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族

悲催族

“悲催”是近日來網友用來形容自己生活狀態的詞語,是“悲慘得催人淚下”的隨略語。在一篇名為“物價猛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驚現悲催哥”的網帖中,描述了遊走在“北上廣深”大城市所謂“悲催族”的“囧境”——都市“待不住”、家鄉也“回不去”,處於一種煎熬的狀態。實際上,這些自嘲為“悲催族”的年輕人後,是一群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奮鬥族”,對暫時生活狀態的一些抱怨,絲毫掩蓋不了他們奮鬥“在路上”的勇氣。

都市年輕人自嘲為“悲催哥”

“悲催”是當前的網路紅詞,字面意思是悲慘得催人淚下。上海一位網民不久前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驚現悲催哥”的帖子。網帖中說,一個來自江西農村的大學畢業生“悲催哥”,在上海謀生艱難,拿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工資,每月1120元,低於上海一般工薪階層月收入約2000元的標準。

然而不斷上漲的物價讓這位“悲催哥”感到“生活在上海真憋屈”:房租上漲,郊區二室一廳毛坯房一年間從月租2000元漲到3000元,一套房間被隔成了好幾個小間轉租,一個洗手間七八個人共用。物價上漲,生活費也不夠用,一日三餐每個月花費明顯偏多。

網帖說,沒車沒房沒人看得上,結婚遙遙無期。當有了回老家江西贛州的念頭時,發現二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也不低了,而且工資只有上海的一半,上學難、看病貴的問題在老家也一樣。

上海“悲催哥”的網帖引起了許多網民的共鳴。網民“的士歌”說,悲催哥啊悲催哥,我們這一代人就是這樣的命運,一起創業吧,80後的時代來了!

“悲催族”:為理想而艱難打拚在一線城市

那么,網友所曝“北上廣悲催族”的現實狀況到底怎樣呢?

廣州:懷揣夢想,“悲催”不“悲觀”

“阿東”兩年前在廣州某高校物流專業大專畢業。畢業後“阿東”先後在廣州換了三份工作。 為了節約生活成本,“阿東”最早租住的是廣州最便宜的城中村農民房。“阿東”說,城中村環境很髒,路是黑的,經常看見老鼠,治安不好,朋友住的地方被撬過兩次門。“別人是朝九晚五,我是‘朝七晚七’。”工作之餘,“阿東”利用業餘時間自考了物流專業的本科文憑。

“現在物價上漲得很厲害,沒有存款,買房、結婚什麼的根本還不敢想。”“阿東”說。即便如此,他也暫時沒有回家鄉韶關新豐縣的打算。“我看準了物流這一行,廣州機會比較多,家裡機會少,我相信在這一行堅持三五年必然有收穫,我也相信憑自己的努力可以留在廣州。”

北京:用辛苦奮鬥,圖紮根安居

29歲的“黑匹諾”來自山東。2006年在吉林大學畢業後來北京加入北大考研族。“黑匹諾”目前在一家行業類雜誌做編輯。今年初開始,他和女朋友在北京南二環附近陶然亭一帶的老舊小區租了一套房子。他說:“房租每月2500元,因為是老舊小區,物業費便宜。可現在菜市場的菜價也漲起來了,進一趟超市就得花一筆錢,壓力有點大啊。”

“黑匹諾”的女朋友每月收入3000元,而他除了編輯工作外,還經常接一些外快。在有兼職可做的情況下,他和女友的月收入能達到1萬元。

“攢錢就是為了買房,房子是最大的負擔。”“黑匹諾”說:“買不起中心城區的,我打算在南六環買。真希望房價能降下來,同時國家給年輕人一些適當的優惠購房政策,實現我們安居樂業的夢想。或許國家大力推進的保障房建設能給我們希望。”

上海:職業發展前景寬,追夢大城市

阿星來自江西,從事建築行業,曾在南昌實習,後來還是選擇了上海。“不說回老家,就說回南昌,我現在從事的行業市場非常小,不僅收入低了很多,幾乎難以有職業發展前景。”阿星在南昌實習時收入每月500元,正式入職才1000元。

“在上海,像我們買房晚的,基本上是一個人的工資供房貸,一個人的工資生活,每個月基本上沒有‘餘糧’。”阿星說,“我和太太到了要小孩的年紀,但是覺得壓力很大。”

“雖然要從內心真正變成上海人很難,但確實是回不去了。”阿星坦言,“既然已經做了不回去了的決定,那就要好好地奮鬥下去,年輕的時候辛苦點,以後一定會有回報。”

大城市應創造條件變“悲催”為“歡顏”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悲催”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心態,特別是剛畢業的年輕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心態,比過去的“北漂”更能感動人。

“城市化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這類‘蕩來蕩去的人’,他們一方面在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礙,一方面自己的故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兩個地方都沒有太強烈的歸屬感。”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說。

“‘悲催’里既有對工作條件和收入的不滿意,也有對房價物價上漲的無奈,既是一種自我調侃,也是一種宣洩。總之是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夏學鑾認為,造成這種心態的主要原因就是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社會現實和社會矛盾。

而對於網路上的“悲催”情緒,夏學鑾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帶有一種心理宣洩的成分,其實這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都是積極、樂觀的,要注意不要把網路上自己標定成弱勢的消極心態“日常化”。同時,政府部門要對社會心理進行必要的引導,弘揚社會的公平正義,讓人們體會到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獲得的好處。

顧曉鳴建議,應在高校加強擇業和擇居的指導,幫助他們作出最優選擇。“不僅僅要讓學生在畢業前就清楚地了解到適合自己的行業和公司,還應該讓他們了解到自己適合居住的城市,並幫助他們為此做出準備。”

專家還建議,應切實將降低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降低戶籍門檻,為人才留下來、為年輕人的奮鬥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社會能解決好這些年輕人的心中隱憂,再加上年輕人本身就蘊涵著的巨大奮鬥力和創造力,“悲催”必然變“歡顏”。

白領對生活現狀的自嘲

除了在外拼搏的年輕打工族,“悲催族”同時也是許多都市白領們對自己生活現狀的一種自嘲。

原本受人羨慕的白領們,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漲再漲的房價、物價,同樣也讓許多白領上班族們頭痛不已,除此之外,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許多長期坐辦公室的白領,由於久坐少動,缺乏足夠的運動和鍛鍊,使得“亞健康”幾乎成為白領們的代言詞!

難解決的午餐問題

在上班族的眼裡,“中午吃什麼”的問題早已比“宇宙起源”類的問題還糾結。由於中午休息的時間短,大多數的選擇還是便當、快餐,口味、營養之類的問題只能暫且拋到腦後。

無法自拔地戀上電腦

有網友戲稱,說電腦是每個上班族的“公共情人”,許多上班族每天陪的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妻子、戀人,而是電腦。幾點一線的生活不定,上班與下班最大的不同也許就是換了一個地方上網而已,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面對公司的電腦螢幕和家裡的電腦螢幕。

越來越彎的頸椎

都說,頸椎病距離經常坐在辦公室里的白領們只有1公分的距離,只要走進辦公室,經常可以見到一些上班族在扭脖子、錘敲肩膀,長期久坐少動的工作習慣,便是頸椎病逐漸低齡化的罪魁禍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