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節孝祠

明景泰天順間太守邱陵即其祠講學,曰節孝書院,奉祀養士如舊。經過十餘年,知府楊昹(昶)(仁和人)予成化戊戌年(1478)承修。又經過四十年,正德戊寅年(1518)知府薛[斌金](魏縣人,進士)修之。嘉靖七年(1528)唐龍總督漕運,拜徐節孝祠,見柯荊棘堂潦,狐穴雀穿;即檄太守葛木(上虞人,進士)重修徐積祠墓。“以承先生之德,樹先生之風聲,使鄉閭皆有所矜式,其文炳炳可誦也”。嘉慶四十一年仲春鄉人陳幼學、裴鎧、楊儒、金樓、劉良卿、金應義、石寰、盧炤、仇章、阮嘉林等刻徐積像及芸庵贊於石。其贊曰:
屹然玉立,儼若神躬。曰節曰孝,千古清風。
萬曆戊戌年(1598)推官曹於汴攝府事,“特增高墓基,行祭。又知其敝里亦迤縣治東不遠,遂即此為祠,且廉其裔,子孫有益,上於直指,充奉祠弟子員,是又其一也。”曹公在縣東街重建徐節孝祠,南向,堂屋三楹,量石像於其中,大門、二門各一楹。又覓得舊廟石獅一對置於門下。節孝書院也在祠中。(邱象隨《重修節孝徐先生碑記》)。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經正任郡守,又重修祠宇,移曹公像於其左,康熙三十四年知縣關釴、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徐恕再度整修。漕督張之萬(南皮人,進士,清同治五年任漕運總督)於同治六年(1867)、八年“撥給寶應、山陽秧麥田數十畝為祠費”(《重修山陽縣態》卷二)。
縣東街的徐節孝祠經多次整修,“南向,堂三檻,大門、二門各一楹……。大門右接二簃,居其裔孫以守之。其舊南向堂之西則又堂三楹,西偏東向三移,堂之前講堂三楹,偏西接南向三簃,是皆前薦紳父老德曹公,即依先生祠以生祠曹公者。堂之東則又堂三楹,東偏增二簃,又南前西向貯碑碣三楹,以祥興陸丞相配享先生,今仍之”(《山陽藝文志》卷三)。
徐節孝祠自建成後,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多來此拜祭,並留下了描寫祠堂與讚頌徐節孝的詩篇,現抄錄部分如下:
明正德二年進士、右副都御史潘塤《謁忠孝祠》詩云;
瓣香祠下走村翁,海氣山光肸響通。鄉社守民歸厚德,國家養士收全功。慈烏每夜聲如咽,精衛於今血尚紅。幾度來游虛帳望,落花飛絮滿春風。明正德九年探花郎、翰林院編修蔡昂《節孝書院》詩云:
節孝祠前梅樹古,嘉賓離離足風雨。野人採摘進中堂,堂下婆娑紛拜舞。百年淮海一徐翁,史家立論文章宗。淮使名編卓行後,翁乎上友南陽龍。徐節孝祠現存房屋十七間,均為硬山頂,抬梁式。分朝南前後兩排及東西兩廂。前排面闊五間15.6米,進深9檁7米,檐高3米;後排6間,東三間面闊10.65米,進深7檁7米,檐高3.2米;西三間面闊8.2米,進深7檁7米,檐高2.8米,東廂三間面闊8米,進深5檁5.5米,檐高3.2米,西廂三間面闊7米,進深4.3米,檐高3.2米。該祠於一九八五年五月被公布為淮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