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與反思

037城市的形態 062反思:城市形態與城市設計 394城市的發展與控制

內容介紹

思路與反思:齊康規劃建築文選,ISBN:9787030347107,作者:齊康 著

作者介紹

中國科學院院士齊康教授
齊康,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師、規劃師,建築教育家,建築學家。
1931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南京市,籍貫浙江杭州。1952年8月畢業於南京大
學工學院建築系(現東南大學建築學院),並留校任教。歷任教研組主任、
系主任、系黨總支書記,南京工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所長、
所長,建築設計研究院總顧問等職。1965年當選為中國建築學會理事、常
務理事,以後歷屆連任理事至今。自1984年參加國務院三屆、四屆、五屆
學位評議組成員,擔任土建組、建築
學組召集人。1989年起擔任全國高等
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
職務,1998年起為該指導委員會顧
問。1989年被選為中國勘察設計大師
(建築),1992年起當選為全國政協
第八屆、第九屆委員。1993年被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起擔任國務
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職務,1997年被選
為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年
擔任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
齊康院士長期從事建築和城市規
劃領域的科研、設計和教學工作,是東南大學建築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建築
設計與理論”的學術帶頭人。從20世紀50年代起由他設計(參與和主持)的
主要作品近兩百項,其中主要有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記念館、碑,南京梅園
新村周恩來紀念館,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福建武夷山
莊,黃山國際大酒店,河南省博物院,福建省歷史博物院,瀋陽“九一八”
紀念館擴建工程等。 多年來,他主持參加的科研項目已完成和正在進行的
約二十項,其中“較發達地區城市化途徑和小城鎮技術經濟政策”獲建設部
科技進步二等獎,“鄉鎮綜合規劃設計方法”、“城鎮建築環境規劃設計理
論與方法”、“城鎮環境設計”分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福建
武夷山莊,南京梅園新村周恩來紀念館和南京雨花台紀念館、碑等建築設計
項目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二項、銀質獎二項、銅質獎三項。80年代全
國十大優秀建築藝術作品中就有兩件出自齊康教授之手,並分獲第2、3名,
曾到法國、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國展覽。2003年,主持的科研項目“現代
城市設計理論及其方法”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發表文章《建築創作的
社會構成》、《建築意識觀》、《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形態》等百
余篇,撰寫《城市建築》等專著近20本。現已培養博士生三十餘名、碩士研
究生百餘名。2000年獲得中國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名列榜首;2004年獲
中國建築學會首屆“建築教育獎”;2008年獲中國文聯第七屆“造型表演藝
術成就獎”。
齊康院士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名譽系院長。先後受聘兼任
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雲南理工大學等大學名譽教
授;受聘兼任浙江大學建築系、武漢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等大學教授。
近年來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建設新南京功
臣”、“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江蘇省先進學科帶頭人”等多種榮
譽稱號。

作品目錄

自序
我最早的論文是在1959年發表的,當時提出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
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和我的學生做了鹽城環城鎮的農村規劃,注重
因地制宜用土坯牆為主要材料,是最早的村鎮規劃之一。之後我重視群體規
劃設計,其中一重要成果為《建築群的觀賞》,文中提出了空間與空間感,
空間的開放與封閉,觀賞的連續性,動與靜,主觀與客觀,此文得到老師的
好評,發表於《建築學報》。之後研究商業文化建築群的人流問題,組織學
生觀察街道和廣場人流行為心理的特點等,相關文章也及時發表於刊物上。
今天來看建築群的研究是城市設計的基礎。其後關於空間的多變性、多樣性
及其與面的關係都與此相關,此類研究在“文革”中曾停頓一段時間。
1964年年底,我進入北京市首都規劃委員會專家工作室學習並工作。
20年後再來此單位參觀,發現城市並未按照原來的規划進行建設,於是我探
索研究形態及城市形態(
urban form或稱
urban morphology),研究成果得到
當時城建總局的首肯,相關文章在兩個雜誌上發表。我國城市形態的研究與
西方幾乎同時進行。之後建立了系統的研究架構體系,即城市體系與城市形
態;城市形態與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即巨觀要與微觀
結合、與操作結合、與空間規劃結合,才能使建設整體化、綜合化、系統化。
20世紀70年代,我向地理界學習,80年代費孝通教授正在研究江南小城
鎮,我參與了其中的部分工作,懂得學科交叉的重要性,並鼓勵學生們注重
學科的擴展。
改革開放以後,有大量的機遇可以做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築設計的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進行:
城市化的研究;
城市形態的研究;
建築設計的研究;


思路與反思思路與反思
目 錄
自 序
建築學研究
001
《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文庫》總序 003
《中國大百科全書 009——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卷》序言
反思:《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019
園林、城市規劃卷》序言
建築論文析 021
法國建築教育的發展與現狀 027
研究東方現代建築 032
城市形態
035
城市的形態(研究提綱初稿) 037
城市的形態 047
形態研究的再反思 056
城市形態與城市設計 062
反思:城市形態與城市設計 069
城市化途徑及其相關 070
反思:城市化途徑及其相關 086
城鎮化與城鎮體系 088
反思:城鎮化與城鎮體系 105
城市評論 106
反思:城市評論 111
城鎮建築現象的窺視 112
實踐、進程和學科的發展 115
反思:實踐、進程和學科的發展 119
城市化進程與城市群空間分析 120
城市的崛起 126
城市與區域 132
v
目 錄
思路與反思
136建設小城鎮的綜合思考
143中國城市化與小城鎮建設的特色
160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演化
171城市設計
173一座古城的保護
178建築環境與古建築保護
184建築群的觀賞
194商業、文化建築業與人流
216關於城市建築學的思考(之一)
223關於城市建築學的思考(之二)
230關於城市建築學的思考(之三)
234關於城市建築學的思考(之四)
238關於城市建築學的思考(之五)
245城市設計中的不可知性和可操作性
251建築創作
253環境的建築創作構思
258反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紀念館(三期)
259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創作
269反思: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創作
273創作記事
278反思:河南省博物院
281象徵不朽精神 寄託無盡思念
289建築環境的和諧 歷史環境的再現
vi
293記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創作
思路與反思思路與反思
武夷風采 299
反思:福建武夷山莊 309
內在的地方 313
海之夢 319
景點·鄉土·風貌 321
建築創作的深層思維 327
形的轉化 331“愛”的建築 335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道路開拓與建設 338
創作設計的定位 343
江陰望江樓建築創作探求 347“場地精神”中孕育的情感建築 351
環境脈絡中的建築形態構成 357
舊建築的更新與改造 363
南京農業大學金陵研究院設計 367
內在特質的表現 373
紀念的集約 377
反思:東江縱隊紀念館 382
普 及
383
空間·時間·建築 385
生長點 391
人性化——四種人的城市 394
城市的發展與控制 397
傳承 400
轉化 403
創新 406
目 錄
景觀 409
vii
目 錄
思路與反思
413場地與空間景觀
416自然景觀的觀賞
419城鎮景觀的觀賞
422力的傳遞
425光的時空
428學建築從娃娃抓起
431十年磨一劍
434研究現代
437建築畫
439《齊康建築畫選》前言
443線韻—自序
449畫意與畫景
459悼念與回憶
461悼念與回憶
465思 念
468楊廷寶的建築學術思想
475《楊廷寶建築設計作品集》序言
479承前啟後與時代風格
485憶 童 老
488憶 劉 老
491建築師 戴念慈
494鐘聲響亮
497畫選
viii
527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