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海報展

作宣傳還是為“棒冰棍”作廣告,海報所傳遞的總是文化。 的海報創作,也不時會拘泥於形式。 在這種大幅度的精神交流過程中,“海報與海報的相會”,就是一件喜事,一種歡樂。

內容介紹

海報之世界舞台,或海報之舞台世界?
海 報為詮釋世界之畫面。海報的份量真的如此之重?有著共通音樂語言難道不是人類最初的母語?究其實,最好還是不要對“新世界交響曲”1 中的鑼的功能徒抱希望。因為,“全球化遊戲”早就對此定論,將其導向經濟體系中波及全球的認同危機,同時也強化了電子媒體中的不和諧音。作為這一背景中主 體社交工具的手機和網際網路,一舉突破時空的限制,使柏林在其“真實時間”中緊依台北。從Google網上看去,台灣像漂浮在寂靜大洋中一片美麗的綠葉。縱 觀這一“美麗新世界”2 中新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海報予人的感覺,就是那已經被人遺忘了的、所謂觀念上美好時光的殘餘物。因此,當這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就多次被宣判死刑的媒體如 今在全球範疇重受青睞,不得不令人感到驚訝。期間,國際海報雙年展和海報競賽的不斷舉行令人應接不暇,如何在眾多參展作品中挑選出最優秀的海報,成為各地 評審們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令人更為吃驚的是,海報的普及性尤其是在那些不久前還對海報柱和非法張貼傳統沒有認知的國家中一路上飆。——當然,對中國文革時 代的海報現象應另當別論。如今,我們需要理解的是:今天的海報,已產生異化,海報已由室外進入室內,或以郵票的大小出現在網際網路的“網展”上。
產 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當一張海報脫離電腦螢幕,最後被印刷成品的時候,海報本身也發生著一種意義上的變化:無論將海報張貼在何處,張貼出來的海 報總有一種從面積上吸引路人的大效果。就“視覺遊戲”3 而言,這種情況下一張海報內容中所體現的主題 ——“善”亦好“惡”亦罷—— 是無關緊要的。對張貼出來的海報,人們既不能忽略不看,也無法翻躍或刪除。除此而外,張貼出來的海報均具“暫時性”,——如果人們不將它們作為文獻長期保 留的話。
不管海報是為“拯救北極熊” 作宣傳還是為“棒冰棍”作廣告,海報所傳遞的總是文化。政治海報或以體現社會關係為主題,或直接宣傳政治。就是那類以慈善、人文社會理想和希望為宣傳目的 的海報創作,也不時會拘泥於形式。許多這一類型的海報對藝術造詣均有相當的要求,但藝術則並非海報創作之宗旨,而是海報創作之動力。
海 報是時代的標誌。舉例而言:在今天的網際網路中,人們能夠發現由台灣海報協會倡導的以“地球暖化”為主題的海報。且不談技術上的完美性,這些作品本身都是創 作樂趣的真實體現,其創作方式的多元化也令人格外驚訝。在這些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正在使用的、具有國際水準的表達形式。尤其讓人感到欣慰地是, 部分海報還特地表現了創作人的文化背景和自身認同。這裡所渲染的“傳統中國”,不僅發明了紙張,印刷了最早的紙幣,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一種獨特的、上千年的 文化史和精神史。
在這種背景下,分別 由六位來自台灣和六位來自德國的海報藝術家共同參加的海報展更是獨具魅力。“自身”和“陌生”開始進入一個對話圈。這裡,人們看到的,不僅會有交點,也會 有因文化經驗差異所引起的分端。在這種大幅度的精神交流過程中,“海報與海報的相會”,就是一件喜事,一種歡樂。
●展出人/
德國:Uwe Loesch、Fons Hickmann、Jianping He、Henning Wargenbreth、Gerwin Schmidt、Gunter Karl Bose
台灣:林磐聳、游明龍、林宏澤、陳永基、陳俊良、林俊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