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祿朝

徐祿朝

徐祿朝,森林培育技術專家。長期在林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林業科技工作。對森林資源培育,改善縣域生態環境,引進及選育林、果優良品種等方面特別是研究開發烏桕油料樹種,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簡介

徐祿朝 徐祿朝

徐祿朝,1931年出生在江西省廣豐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出身於農民家庭的他,從小就與樹木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村子周圍的樹哪些能入藥,哪些樹籽能食用都一清二楚。徐祿朝由於家庭貧寒,只念完國中二年級就停學務農。1949年5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隊的6年戎馬生活中,他4次立功。1955年復員回地方後,在廣豐縣壺嶠鄉政府當過文書。由於他學林心切,考上了江西省林業幹部學校,1956年畢業至今一直在林業科技崗位奮力拚搏。他在50年代就試驗成功烏桕小苗嫁接技術,既加快了烏桕良種繁育速度,又能提前進入採收期;60年代,他摸索出了杉木全光育苗技術,既簡化了育苗工序,又節約了經費,有利於推廣;70年代他指導全縣杉木林、油茶林基地建設;80年代他努力推廣林業科學技術,並在科研試驗方面取得20多項成果,其中13項獲部、省、地科技進步獎。1981年參與《江西森林》一書的編寫,執筆《烏桕林》部分內容,該書先後獲得江西省和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後,負責廣豐縣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和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的技術指導,並擔任《中國烏桕》、《農林病蟲草害防治百科》兩書編委和《烏桕資源開發》、《林果高效經營技術》等書主編。他多次參加全國及省級學術交流會,在全國、省、地等專業刊物、電台、報紙上發表論文、科普文章80多篇,有10多篇被評為優秀論文並獲獎,有的被圖書館收藏,有的編入有關文獻。

徐祿朝曾受到黨和政府多次表彰。1984年獲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87年被評為省先進科技工作者,1984年獲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先進個人,1993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簡歷

1931年4月 生於江西省廣豐縣。

1949-195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班長。

1955-1956年 在江西省林業幹部學校學習。

1956-1972年 在江西省廣豐縣森林苗圃任技術員。

1972-1988年 在江西省廣豐縣林業局任工程師。

1988年 在江西省廣豐縣林業局任高級工程師。

科學成就

徐祿朝在江西廣豐縣森林苗圃任技術員期間,針對烏桕林低產的現狀,走遍了全縣山山水水和鄉村林場,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低產原因。最後提出了烏桕選優、高接換種、合理採伐、提高地力、防病滅蟲等項技術措施。

為了掌握烏桕良種的性狀,他幾年如一日,不分嚴冬酷暑,對全縣3萬多株豐產烏桕,逐株進行觀察記載。此外他還先後到浙江、安徽、雲南、湖北、四川、湖南等10多個省、自治區考察,跋山涉水,行程萬里,歷盡艱辛,把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優良品種帶回。建起了烏桕良種收集區和采穗區,並對收集來的優良品種進行了長達18年的對比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培育出贛豐1號(棒槌桕)、贛豐2號(狗尾桕)、贛豐3號(葡萄桕)4個品種,隨後又進一步完成“烏桕8個高產優質新品種的選育研究”科研項目。累計培育出100 多萬株烏桕嫁接苗和1000多千克良種穗條,推廣到南方烏桕產區的100多萬株優良品種,5年後比一般品種的產量增加1倍以上。為了適應烏桕對經濟建設的需要,他與有關單位共同攻關,對不同烏桕品種進行化學組成的研究,篩選出POP含量高達93%,熔點30℃的新品種,為定向培育類可可脂原料林,提供了高產、優質的品種資源。

徐祿朝積極開展烏桕栽培技術研究。他在“烏桕大樹高接換種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烏桕低產林改造及豐產林營造技術的研究”,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烏桕品種,採用高接換種技術,對現有烏桕低產林進行改造和建立豐產林。根據江西省自然條件和烏桕生物學特性,選擇了半丘陵半山區的廣豐縣和濱湖崗地的餘干縣作為代表性地區,分別設點進行試驗研究。在這兩縣共高接烏桕9439株,成活率達90%以上。

餘干、廣豐兩縣相隔數百里,多年來,他風裡來雨里去,奔波於兩地,白天想著它們,夜裡夢見它們,9000多株高接的烏桕樹每一片葉子、每一縷根須都連著他的心。1992年2月餘干縣遇到了歷史上罕見的低溫,氣溫降到零下14.3℃,使1991年所接的穗條全部凍死;1990年所接的穗條梢段也凍死了。處在正患感冒的老徐得知這一訊息時,立即頂風冒雪,從廣豐縣趕到餘干縣,當他看到自己親手嫁接的穗枝變成枯枝時,竟心疼得掉下眼淚。老徐沒有被冷酷無情的大自然所擊倒,相反,更堅定了信心。他懷著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一往深情,鼓起了勇氣,又乾起往日的工作。他的論文《關於我省烏桕群落生態的初步探討》、《烏桕采穗園建設技術的探討》等10多篇有關烏桕的論文,在全國各地報刊雜誌發表。他完成的“烏桕選優”及“烏桕大樹高接換種”、“烏桕品種及其化學組成的研究”等科研項目,為中國這個主要油料樹種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他本人也被民眾冠以“烏桕大王”的稱號。

為發展林業忘我工作

70年代中後期,廣豐縣先後實施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和以油茶為主的經濟林基地建設。在進行基地建設和技術指導時,他長期吃住在基層,走到哪裡就把黨的林業方針政策宣傳到哪裡,晚上同民眾對比算帳,共商建設基地事宜,白天又一起上山,把技術傳授給民眾,深受民眾稱讚。由於他精心規劃、工作踏實,使全縣杉木林面積翻了一番多、蓄積量增加10多萬立方米,出現了一批新的杉木用材林基地;經濟林的面積從1萬公頃擴大到1.6萬公頃,不僅如此,還增加了杜仲、厚朴、板栗等新的經濟林品種。同時,總結出改造油茶低產林的措施,使油茶林分質量和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在加速宜林荒山造林和“四旁”綠化工作中,他還積極推廣優良樹種濕地松和開展“泡桐播種育大苗試驗”,使一年生泡桐苗高達4米。由於泡桐苗價格低、質量好,民眾十分喜愛,因而全縣都種上了泡桐,不僅使村莊綠樹成蔭,而且緩解了民眾用材的困難,所以這一科研項目獲得縣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了豐富樹種資源,提高經濟效益,1971年他從貴州引進優良杜仲種籽,進行育苗造林。並在銅鈸山墾殖場大豐源林場營造了大片試驗林,摸索出符合當地栽培的技術,使杜仲生長速度和樹皮厚度都超過了原產區,為全縣發展杜仲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現在廣豐縣把發展杜仲作為一大支柱產業,列入“九五”發展規劃,目前全縣已營造杜仲林2000公頃。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高效”成為各行各業的熱點。為發展廣豐縣高效林業,他提出了建設“六大高效林業基地”和“五場一庫”的建議,得到了領導的支持。隨後又寫出《將退耕地建設成高效林業》、《提高長江防護林工程效益的商榷》等論文。1995年他向廣豐縣委、縣政府提出“關於山上再造一個廣豐的實施意見”,為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為了能給民眾一個看得見的樣板,他在縣林業科學研究所、大石鄉溪邊村等地建起“山地立體開發和山地果園早實豐產的試驗基地”。試驗區每公頃年平均收入都超過3萬元,起到了示範和推動的作用。

竭盡全力 促進林業科技發展

廣豐縣之所以綠化效果比較好,經濟效益比較高,這與徐祿朝在林業科技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是分不開的。他以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為己任,從70年代後期起,為省、地、縣舉辦各種林業技術培訓班100多期,受培訓人員達1萬多人次,有計畫地推廣了先進實用新技術。如“杉、松優良地理種源”、“白花泡桐優良無性系”、“油茶優良農家品種”、“容器育苗技術”、“果苗嫁接技術”、“烏桕、板栗、柚子等大樹高接換種技術”、“針闊混交造林技術”、“松毛蟲綜合防治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村和鄉村林場得到了充分套用,有效地提高了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為不斷推動林業科技進步,他取得了20多項科研成果,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廣套用。如《廣豐縣綜合農業區劃報告集》成為全縣發展大農業的寶貴資料;《烏桕8個高產優質新品種的選育研究》、《烏桕大樹高接換種技術的研究》已列入林業部、江西省林業科技成果推廣指南;《洋桃小卷蛾生物學特性的研究》、《營林技術控制毛竹枯梢病的試驗》兩項成果,已編人中國商業出版社發行的《農林病蟲草害防治百科》大型工具書;“烏桕選優”、“烏桕品種及其化學組成的研究”分別獲得林業部、江西省科技進步三、四等獎。他為林業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良種繁育是高效林業的龍頭,徐祿朝從80年代開始就注重林木良種選育、引進、試驗、繁育和推廣,以廣豐縣林業科學研究所和林場為依託,他親自引種並進行技術指導,建成了用材林、經濟林和果木林三大良種基地,面積約70公頃,引進優良品種200多個,從中篩選出一批良種在廣豐縣內外推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不辭辛勞 致力於改善生態環境

1980年,在廣豐縣開展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工作時,他擔任綜合組副組長,負責技術把關。通過實地調查和認真分析,向縣委、縣政府提出《關於治理水土流失的報告》,並建議把“退耕還林”,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振興全縣大農業的突破口。

1983年春,為取得領導對改善縣城生態環境的重視與支持,他向縣6套班子作了“用生態學的觀點發展林業”的學術報告,引起強烈反響,獲得一致好評。他在會上建議綠化豐溪走廊(永豐至洋口的10公里路段),會後縣領導立即付諸實施。

1984至1987年他又在大石鄉溪邊村主持了“改善山地農業生態,提高經濟效益試驗示範”項目,旨在探索“山地退耕還林”、改變耕作制度和實行梯度開發(山頂戴帽,山腰系帶,山腳穿鞋),在試驗區內實行林、果、糧、牧、氣(沼氣)一齊上,創出一條改善生態、發展林業的新途徑。該項目獲得上饒地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廣豐縣同時承擔江西省下達的“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和國家的“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在實施兩項生態工程中,他已年屆花甲,還積極參加縣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宣講團,發表了《關於廣豐縣實施兩項工程的淺見》一文,從分析縣情入手,提出“五個注重”(即注重三大效益、注重因地制宜、注重立體開發、注重優良品種、注重商品基地)。並帶領科技人員上山規劃設計,做好技術指導,使兩項工程技術措施得到認真落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確保了工程質量,並通過了林業部、江西省實地達標檢查驗收。

評價

在徐祿朝等人的精心籌劃下,1979年8月成立了廣豐縣林學會。20年來,他一直擔任學會副理事長,具體組織廣豐縣林學會各項活動的開展。在學會活動中他提出:在思想作風上做到政治與業務結合;在處事標準上做到長遠與當前結合;在知識傳播上做到普及與提高結合;在業務工作上做到學習與創新結合;在學會活動上做到學術與技術結合;在民眾關係上做到專業人員與廣大林農結合。他處處以身作則,發動會員互教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正因為這樣,廣豐縣林學會有著極大的凝聚力,得到迅速發展,剛成立時一無經費、二無經驗、三無活動場所,只有16名會員,現在已增加到97名會員,是科學技術協會系統中的先進學會,多次受到江西省、上鐃地區科學技術協會表彰。

在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大氣候下,徐祿朝又與會員商量決定,學會要由學術型向綜合型轉變;由依靠型向自給型轉變。把主要服務對象拓寬到鄉村林場和千家萬戶,激勵會員深入基層,開展諮詢服務。他帶頭承包的育苗技術,既提高了苗木質量,又增加了育苗戶的收入。自1986年廣豐縣林學會成立技術諮詢服務部以來,累計創收10萬多元,解決了學會活動經費,並設立了“論文獎”和“優秀會員獎”,還建起了圖書資料室,其中藏書數千冊,為會員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人生自古誰不老,歲月無情黨有情”。這是徐祿朝貼在房間裡的一副對聯,也是他體會最深的兩句話。他說:“在人生短暫的歲月里,我只是作了一點微小的工作,然而黨卻給了我極大的關心和很多的榮譽,這既是對我的鞭策,又使我深感不安,我決心讓餘熱生輝,為林業科技的進步竭盡全力。”

主要論著

1 徐祿朝.關於我省生態群落的初步探討.江西林業科技,1981,(3):8~11.

2 徐祿朝.廣豐縣烏桕選優初報.江西林業科技,1982,(1):42~46.

3 徐祿朝,徐炳星.烏桕大樹高接換種技術的初步研究.林業科技通訊,1983,(11):1~14.

4 徐祿朝.烏桕大樹高接換種方法.江西林業科技,1984,(3):31~33.

5 徐祿朝.混交林的五大好處.贛東北報,1984-12-29.

6 徐祿朝.混交林的培育.江西日報,1985-03-18.

7 徐祿朝.苗木外形的營養診斷.中國林業,1986,(8):10.

8 徐祿朝.烏桕林.見:林英主編.江西森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9 徐祿朝.月季的管理.綠化與生活,1986,(4):29.

11 徐祿朝,余世興,徐炳星.苗木混合培育試驗.江西林業科技,1986,(5):6~8.

12 徐祿朝.淺談發展烏桕的效益.林業經濟,1987,(5):53.

13 徐祿朝.外生菌根對馬尾松苗質量影響的調查研究.江西林業科技,1987,(6):6~9.

14 陳更發,俞雲祥,徐祿朝.洋桃小卷蛾生物學特性研究初報.江西植保,1989,(4):3~6.

15 徐祿朝.奈李豐產栽培技術.江西林業科技,1992,(4):35~38.

16 徐祿朝.關於廣豐由綠變富的探討.林業經濟探索,1993,(3):24~25.

17 徐祿朝.大力推廣杜仲栽培技術.江西林業,1995,(2):46~47.

18 徐祿朝,劉修豹,周施清.防治毛竹枯梢病的營林技術.江西林業科技,1997,(2):23~25.

19 徐祿朝,周啟水.對果品商品化處理的探討.江西林業科技,1998,(1):28~2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