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菌屬

志賀菌屬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根據生化反應與血清學試驗該屬細菌分為痢疾、福氏、鮑氏和宋內志賀菌四群。志賀菌屬主要有菌體抗原(O抗原)而無鞭毛抗原(H抗原),個別菌型及新分離菌株有K抗原。志賀菌屬還可感染除人類以外的其他靈長類,偶爾感染畜禽,可引起肉品等污染。從生物化學特性看,除A群外,B、C、D群志賀菌均能發酵甘露醇;除D群外,A、B、C群志賀菌均無鳥氨酸脫羧酶。I相呈S型菌落,對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標本中分離得。

簡介

志賀菌屬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根據生化反應與血清學試驗該屬細菌分為痢疾、福氏、鮑氏和宋內志賀菌四群。

CDC分類系統(1989)將生化性狀相近的A、B、C群歸為一群,統稱為A、B、C血清群,將鳥氨酸脫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陽性的宋內志賀菌單列出來。

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引起的菌痢最為常見。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常見病,主要流行於開發中國家,全世界年病例數超過2億,其中500萬例需住院治療,年死亡病例達65萬。志賀菌屬還可感染除人類以外的其他靈長類,偶爾感染畜禽,可引起肉品等污染。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革蘭陰性短小桿菌,(2~3)μm×(0.5~0.7)μm,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有菌毛。

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液體培養基中呈渾濁生長,在普通瓊脂平板和SS培養基上形成直徑2mm左右的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內志賀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抗原結構

志賀菌屬主要有菌體抗原(O抗原)而無鞭毛抗原(H抗原),個別菌型及新分離菌株有K抗原。O抗原是分類的依據,分群特異抗原和型特異抗原,藉此將志賀菌屬分為4群(種)40餘血清型(包括亞型)。K抗原在分類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O抗體的結合。從生物化學特性看,除A群外,B、C、D群志賀菌均能發酵甘露醇;除D群外,A、B、C群志賀菌均無鳥氨酸脫羧酶。

A群:即痢疾志賀菌。有10個血清型,其中8型尚可分3個亞型。是惟一不能發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賀菌。

B群:即福氏志賀菌。有13個血清型(包括變型和亞型),各型間有交叉反應。

C群:即鮑氏志賀菌。有18個血清型。

D群:即宋內志賀菌。抗原單一,只有一個血清型。是惟一具有鳥氨酸脫羧酶的一群志賀菌,宋內志賀菌有I相和II相兩個交叉變異相。I相呈S型菌落,對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標本中分離得。II相為R型菌落,對小鼠不致病,常從慢性患者或帶菌者檢出。

抵抗力

志賀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腸道桿菌弱,加熱60℃10min可被殺死。對酸和一般消毒劑敏感。在各群志賀菌中,以宋內志賀菌抵抗力最強。在糞便中,由於其他腸道菌產酸或噬菌體的作用常使本菌在數小時內死亡,故糞便標本應迅速送檢。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志賀菌可存活10—20d。在適宜的溫度下,可在水及食品中繁殖,引起水源或食物型的暴發流行。由於磺胺及抗生素的廣泛套用,志賀菌的多重耐藥性的問題日趨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生化反應

志賀菌屬生化反應結果
試驗或培養基 志賀菌屬
TSI(三糖鐵培養基)
吲哚 V
甲基紅 +
VP -
枸櫞酸鹽利用(西蒙氏) -
葡萄糖產酸(37℃) -
乳糖 -
麥芽糖 V
甘露醇 V
蔗糖 V
硫化氫 ,(TSI) -
尿素酶 -
動力 -
苯丙氨酸 ,脫氨酶 -
賴氨酸脫羧酶 -
鳥氨酸脫羧酶 -/+
精氨酸 , 雙水解 ,酶 -
明膠液化 ,(22℃) -
KCN , 抵抗力 -
丙二酸 ,鹽利用 -
水楊苷 -
側, 金盞花 ,醇 -
衛矛醇 -
間肌醇 -
D, 山梨醇 +/-
L, 阿拉伯糖 +/-
棉子糖 -/+
L, 鼠李糖 , V
D,木糖 -
海藻糖 +
七葉苷 , 水解 -
黏液酸鹽 -
氧化酶 -
ONPG V
(G,+,C), mol ,% 49~53

注1:

+:90%~100%陽性;

-:0%~10%陰性;

+/-:大多數菌株陽性,少數陰性;

-/+:大多數菌株陰性,少數陽性;

V:種間有不同反應;

注2:

TSI(三糖鐵培養基)上反應情況:斜面;底層/產氣;硫化氫;

A=產酸(黃色),K=產鹼(紅色),+為陽性,-為陰性。

致病性

致病物質

侵襲力:菌毛粘附於腸黏膜上皮細胞,誘導細胞內吞。

內毒素:破壞腸黏膜;腸壁通透性;腸壁植物神經——腹痛,腹瀉,里急後重,粘液膿血便。

外毒素(志賀毒素,ST):腸毒素活性;細胞毒活性;神經毒活性。

所致疾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可分為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經糞口傳播。

防治原則

人工主動免疫用於預防的效果尚不理想,治療細菌性痢疾一般首選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