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相聲

怯相聲

《怯算命》是相聲老藝人張玉堂(藝名“張燒雞”,現居西安)四十年代根據德壽山的單弦拆唱腳本移植整理而成,很多演員都表演過。對這個段子,著手整理下功夫最深、費心血最大、演出場次最多、劇場效果最火的,當屬老藝人李潔塵,即李伯祥之父。李潔塵晚年改工捧哏與馮立鐸搭夥,而表演這個段子時,馮為李捧哏,相聲界公認《怯算命》是李潔塵拿手的保留節目。

簡介

電視台《托起明天的太陽——1996年春節文藝晚會》,錄編了著名相聲演員李伯祥杜國芝表演的傳統段子《怯算命》1。

怯算命》是相聲老藝人張玉堂(藝名“張燒雞”,現居西安)四十年代根據德壽山的單弦拆唱腳本移植整理而成,很多演員都表演過。對這個段子,著手整理下功夫最深、費心血最大、演出場次最多、劇場效果最火的,當屬老藝人李潔塵,即李伯祥之父。李潔塵晚年改工捧哏與馮立鐸搭夥,而表演這個段子時,馮為李捧哏,相聲界公認《怯算命》是李潔塵拿手的保留節目。
李伯祥的表演,吸收了李潔塵及其弟子趙心敏的表演精華,結合自身的特點,迎合當今青年觀眾快節奏的要求,整理排演了這個段子。演員摹擬逼真,觀眾的掌聲、笑聲不斷。這掌聲和笑聲,無疑是觀眾和演員站在一起,對近年來如死灰復燃的迷信之風,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和鞭笞。瞎子“算”的卦漏洞百出,矛盾重重,不能自圓其說,把這種騙人的伎倆揭露得淋漓盡致。不知觀眾是,否理解《怯算命》的主題思想,並非停留在諷刺算命的瞎子上,而是通過這個冒牌算命人的表演,揭露了不懂裝懂,耍盡伎倆,“見錢眼開”的騙子行徑.,頗具現實意義。
《怯算命》既然是思想性很強的傳統節目,又倍受觀眾歡迎,為什麼到今天才和廣大電視觀眾見面呢?究其原因是在這個“怯”字上。帶“怯”字的相聲很多,我們不妨統稱為“怯相聲”。“怯相聲”三、四十年代曾有過一段輝煌,曲目足有三十多段,題材廣泛,劇場效果火爆,它沾了這個“怯”字的光。建國後,劇場演出及電台廣播中,“怯相聲”幾乎銷聲匿跡了,其原因也是受“怯”的“株連”。
“怯”的本義之一,是舊時北京人對地方音的貶稱,謂之“怯口”。“怯”的引申義則是內行人對外行人(包括城裡人對鄉下人)的蔑視與貶低,謂之“怯貨”、“怯勺”等。“怯相聲”的含意也未出乎其本義與引申義。

相關作品

下面請參照《“怯相聲”簡表》
用“怯”的本義命名的段子
怯雜學2
怯二簧3
怯唱戲4A
南北怯5A
用“怯”的引申義命名的段子(不倒口的) 怯唱戲4B
怯相面6
怯教書7
怯教學8
怯文話9
怯轉文(見9)
怯堂令10
怯吃飯11A
怯講究12
怯太太逛商場13
怯賣菜14
怯票戲15
用“怯”的引申義命名的段子(仿真人物有倒口成分的) 怯唱戲4B
南北怯5B
怯拉車16
怯剃頭17
怯嫖18
怯算命19
怯念兒(見19)
怯進京20
怯貨進京(見20)
怯當行21
怯進京(見21)
怯跟班22
怯下人(見22)
“怯”的本義與引申義並用而命名的段子 怯吃飯11B
怯吃飯23
怯說書24
怯大鼓25
怯講演26
怯快書27
怯跑堂28
怯洗澡29
怯治病30
怯扎針(見30)
怯堂會31
怯弦子書(見31)
怯家當子(見31)
怯尋宿32

釋義

“怯”的本義即“怯口”,相聲行內稱“倒口”,是指變口音的表演,系演員諸技藝中“學”的範疇。用本義命名的“怯相聲”有四段。
由“怯”的本義的引申義(蔑視貶低外行人)命名的“怯相聲”占大多數,有二十多段。採用和不採用“倒口”手法的大約各占一半。這一部分段子即使採用了“倒口”手法,但其中心思想還在於“怯”的引申義。這部分段子中,有一個別現象,有的演員把很多段子都統稱為《怯唱戲》,《怯唱戲》究竟包含多少段子,尚未有準確的答案,參見注4。
還有一些“怯”的本義與引申義並用而命名的“怯相聲”十一段。在這類作品中“怯”的雙重意義水乳交融,本義的套用,使引申義的表現更加形象化;引申義做為主線,又為本義的表達,起了延伸發展和深化主題的作用。
四十年代,京津等地出現了一股人為的“‘怯相聲’熱”。當時的觀眾就熟知“怯”的本義與引申義。就本義而言,“怯口”是備受歡迎的。就連《繞口令》這樣多年用正口表演的段子,為適應觀眾的口味,不少演員都改用“怯口”,增加了藝術色彩,又提高了劇場的火爆程度33。《繞口令》用“怯口”表演沿襲至今,“怯口”段子也由那時起數目不斷增加。就“怯”的引申義而言,觀眾知道“怯”是講外行人所幹的事。外行人不論乾什麼事,經過概括和藝術加工,肯定多處違反常規,笑話百出,預感到一定可樂,故深受歡迎;有很多“怯相聲”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創作、整理或派生出來的。形成了報刊或劇場的廣告中,“怯相聲”越多,上座率就越高的局面。
為了迎合“‘怯相聲’熱”,很多演員及劇場、電台操持業務的人把本來沒有“怯”字的相聲曲目,加進了或改成了帶“怯”的,成為“怯相聲”(參見注釋6、7、11A、12、21、30)。在“怯口”段子中,曲目由非“怯相聲”改成“怯相聲”的也有一些(參見注釋26、30A);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靠攏“怯相聲”而更名的這些段子中,對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多含貶義;如把《山東兒跑堂》改成《怯跑堂》,而含褒義的都未改,如沒把《山東鬥法》改稱“怯鬥法”還有的“怯相聲”,同一段曲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帶“怯”字的名稱(參見注釋9、19、20、21、22、30、31)。
相聲是屬於人民口頭創作性質的民間藝術,究其本質來看,是由勞動人民所創造;在人民民眾中廣泛流傳的藝術形式。在現今流傳下來的包括“怯相聲”在內的三百餘段傳統相聲,既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是在階級社會中形成的一種必然的歷史現象。我們應該把包括“怯相聲”在內的傳統相聲視為珍貴的文化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剖析這些曲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加工整理。建國後,相聲界正是這樣做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經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講究》、《怯治病》、《怯教書》、《怯當行》等。還有根據《怯文話》摘錄整理出來的兩段《轉文》;根據《怯講演》摘錄整理出來的《家務事》等。再有一些曲目,雖然名稱沒有變,但內容與人物的關係有較大的改動。如原情節是諷刺農民的《怯跟班》、《怯進京》、《怯吃飯》等,經整理後反其意而用之,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才智,揭露地主,資產階級的愚昧無知,將傳統相聲賦予新意;升華了主題。
儘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回顧一下建國以來對傳統相聲,特別是對“怯相聲”的挖掘整理工作,還是有著“左”的干擾而留下的痕跡,現舉三例說明。
其一,大批的“怯相聲”瀕於失傳,有的連曲目都未蒐集起來。
其二,“怯相聲”中的一些“臭活”,結構或技巧很好,應借鑑過來用於創作中,可至今無人敢問津。
其三,建國後,相聲界儘量迴避“怯”字,如把《怯講究》、《怯算命》、《怯拉車》等分別改稱《自找罪受》、《瞎子算卦》、《拉車論》等。其原因怕被指責為觀念舊,這次《怯算命》在螢屏上出現,客觀上才恢復了“怯相聲”的正名。
我們在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的同時,在有條件的單位和人員中,應當積極挖掘整理傳統曲目,讓更多的“怯相聲”得到加工整理,把“怯相聲”中的手法及其精華部分吸收過來,運用到今後的相聲創作中去,為弘揚民族文化貢獻我們的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