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藥房

御藥房成立於順治十年(1653年),是清代宮廷專司皇室醫療保健的機構,設在乾清宮東南側的廡房內。康熙帝曾御題匾額“藥房”和“壽世”。室內設有藥王堂。

簡介

順治十年(1653)設立宮廷藥房“御藥房”,屬總管首領內監經理。康熙三十年(1691)裁總管首領內監,改派內管領一人,副內管二人兼管。
御藥房是供應宮內所需藥物的炮製及各型成藥加工製備的機構,負責藥品的採買、製作及儲備。
同治時期,宮廷還設壽藥房,由太監管理。主要用來煎藥和配製膏、散、丸、丹的。

詳細介紹

御藥房位於故宮東側的南三所以東,太醫院後院。
明、清宦官機構名。明時掌御用藥餌,與太醫院官相表里,有提督太監正副各一人及近侍、醫官等。清時專司帶領御醫赴各宮請脈,及煎製藥餌,有侍監首領二人,地位遠低於明之提督太監。康熙三十年(1691),移歸內務府管轄。設在乾清宮東南側的廡房內。康熙帝曾御題匾額“藥房”和“壽世”。室內設有藥王堂。

御藥房隸屬內務府,其具體職責是為內廷採辦、儲存、配置藥品。御前藥房分東西二所,同時太醫院派來的御醫還要在這裡進行值班,藥房人員並與御醫分班侍值。侍值又分宮值和外值,宮值地點在皇帝寢宮旁的御藥房,外值則在東華門內的太醫值房。外值者為宮廷中的宮女太監、嫫嫫等人診病。 御藥房的御醫是從太醫院內醫術精湛、品行端正的醫士以上人員中選拔的,共10名。御醫在進宮之前需在太醫院供職6年,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並經過3或5年一試、二試、三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入選,否則寧缺不補。有時清宮御醫也從各省督撫舉薦的名醫中挑選。 御藥房所需藥材取自太醫院生藥庫,儘管太醫院也是為皇室成員服務的醫療機構,但御藥房領藥仍需按定例付給銀兩,或令與皇室有關的藥商採買。所購藥材一般為生藥,入宮後由御藥房醫生帶領下屬太監炮製備用。 御藥房的御醫儘管直接為皇帝、皇后診病保健,但地位並不高,在清代二百多年歷史中,最優秀的御醫級別也不過七品,至於那些承擔宮值的被稱為“御藥房特簡供奉”的醫藥顧問,待遇則更低,僅僅是“日給御膳,月給素蠟,冬給木炭”。

功能

御藥房隸屬內務府,其具體職責是為內廷採辦、儲存、配置藥品,藥房人員並與御醫分班侍值。侍值又分宮值和外值,宮值地點在皇帝寢宮旁的御藥房,外值則在東華門內的太醫值房。外值者為宮廷中的宮女、太監、嫫嫫等人診病。御藥房的御醫是從太醫院內醫術精湛、品行端正的醫士以上人員中選拔的,共10名。御醫在進宮之前需在太醫院供職6年,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並經過3或5年一試、二試、三試合格者,才有資格入選,否則寧缺不補。有時清宮御醫也從各省督撫舉薦的名醫中挑選。御藥房所需藥材取自太醫院生藥庫,儘管太醫院也是為皇室成員服務的醫療機構,但御藥房領藥仍需按定例付給銀兩,或令與皇室有關的藥商採買。所購藥材一般為生藥,入宮後由御藥房醫生帶領下屬太監炮製備用。御藥房的御醫儘管直接為皇帝、皇后診病保健,但地位並不高,在清代二百多年歷史中,最優秀的御醫級別也不過七品,至於那些承擔宮值的被稱為“御藥房特簡供奉”的醫藥顧問,待遇則更低,僅僅是“日給御膳,月給素蠟,冬給木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