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錫安

徐錫安

1962年,徐錫安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很快,徐錫安就顯示出了他的卓爾不凡。 1983年,在三線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的眉山車輛廠,年僅38歲的徐錫安被提拔為廠長,連升四級。

徐錫安新華社原副社長徐錫安(前排中)

人物簡介:

徐錫安,1945年1月出生於浙江杭州,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歷任鐵道部眉山車輛廠廠長、黨委書記,鐵道部工業總局副局長、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新華通訊社黨組副書記、副社長等職。

個人成長經歷:

徐錫安出身書香門第,父母都是教師,祖上有些社會聲望。外祖父投身清末保路運動,舅公湯壽潛曾被推為辛亥革命後首任浙江省都督,因集資修路旋改任民國政府首任交通部長。徐錫安的童年在浙江度過。四歲入學,隨父母輾轉江浙數地,讀完了國中。他從小喜愛讀書,父母不在家,常自己以書為伴。國中前就看完了手邊拿得到的許多古典小說、歷史小說、偵探小說及古詩詞。零花錢常用於租書,有時錢不夠就蹲在書店書架下一看幾個小時,直到店主人催還。一些名篇他至今還能脫口而出,尤其那些憂國憂民、壯懷激烈的詩文對他有著深刻的影響,如《出師表》、《岳陽樓記》及辛稼軒詞作等。

高中入哈爾濱鐵路中學(即哈爾濱鐵路一中,現黑龍江省實驗中學)就讀。冥冥中與鐵路的緣份早早結下。哈鐵中是原中長鐵路管理局子弟學校,也是新中國第一所企業辦全日制中學,具有良好的校風。不少學生從鐵路沿線通勤來校上學,耳濡目染鐵路運營,養成了許多好習慣。學校重視培養學生熱愛勞動、聯繫實際的能力,經常要到校辦工廠勞動,每學期還參加社會勞動。假期到鐵路貨場卸貨,勤工儉學。1959~1961年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物資匱乏,糧食短缺,為解決生活困難,師生們齊心協力、用架子車拉,人力背,搭火車等辦法,從郊區農村採購蔬菜來彌補不足。他和同學還到農村去“溜土豆”(拾撿秋收後地里遺漏的土豆),甚至到江北糖廠購買榨糖剩下的甜菜渣來代用充飢。條件雖艱苦,但當時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戰勝困難的決心是堅定的。懷著對祖國發展的憧憬,懷著對學習知識的渴望和追求真理的熱忱,少年徐錫安快樂健康地成長著,在哈鐵中,他不僅品學兼優,成績穩居年級之首,還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曾經榮獲市級航模比賽第三名。畢業時選擇未來,國家正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考慮到祖國建設總需要人才,又久慕建築大師梁思成之名,他第一志願報考了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

1962年,徐錫安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當他邁進這所嚮往已久的高等學府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綠蔭和紅色橫標“歡迎你,清華園的新主人”,“清華園——工程師的搖籃”。高班同學以開荒種地、共度時艱的自產白薯來歡迎新同學。清華園裡洋溢著團結向上的氣氛。此後的六年是他學習成長的關鍵階段。

當時清華校長蔣南翔“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和清華大學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長平台。很快,徐錫安就顯示出了他的卓爾不凡。徐錫安被選拔進入學習尖子的‘提高班’因材施教,被吸收入學校文工團軍樂隊,學習演奏薩克斯,並先後擔任班級和系學生會的領導工作。他在班上年紀小個子不高,但樣樣嚴於律己,說到做到。負責全年級生活服務、迎新、文藝宣傳等都很受好評。作為班長他常默不作聲地為別人做好事。全班團結向上,很快就獲得了校“四好班”的榮譽稱號。清華大學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闢了不同的途徑。學生幹部、輔導員、因材施教班、體育代表隊、學生文工團就是不同類的“登山隊”。蔣南翔領導清華十四年,是解放後清華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領導,又多年從事青年團和教育工作,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育思想。他曾提出要求清華畢業生二十年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作用。與徐錫安同時代的畢業生中後來有相當一批走上了各級黨政領導崗位,包括許多最高層領導,不能不說與當時的學校教育有關,而清華嚴謹治學、重視實踐的傳統是其中的重要一條。

青春時期的經歷往往影響人的一生。上世紀60年代,是一個“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人人讀毛選、個個學雷鋒的年代。計畫經濟帶來了物質短缺,但不可否認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奮發向上的,對領袖是無比信任的。回響毛主席要求知識分子到民眾中去,與民眾打成一片的號召。1967年~1972年,徐錫安離開象牙塔,轉戰南北,度過了與工農民眾朝夕相處的一段特殊的時光。

1968年~1972年,徐錫安先後參與圍湖造田勞動鍛鍊和河北荊門江漢油田建設。在江蘇6413部隊農場,有順口溜講述當時的情況:“蚊子咬,老鼠叫,大人吵,小孩鬧,半夜還有一班哨,沒有睡哩天明了”。雖然當時天寒地凍,條件極差。但戰士們在“移山填湖,戰天鬥地,向大自然開戰,向江河湖海要糧”的口號下,常常挑燈夜戰,蓋房、築壩,每天工作十餘小時,有一次高燒39°4,徐錫安還堅守在工地上。他右腿至今還留有當時被竹籤扎傷的疤痕。1970年4月,徐錫安奉命從大慶油田趕赴湖北荊門參加江漢油田大會戰。當年親自主持工作的康世恩同志發出:“江漢找不到油,我死了也不閉眼。如果閉了眼,你們給我用火柴棍撐起來。”的錚錚誓言震撼激勵著徐錫安。白天,他和戰友們勘察鑽井,晚上,還堅持政治學習,當時的工作、學習、生活實行軍事化管理,他對於艱苦環境下的繁重體力勞動和頻繁的政治學習活動並沒有絲毫怨言,一門心思想的是為拿下江漢油田努力。在“一切為了會戰!”的目標下,12萬人的建設大軍在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真的創造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投產的建設奇蹟。

雖然“四清”運動、圍湖造田等事件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功過是非另有評斷。但是從積極意義上來看。這些經歷不僅鍛鍊了徐錫安的體魄,考驗了他的耐受力,更使他了解到中國最底層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並最終成為他終生平易近人、深入基層的工作作風的源泉。此外,當年多方面的歷練和比較教育,為徐錫安走上工作崗位、應對日後複雜局面打下了基礎。他真切體會到:“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裡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1972年9月,徐錫安被調到鐵道部四川眉山車輛廠籌建工廠。並在那裡與和他共擔風雨多年的清華大學同學馬淑秀結為伉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為推進改革開放事業,黨中央提出了“一定要真正把優秀的中青年幹部提拔上來,快點提拔上來”、“打破那些關於台階的觀念,創造一些適合新形勢新任務的台階,這才能大膽破格提拔。”的思路。特別是1982年,黨的十二大以後,黨中央以幹部四化為標準提拔了一大批年輕幹部。1983年,在三線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的眉山車輛廠,年僅38歲的徐錫安被提拔為廠長,連升四級。在全廠職工的驚愕的眼神中,徐錫安看到了他們的疑問:“能勝任嗎?”

徐錫安對自己有信心。任廠長前的11年裡,他從普通職工做起,先後擔任監理員、工程師、部門主任。整個大廠區、生活區很多項目建設都是他親自參與的。徐錫安對工廠也有信心。“眉車廠不缺人才,不缺物,缺的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缺的是抓住機遇、認清方向、下定決心。”他率領班子,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進行改革。一面抓生產建設,使工廠生產很快達到年產3000輛的生產綱領。一面著手做改擴建方案,擴大產能;同時圍繞企業改革、生產經營中心任務,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到經濟工作中,轉變職工“吃大鍋飯”的思想觀念。在抓生產,抓思想的同時,徐錫安深知,要想凝聚人才,讓這些從天南海北匯集到一起的三線職工真正在眉車廠紮根,還必須做好後勤工作。他造住宅、建學校、醫院,蓋屠宰場、甚至在四川省企業中率先建造煤氣站,解決能源問題。由於徐錫安在“情”、“理”中下功夫,眉車人更新了觀念,激昂了鬥志。企業顯示出勃勃生機。1984年,眉山車輛廠被評為四川省先進企業;1985年被評為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並連續七年獲得這個稱號。繼而獲得國家企業管理最高獎――金馬獎。1986年,因工作表現優秀,有堅實豐厚的基層管理工作經驗,徐錫安升任鐵道部工業總局副局長、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副總經理。

1988年,徐錫安再次接到調令,出任鐵道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第二年任黨委書記。

1995年,徐錫安被任命為北京市教委首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三局一辦(高教局、教育局、成教局、市政府文教辦)合併為教委。他調整、最佳化教育結構,刻苦研究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教育發展的思路、規劃和舉措,確立了首都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首都教育改革與發展,使首都教育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較大步伐。在反覆實踐的基礎上,他苦心研究、認真思考,據不完全統計,僅1996年~2001年5年間,他就發表了各類教育文論30餘篇。涉及:《深化改革最佳化結構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開創首都現代化教育事業的新局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提升首都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等內容。歷時五年主持編寫《北京教育發展戰略研究》和《構建首都現代化教育體系》等書,更是他工作思路與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在“九五”期間,北京教育呈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一個基礎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教育系列化、成人教育社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此外,他還著手解決教師住房與隊伍留不住人等問題,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大幅度提高,從以前學校“留不下人”的情況變為現在“停不下車”。

2001年11月,徐錫安調任新華通訊社黨組副書記、副社長,分管隊伍建設,人事幹部,黨的建設,紀檢監察和行政管理。新華社前身是“紅色中華通訊社”,擔負著傳播中國、報導世界的職責,是中國最大的新聞信息採集和發布中心,有一支16000人的直屬隊伍。徐錫安到任後,狠抓隊伍建設,進行人事制度改革,加強黨的建設和紀檢監察等工作。在“廣開才路,任人唯賢”的思路下,新華社每年在全國公開選拔人才,面試筆試到最後的錄用非常嚴格。他注重加強職工業務培訓,紮實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嚴厲打擊歪風,查處“毀牌”行為,從源頭和機制上嚴防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等問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的規模和業務範圍正不斷擴展,向著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大步前進。

從工業建設到教育界再到政府工作和新聞工作,徐錫安工作角色變化多,行業跨度大,當被問起他是如何處理這些難題時,他謙虛一笑:“無它,不過是將勤補拙,多多學習,將外行變成內行,方能聊以勝任,不辱使命。”事實上,迅速熟悉環境,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背後,是他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深入民眾,細心研究,敢於承擔責任,善於處理複雜事務的結果。人們普遍評價徐錫安有“四快”――“思維快、講話快、走路快、處事(處理事情)快”。很形象準確地描繪出他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