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稱作五台。五峰之內稱台內。最高峰北台海撥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五台山是古老的花崗岩、片麻岩構成斷塊上升的山地,山頂平展如台,河谷溪流不斷。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在東漢就在此建佛教殿堂,現存唐、遼、元、明清寺廟及遺蹟近百處台外南禪寺和佛興寺建於唐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其它珍貴文物亦很多。五台山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松岩口有白求恩大夫建立的模範醫院。

基本信息

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以台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著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稱作五台。五峰之內稱台內。最高峰北台海撥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五台山是古老的花崗岩、片麻岩構成斷塊上升的山地,山頂平展如台,河谷溪流不斷。五台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早在東漢就在此建佛教殿堂,現存唐、遼、元、明清寺廟及遺蹟近百處台外南禪寺和佛興寺建於唐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其它珍貴文物亦很多。五台山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松岩口有白求恩大夫建立的模範醫院。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5張)

地理位置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台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資源優勢佛教聖地

五台山文物古蹟眾多,自東漢永平11年開始,代代興修寺廟,現仍保存有北魏、唐、宋以來8個朝代不同風格的寺廟建築47處(其中國保單位4處:顯通寺、菩薩項、碧山寺、塔院寺,省保單位6處:金閣寺、殊像寺、圓照寺、南山寺、龍泉寺、羅睺寺),保存有大量佛像、牌匾、壁畫、佛塔、藏經等珍重文物,這些都是人類創造性的天才傑作,見證了近兩千年佛教在中國的成功演變和在東亞地區的傳播過程,可作為中國傳統佛教建築群及其空間布局的傑出範例。五台山現已成為漢藏並存、諸宗競秀的中國佛教“首府”、“中國佛教縮影”和“國際佛教文化中心”。

避暑勝地

五台山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4℃,夏季平均氣溫16.5℃。五台山台頂屬於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為-44.8℃。五台山全年結冰期為280天,無霜期72天,冬季達9個月左右,年降雨量960毫米,降雨高度集中在6-8月,是太行山區氣溫最低、降水量最高、濕度和風力最大的地區。因此,五台山“歲積堅冰,夏無酷暑”,故有“清涼山”之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革命聖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間,八路軍總部、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和軍區司令部等革命重要組織都曾在這裡創建和駐紮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都曾在這裡戰鬥或路居過。現仍保存著毛澤東路居紀念館、察冀邊區司令部舊址、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等大量的革命遺址和遺物,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地質科普基地

五台山地質結構古老,是大於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完整記錄了18—25億年期間長達7億年的地球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保留有亞洲東部29種最典型的古夷平面和冰緣冰川地貌,是研究新生代地質環境演化與古氣候變化的重要例證,也是25億年太古宙至元古宙地質界線的典型地區,被稱作“天然的地質博物館”。五台山的地質價值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現已被北京大學列為地球科學教學基地。五台山東、南、西、北、中五座台頂環護而列,環基500餘里。其中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最高,為3061米,其冰川地貌保存完好;中台翠岩峰,巨石堆積,人稱“龍翻石”,是極為罕見的地質奇觀。西台掛月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景色各異,具有重要的地質科研價值。

節慶活動

五台山每年舉辦“一年、一會、一節”大型節慶活動和秋冬特色旅遊項目。“一年”就是佛俗民情年,時間為每年的農曆臘月十八至次年的正月十八,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極具地方特色的佛俗民情活動。“一會”就是五爺啟智廟會,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三十舉辦。通過地方戲曲演出和佛教文化活動,全面展現五台山獨特的地方文化。“一節”就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節暨國際旅遊月。在每年的8月--9月舉辦,文化節期間將舉辦佛事活動、書畫展覽、攝影展覽、文物展覽、佛樂演奏、佛舞表演、佛學講座以及特色旅遊等一系列活動,挖掘佛教文化品位,展示佛教藝術魅力。

區位優勢

五台山橫跨晉冀兩省,旅遊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北距北京370多公里,東距石家莊180多公里,南到太原200公里,五台山火車站距中心旅遊區台懷僅48公里。北京、天津、石家莊、呼和浩特、定州、太原、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均有長途客車通往五台山。目前,忻州——五台山——保定的高速公路現已開工建設。此高速公路與京深高速相對接,建成後將大大減少到五台山的行程時間。

發展優勢

五台山於1984年成立五台山管理局,1989年成立五台山風景名勝區人民政府。從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壯大。現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配套服務體系,有星級賓館14家,其中四星級賓館2家,三星級賓館3家,普通賓館、旅館300餘所,餐飲店80多家,大型演藝中心2家,旅行社22家,旅遊從業人員3000餘人,日接待能力6萬餘人次。僅2006年一年,五台山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335.81萬人次,旅遊收入16.79億元,為歷史之最。

品牌優勢

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五台山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同。五台山先後被評為我國對外推出的35張王牌旅遊產品之一、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也是首批5A級景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和全國民族文化旅遊十大品牌之一,並通過ISO9001和14001國際質量環境認證體系。當前,五台山正在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

政策優勢

五台山“申遺”工作得到國家、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在省、市、縣、區四級政府分別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為組長的“申遺”領導組。省領導多次強調,要舉全省之力,作好五台山“申遺”工作。根據“申遺”工作要求和五台山總體規劃,五台山實行景區與生活服務區有效分離,將核心景區的居民和商業建築進行整治拆遷,在距離核心景區下游的16公里處,建設五台山風景名勝區旅遊服務基地。該基地全長7.7公里,規劃用地總面積6300畝,規劃淨用地面積5130畝,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該服務基地按服務功能分為“一心三區”,即遊客接待中心、旅遊服務接待區、移民商住區和管理服務區。目前,服務基地建設工程已經開工,進展順利。
五台山——這塊充滿活力和商機的聖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誠邀廣大中外客商來山興業投資,共謀發展。

名人名山賈蘭坡與五台山故事

賈蘭坡沒有到過五台山。但是一說到五台山,就會自然而然想起這位受人尊敬的考古大家。
賈蘭坡先生是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與古人類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地質及冰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並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賈蘭坡先生1908年生,1931年進入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參加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的發掘工作。1935年接替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主持的周口店發掘工作,隨後於1936年11月發現舉世矚目的三個猿人頭骨,並確定為“中國猿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主持山西丁村遺址發掘;1959年主持山西匼河遺址發掘;六十和七十年代主持山西西侯度、峙峪和許家窯等遺址的發掘與研究。這一系列的發掘和研究,奠定了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序列的基礎。他著作等身,在國內外發表的專著與論文共三百餘種。
第一次見到賈蘭坡先生是1984年年底在晉祠賓館召開的山西省考古學會成立暨首屆年會上。作為忻州考古學會會員參加會議並代表忻州會員上台宣讀我的論文《汾河上游新石器遺址調查報告》,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和指導。尤其是賈蘭坡先生,提的意見既中肯又深刻。賈老對山西的舊石器考古和人才培養做出了很大貢獻,對汾河流域的古人類遺蹟特別關注,我的論文正是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所率的普查隊在靜樂縣汾河兩岸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報告。當時,已經年逾古稀的賈老身體健康,紅光滿面,一頭銀絲,頗具大家風範。隨其參會的有其兩位得意弟子,一位是賈老六十年代的研究生、現在古脊所工作的衛奇,一位是剛考上賈老的在讀研究生董祝安。
賈老請解說了兩個問題:一是文物普查中在靜樂縣汾河西岸發現的“石球”不知真假;二是普查中在五台山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不敢確定。賈老說:石球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工具,汾河上游的靜樂縣在五十年代的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山西文物工作站的王擇義先生就在汾河西岸的鳳程山發現許多舊石器。你們這次文物普查又在汾河兩岸發現許多新石器遺址,按常理河流兩岸是人類首選的居住地,且汾河下游的“丁村人”就有石球,發現石球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你們發現的石球看上去不像人工打制的工具,這是其一;其二,石球的地層不明,所以還需要回到研究所做石球切片岩石鑑定分析,讓小董幫助你解決吧。最後的結論正如賈老所言,我們發現的石球確實不是人類石器,而是大自然的傑作。但賈老鼓勵我不要失望,可以做個標本辨真假,還可寫一篇辨別真假石球的科普文章。於是,我便撰寫了一篇題為《汾河上游石球之謎》的論文,發表在國家一級期刊《化石》1985年第3期。
對於第二個問題,賈老更為重視和關注。因為五台山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此前,人們只知道五台山是佛教名山、清涼勝境。對於佛教傳入五台山的時間,有北魏說,有東漢說,甚至還有西周說。即使西周說成立,距今也不過三千多年。而我們發現的古人類遺蹟如果可以確定為舊石器地點,則是古人類適應環境的歷史的有力實證,距今至少一萬年,當是考古界的重大發現。於是,賈老決定派衛奇老師到五台山實地考察。
翌年春,衛奇老師從北京來到忻州,我們一同上五台山考察。這次考察,我跟衛老師首先學到的是地質地貌分析。我們沿著清水河上下走了十幾里路看河流階地,又爬上山頂俯視地貌,分析地質地層、堆積階地基座階地,礫石層、角礫、砂礫、巨礫、馬蘭黃土、節理髮育等等;其次是標本分析,從出土地點的石製品——石核、石器的名稱、尺寸、地層分類,到伴生著的野馬、盤羊、原始牛的動物骨頭化石辨別。隨後衛老師回到北京中科院古脊所,將實地考察的情況向賈蘭坡先生作了匯報,並觀察了採集到的標本。賈老欣喜不已,初步肯定了我們先前的推斷。後又經實驗室碳14測試分析,確認是距今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的舊石器。
五台山發現了舊石器!這一重大發現轟動了考古界,因為它是目前華北地區考古發現中分布最高的一處舊石器地點,為研究古人類、探討古環境提供了新的證據。1986年3月19日,山西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有關訊息;1987年8月6日,《中國文物報》亦刊發相關報導;1988年《人類學學報》第2期,以中英文發表《五台山發現舊石器》論文,向世界公布了五台山發現舊石器,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其時,已是八十高齡的賈蘭坡先生對這處號稱“華北屋脊”海拔兩千多米的古人類居住地──五台山舊石器地點高度重視,將帶回去的標本反覆研究,很想親自到五台山看看這箇舊石器時代的我們祖先的“夏令營”,可惜年事已高,不便出門,未能成行。
1988年4月30日至5月3日,美國著名科學家、柏克萊大學柯德曼教授在賈老的弟子衛奇先生的陪同下來到五台山,考察了五台山舊石器地點,並表示驚嘆和敬佩,讚揚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也讚揚中國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和細緻,這處地點的發現填補了華北舊石器考古的空白,為研究華北地區古人類適應地理環境增加了新的內容,也為五台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質部分提供了重要依據。
還想囉嗦的是,1984年年底在晉祠賓館召開的山西省考古學會成立暨首屆年會上第一次見到賈蘭坡先生之後,1985年冬在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博物館我又有幸再次近距離與賈老接觸。裴文中,賈蘭坡,周口店,中國猿人頭蓋骨化石,早已一起名揚世界。能在這裡見到賈老,我欣喜異常。賈老身穿藏青色中式棉襖,拄一枝拐杖,還是那么紅光滿面,一頭銀絲,還是那么和藹可敬。在這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全國各省的一百多位考古工作者組織了為期40天的中國舊石器考古和第四紀地層培訓學習。作為一名學員,在龍骨山老牛溝的山坳里與“中國猿人”為鄰,在賈蘭坡等師長的教誨下,上課在教室認真聽理論課,下課就到猿人博物館對照所學內容看實物,還有幾節課就在周口河河灘上尋找石料,打造石器,敲骨取髓,儼然我們祖先的原始生活。賈老鼓勵學員“做學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不滾就化”,尤其關心我們山西的學員和山西的舊石器考古工作。我們幾位學員就萌生考賈老研究生的想法。經過認真複習刻苦鑽研後,我參加了1986年的考研,但通知書來了卻因故放棄,遂成終身遺憾。但是,在周口店的學習奠定了我舊石器考古的基礎,今天在忻州的舊石器考古領域中能獨立完成一些工作,做出一些成果,全靠賈老等師長的教導和鼓勵。
2001年7月8日,93歲的賈蘭坡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但“賈蘭坡”這個以周口店“北京人”之父而著稱的名字並未因賈老的逝世而被遺忘。2008年9月在山西晉祠賓館召開賈蘭坡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先生遍布天下的弟子們聚集一堂,共同緬懷先生對中國舊石器考古的貢獻和對弟子們的教誨,並彙編《天道酬勤桃李香──賈蘭坡院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一書。賈老一生刻苦進取,勤奮向上,鍥而不捨,治學嚴謹,著作等身,成果豐碩,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其淵博的知識和做人的風範將永遠激勵後人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勇攀高峰。當時,我很自然地便想起了賈老對考察五台山舊石器地點的關心、支持以至最後確認。

佛學文化茶飯禪

唐朝龍潭崇信禪師,跟隨天皇道悟禪師出家,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法要。一天乃向師父說:“師父!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的問。
“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崇信禪師聽了,當下頓然開悟。
從這一則師徒問答之中。可以了解禪就是生活。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
揭鳥和氂牛
有一位長壽道人,他的家財無量,他經常做散財布施,救濟貧窮與拔除眾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儉的聚財,自己卻沒有一點享受,把辛辛苦苦得來不易的家財,盡拿去布施供養三寶與救濟貧困的人,深深地為他可惜,於是便對他說:“你把家財拿去供養三寶,做布施救濟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
道人回答說:“不多!不多!我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都謹記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說:‘人自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中,遭受生生死死往來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計數。’如果以此計算,我現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還用不到一文錢,這樣還算多嗎?
佛陀說:“假如有人能夠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財寶,尚不如聽聞一句佛法的寶貴。”
“我深信佛陀的慈訓,所以廣行布施,救濟困苦。因為積眾財產,不但不能夠了脫生死痛苦,而且還會因財惹禍。既然如此,不如盡將家財布施做功德為妙。”
長壽道人接著反問他的朋友說:“你有沒有聽說深山中有一種揭鳥,它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別愛惜它,萬一被雜草或其他的東西粘住,它便不敢輕舉妄動,深怕損傷了美麗的羽毛。結果,往往因此而輕易地被獵人捕擒,不但美麗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鳥為了愛惜它的羽毛而遭殺身之禍,愛財如命的人,與此揭鳥有什麼兩樣呢?
“氂牛也因為愛惜它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殺。世上有不少痴人,只知道拚命地斂財,貪得無厭,卻不知道禍難日近,倘不及早覺醒,無常一到,則‘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此時,所有的財物,盡皆變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廣種福田,免得後患無窮。”
道人又說:“有些親戚朋友們責怪我散財布施,不留些家財給子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再說一個譬喻:
“蜜蜂天天飛去採取花粉蜜,辛辛苦苦的釀成糖蜜,做為幼蜂的飼料。結果偷蜜的人,用煙火熏灼,把蜜蜂統統驅離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並且連窩巢中的蜂卵也被殺盡。蜜蜂的釀蜜召禍,與人類的積財召患,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之所以散財布施,遠離色慾,就是為了遠離災禍。世人日夜奔忙,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為了錢財,要知道人生無常,一旦命盡逝世,所有的財物,絲毫都不能夠帶去享用。如果為著營求財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義之財’者,這個罪業,更是無可逃避的。這個人死後,不但會在惡道中受諸劇苦,將來還要償債,還盡人家的財物,並且連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業報越慢,果報越加嚴重。”
長壽道人更鄭重的說:“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隻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壞掉,那是至為危險的,應該換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說的種種出苦善法。)
長壽道人又警惕大家說:“人身好像泥船一樣,人命無常危脆,朝不保夕,應該要好好修行學佛,親近供養三寶,布施、救濟貧苦,廣種福田,別讓寶貴的光陰空過。”
編輯本段歷史沿襲五台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
2007年5月8日,忻州市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