夠跨機構與其他情報人員共享這些信息、一套保障知識管理系統順利運行的機制等。
1 主導文化情報百科的主導文化是從美國情報界傳統文化“需要知道”過度到“需要共享”,其核心思想是由國家情報局局長內格羅蓬特2005年在國家情報戰略提出“取消妨礙情報界信息共享的障礙,並且建立反映需要共享(相對於需要知道)所有資料的政策,取消情治單位問的信息所有權”。情報百科的管理機制圍繞這一主導文化展開,具體包括鼓勵跨機構的知識共享、獎勵編輯較多並質量較高的情報人員、妥善處理有爭議的內容、保證條目的質量等。
2 編輯守則情報百科的編輯守則與維基百科類似,包括:不同情治單位的註冊用戶在編輯條目時注意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註明自己所代表機構的觀點和立場;編輯條目必須有情報、資料、數據的來源,便於其他情報人員查核;使用規定的編輯風格;對條目內容改動時,要在討論標籤下說明原因;優質條目和質量差的條目通過情報百科用戶投票進行評選或刪除。
3 爭論解決機制爭論解決機制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最好的解決衝突的方法是——在第一時間避免它。通過友善的討論和在相關討論頁上達成共識意見,冷靜地解決爭論。關注條目內容,而不是關注編者。大多數爭論並不十分急迫,請給自己和對方一些時間。編者協助為尋求有經驗的人協助編者提供一對一的建議和回饋。在只有兩人的編輯爭議中,如果您需要一個中立的、局外者的觀點,請徵詢第三方意見。最後如果在採取以上所有方法來仍然無法解決爭論,可以提請仲裁。
4 內容質量保障制度內容質量保障制度是為了維護情報百科的內容權威性。考慮到情報套用的特點,情報的準確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這一制度由情報內容管理團隊負責執行,管理團隊由兩部分組成:動態的,由多位具有相同興趣或擁有相同專業的情報分析人員自發組建;或者是固定的,交給某一情治單位負責組建。情報內容管理團隊積極地參與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修改,如果內容管理團隊與條目的編輯者發生爭執,通過爭論解決機制進行處理。
5 獎勵機制情報百科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情報人員分享知識的意願。按照期望理論的觀點,用戶之所以努力工作是由於用戶渴望可以得到某些結果,而這些結果對他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用戶進行知識共享的目的主要有:滿足個人交流的興趣、建立關係與尋求支持的需要以及知識精煉過程中的競爭行為所帶來的成就感等。因此,情報部門應當堅持有功必賞的原則,不能讓情報用戶的知識共享行為變得徒勞,打消用戶的積極性。可以採取積分獎懲制度、社區貢獻明星榜、成員許可權晉升制度、甚至是經濟物質上的獎勵等。情報百科管理員使用“鏟子”、“杯子”、免費晚餐等小禮物來鼓勵參與。經驗豐富貢獻較多的情報百科用戶會授予“園丁”的稱號。其中觀注度較高的一些話題還會被匯集到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每兩周一期的情報報告中。情報人員的參與熱情一旦被激發,智慧的集聚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情報百科應對知識共享的行為進行績效考核,充分了解情報用戶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獎賞。
對知識挖掘有突出貢獻的獎勵 鏟子對知識挖掘有突出貢獻的獎勵 鏟子

6 培訓推廣制度培訓是美國情報部門建立基於維基的知識管理體系過程中重要的步驟,現由美國國防部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ationalGeospatial-IntelligenceAgency,NGA)負責。對美國情報界進行使用情報百科的培訓內容包括:首先是對情報百科和美國情報部門知識管理體系整體介紹;其次是維基的語法,通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幫助情報人員熟悉維基的簡單語法規則,以便進行創作交流;然後是上機實踐,使情報人員掌握在內部網路情報環interlink)中使用情報百科,並掌握現有信息系統(即時通信系統IntelinkInstantMessaging和部落格系統Intelinkblog)與情報百科的配合運用;最後是情報百科運行機制的培訓,要求情報人員在遵守運行機制前提下,跨機構進行共享知識。

能走多遠

情報百科 網站情報百科 網站
經過3年的使用,“情報百科”終於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這個新的系統到底能走多遠仍不可知。除了仍然有安全隱患之外,“情報百科”的推動者也承認,它目前只能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還沒有一份送往決策者桌上的情報產品是直接從“情報百科”當中產生的。《國家情報評估》也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書寫,在內部同層級的人之間流通會簽以尋求共識。 事實上,此前曾經有一次失敗的嘗試。2006年,情報人員試圖用該系統就奈及利亞局勢產生一份《國家情報評估》,但結果發現得到的只是信息流,而不是正式的決策參考。 但也有人指出,問題並不在於“情報百科”不能生成最後的評估產品,而是決策者過於依賴類似的報告來進行思考。 “他們過於看重已有定論的情報。情報分析應該是一個深化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情報百科’正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工具,你在任何時候使用,它都會提供一個此刻理解與分析問題的最佳狀態。”一位情報人員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