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高粱

過去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的高粱是從非洲引進來的,其實這個觀點站不住腳。1931年在山西萬榮荊村新石器晚期遺址,發現過炭化高粱;在鄭州大河村新石器遺址、江蘇新沂縣三里墩遺址,都曾發掘過高粱狀的糧食。在古文獻中,如《世本》、《博物志》、《廣雅》、《莊子》、《管子》、《齊民要術》、《王偵農書》等,都有對高粱的記載。這可以證明,五千年以來,黃河流域的古代人民已培育出高粱品種,並大面積種植生產。
山西是高粱主要產區之一。忻定盆地的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又是全省高粱生產較集中的地方,素稱“高粱之鄉”。近年來,全國、全省高粱種植面積下浮較大,唯忻州地區較穩定,約5萬公頃,總產4~5億公斤。據載,忻州高粱有過每公頃產1350O公斤的記錄。忻州高粱的特點是粒大、顆勻、皮薄、口感好、著殼率低、營養價值高,據化驗分析,含蛋白質10%以上,賴氨酸占蛋白質的1.5%以上,單寧含量在10%以上,均優於一般高粱。
忻州高粱與當地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加工成的高粱面,能做成花樣繁多、民眾喜愛的食品,近年已成為迎賓待客的飯食。高粱除直接用於釀酒做醋,還可以加工制粉條、粉面。高粱的莖稈是造紙的好原料。莖稈中含的紅色花育素可制染料。莖稈中含蠟質3%左右,浸出後可制蠟紙、油墨。糖高粱含糖高達19%,是製糖的好原料。脫粒後的高粱穗可做鍋刷、掃帚,穗稈可編器皿、蓋簾。高粱,與民眾生活真是密不可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