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3號突擊炮

德國3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SturmgeschützIII)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它以三號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而製造。德國最初打算以之作為步兵支援的機動裝甲輕型火炮。經過不斷的改良及精研後,它終於在1942年改造成驅逐戰車。直至戰爭完結,德國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

開發

德國3號突擊炮德國3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的發源是來自當時的德國的曼施坦因上校。當時他向陸軍部提交了最初的草擬計畫書,說明德國的步兵師必須要有突擊炮作直接的火力支援。在1936年6月15日,德國的戴姆勒-平治公司收到德國政府的命令,發展一款可以攜帶75毫米火炮的裝甲步兵支援車輛。

戴姆勒-平治採用了三號坦克的底盤和運行組件來裝嵌這款新型車輛,而試驗型車輛的生產則交由Alkett公司負責。這些試驗型車輛以其輕型的鋼材結構,以及克虜伯公司製作的75毫米短炮管StuK37L/34火炮為特色。計畫作為滿足反步兵及近距支援戰鬥的角色,早期的三號突擊炮因此安裝了一支75毫米StuK40L/43低速炮或75毫米L/48反坦克炮作主力武器,而後期的型號更加在車身上安裝了7.92毫米德國MG34機槍

StugIII-3式突擊炮/坦克殲擊炮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裝備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沒有炮塔,它可以節約大量的製造時間,所以德國各軍工廠生產的數量非常高。

1936年6月15日,軍方要求開發一種裝有75毫米或以上口徑主炮的步兵支援車輛。1936/37年,埃克特Alkett公司製造了試驗性的0系列。它一共製造了5輛,使用的是PzkpfwIIIB型的底盤和低強度鋼製的上部結構,裝有24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L/24)。

1940年1月,經過廣泛測試和改進,3式突擊炮A型(1系列)正式投產。1940年晚些時候它出現在法國戰場,其優異的表現得到了肯定。作為一種步兵支援武器,它在攻擊時的主要目標是碉堡、機槍陣地、反坦克炮陣地以及其他障礙物。那以後,3式突擊炮參加了北非俄國諾曼第等地的作戰,直到戰爭結束時還有它的蹤影。

開始時,3式突擊炮編成突擊炮營,後來編成突擊炮旅,一般作為獨立部隊配屬給集團軍一級。只有精銳的國防軍部隊(如大德意志師)和武裝黨衛隊(近衛師、帝國師、骷髏師)才在師一級編有突擊炮旅。突擊炮是作為一種進攻武器開發的(突擊炮assaultgun也可譯作衝鋒炮),但後來常被用於防禦任務。晚期型號——StugIII(40)也裝備了不同的獵坦克營(坦克殲擊營)。1944年的時候,它常被用來代替PzkpfwIII,PzkpfwIV,甚至PzkpfwV(豹式)裝備坦克營。實踐表明這是一個錯誤,但絕望的形勢和總體上坦克的短缺使得這種做法成為必要。

型號

德國3號突擊炮德國3號突擊炮
從1940年1月到1942年3月,共製造了5種型號的3式突擊炮(A/B/C/D/E型)。它們均裝備24倍口徑的75毫米短管炮(75mmStuKL/24)並一直在前線服役到1943年中期。1942年3月,新的F型開始製造,它裝備了火力更強的40型4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40L/43)。

1942年9月,新的F/8型代替了F型的生產,它裝備的是更好的40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40L/48)。

StugIII-3式突擊炮/坦克殲擊炮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裝備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沒有炮塔,它可以節約大量的製造時間,所以德國各軍工廠生產的數量非常高。

德國3號突擊炮德國3號突擊炮
從1940年1月到1942年3月,共製造了5種型號的3式突擊炮(A/B/C/D/E型)。它們均裝備24倍口徑的75毫米短管炮(75mmStuKL/24)並一直在前線服役到1943年中期。1942年3月,新的F型開始製造,它裝備了火力更強的40型4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40L/43)。

1942年9月,新的F/8型代替了F型的生產,它裝備的是更好的40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40L/48)。出於改進的目的,1942年有一部分不同型號的3式突擊炮(B型到F型)換裝了3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L/33),它看上去與28倍口徑的42型105毫米榴彈炮(105mmStuH42L/28)很像,常引起混淆。1942年12月,F/8型的生產結束,3式突擊炮的最終型號G型開始量產

StugIII-3式突擊炮/坦克殲擊炮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裝備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沒有炮塔,它可以節約大量的製造時間,所以德國各軍工廠生產的數量非常高。

出於改進的目的,1942年有一部分不同型號的3式突擊炮(B型到F型)換裝了33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L/33),它看上去與28倍口徑的42型105毫米榴彈炮(105mmStuH42L/28)很像,常引起混淆。1942年12月,F/8型的生產結束,3式突擊炮的最終型號G型開始量產。

德國3號突擊炮3式突擊G早期型
G型的後期型號裝有略帶傾斜的“紹科普”("saukopf")型火炮防盾,這類防盾有兩種,一種僅包括火炮,另一種除火炮外還包括了同軸機槍

另有31輛F型突擊炮也用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代替了43倍口徑的。F型、F/8型、G型的3式突擊炮也被稱為40型突擊炮F型、F/8型、G型,因為他們裝備了40型火炮(75mmStuK40)。這最後三種型號更多是作為自行反坦克炮而不是突擊炮使用。1940年8月1日,曾經有過將12輛3式突擊炮改裝為水下行駛型號的計畫,但未曾實施就由於“海獅計畫”的中止而取消了。E型是第一種配有7.92mmMG34機槍的3式突擊炮,但僅僅是置於上部結構內部,供近距離防禦使用。

早期型號的G型在頂部有一挺機槍,轉動角度有限,射手有一個防彈罩保護(見上圖)。後期型號改為遙控操作、可360度鏇轉的機槍(RundumFeuer)。B型到G型每個型號都有不同之處,所以看上去有所區別。這些不同之處包括:不同類型的懸掛系統、結構細節(車燈、車體傾角、通風系統等)、設備安裝(觀瞄設備、遙控機槍等)以及其他地方。常見的戰地改進包括在駕駛員座位前放置一些附加防護設施(鋼板、裝有混凝土的容器等)以提高抗彈性能。從1943年中期起,3式突擊炮開始裝備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護力。許多早期型號被送回工廠進行火炮的改裝和增加裝甲厚度。舊型號的車輛在修理時經常換上新型號的備件,造成了許多車輛的型號很難辨別。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出廠的3式突擊炮表面經過“Zimmerit”(防磁塗料)處理(很通常的作法,包括虎式坦克也一樣),以減小蘇軍大量使用的磁性防坦克手雷的危害,同時部隊中的許多StugIII已經在戰地工廠進行過類似處理。還有一種常見的作法是在引擎罩上焊上儲物架或是放置一些鋼軌等物品。

總的來說,突擊炮憑藉它低矮的外形成為難以捕捉的目標和危險的對手。突擊炮的乘員們可以被認為是炮兵部隊的精英,他們被授予了一種特別的灰色坦克手制服。截止1944年初,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20000輛。到1945年3月,埃克特Alkett公司(MIAG公司也製造了一小部分)共製造了大約9500輛不同型號的3式突擊炮及其變型車。

德國3號突擊炮3號F1噴火突擊炮
33型自走重步兵炮是一種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和製造的重型步兵炮載運車。從1941年12月到1942年10月共製造了24輛。它使用的是StugIIIB型(後來使用StugIIIF/8型)的底盤,裝備了11.4倍口徑的150毫米重步兵炮。內部空間的缺乏使它只能攜帶30發150毫米炮彈和600發7.92毫米機槍子彈。它有5名乘員,僅在東線使用。24輛中的12輛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戰役並全部損失了。今天只有一輛存世,保存在俄羅斯庫賓卡戰車博物館

1942年10月埃克特Alkett公司製造了42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它使用StugIIIF和F/8型的底盤,配備一門42型28倍(30倍)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105mmStuH42L/28(L/30))。

從1943年起開始使用G型的底盤。從1942年10月到1945年2月共製造了1212輛42型105毫米自行榴彈炮。1943年5月到6月,10輛退役或在戰鬥中損壞的StugIII加裝了14毫米火焰噴射器,改裝成了F1型3式火焰噴射坦克(SturmgeschutzIII(Fl))。從1943年到1944年1月,這些車輛留在德國供培訓使用,後來又在1944年1月到4月重新裝備了40型48倍口徑的75毫米炮(75mmStuK40L/48)投入戰場。

戰績

德國3號突擊炮德國3號突擊炮
依照原始設計,早期的三號突擊炮被配署於步兵師或機械化步兵師協助步兵作戰,並在對法作戰、巴爾幹戰役、1941年的侵俄之役與隨後的冬季防禦戰中獲得前線士兵的好評。而在這個時期,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潛力已在少數戰例中顯露出來,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之一發生在1941年9月,日後聞名於世的虎式坦克王牌車長米歇爾‧魏特曼,在一次支援任務中利用三號突擊炮低矮的車身對一隊蘇聯T-26坦克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襲擊,在自身毫髮未傷的情況下摧毀了其中的6~7輛。

在裝備了長倍徑的反坦克炮後,三號突擊炮更成為前線倚重的全能性火力載台(主要仍著重在反裝甲能力上),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某個戰例即可證明其優異的表現:軍士長庫特·普弗瑞德納指揮的三號突擊炮F型,就曾經在20分鐘內擊毀9輛蘇聯坦克。因此,他在1942年9月18日被頒授騎士鐵十字勳章,以表揚他這次的行動。而在1943年1月的1日至4日間,下級軍官霍斯特·紐曼在德米揚斯克地區與蘇軍交戰,並擊破蘇聯12架坦克。統帥部頒了一個騎士鐵十字勳章,以褒獎他打擊蘇軍27架坦克的戰績。

最著名的是武裝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隊長華爾瑟·克納布的戰績。他所率領的武裝黨衛隊第二“帝國”裝甲師旗下的第二突擊炮營,就曾經在1943年7月5日至1944年1月17日之間擊潰蘇軍129架坦克。雖然失去兩架突擊炮,但他還是受勛。

由於坦克的數量始終不足,德軍在戰爭後期開始大量生產突擊炮與驅逐坦克作為坦克的替代品,由於設計上的根本差異、德軍素質的下降及其他因素,三號突擊炮對這個角色的扮演稱不上十分稱職(美軍於分析德軍1944底-1945年初在突出部之役之表現時即指出,突擊炮無炮塔的設計在進攻作戰中對其帶來很大的限制),然而總體而言,三號突擊炮的開發極為成功。在整場戰爭間,它一共擊毀了超過21000架敵方坦克。(光是1944年德軍的突擊炮部隊就宣稱擊毀盟軍戰車20,000輛,其中絕大多數應為III號突擊炮的戰功。此外,光是獨立667突擊炮營,自1942年8月到1943年11月,就累計擊毀了1,000輛戰車)

技術參數

德國3號突擊炮德國3號突擊炮

乘員 4人
長度 6.85米
闊度 2.95米
高度 2.16米
重量 23.9噸
裝甲 80毫米裝甲
主要武器 75毫米StuK40L/48火炮
次要武器 7.92毫米MG34機槍×2(或×1)
發動機 梅巴赫HL120TRMV12汽油

馬力 300匹((520千瓦)
懸掛系統扭力棒
平地時速 40千米/小時
馬力/重量 13.0匹/噸
行動距離 155千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