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

影院

影院(拼音:yǐng yuàn)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公共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概述

影院影院

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

影院分代

第一代影院——90年代以前,以單廳、單體的老式電影院為代表。

第二代影院——95年前後,位於商業街內,以多廳和數字影院為代表。但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商圈業態。

第三代影院——2000年至今,電影院已經真正成為現代商業的一個業態,形式上,在數字影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能播放包括3D電影在內的各自電影,並有較為完備的附屬配套設施。

第四代影院——2008年,開始出現在美國,以電影城為主體的微型商業綜合體出現,這是集休閒、娛樂、餐飲、購物與一身的電影新體驗。

建築結構

觀眾廳

影院影院

觀眾廳是電影院的主要組成部分,銀幕是觀眾廳設計的依據,銀幕尺寸的大小決定觀眾的容量,銀幕越大容納觀眾的人數越多,觀眾少的觀眾廳其銀幕則相對地縮小,所以觀眾廳的尺

度實際上取決於銀幕的大小。銀幕的形狀又決定觀眾廳的體型,新形式電影尤是如此。不同的品種有不同形狀的銀幕,大視野電影的銀幕尺寸決定了觀眾廳的高度比例,環幕電影的銀幕決定觀眾廳必須是圓形,而穹幕電影的銀幕需要一個穹頂的觀眾廳等等。一般平面銀幕的電影院觀眾廳呈矩形或梯形,地面有一定坡度。

觀眾廳聲學特點

觀眾廳聽覺條件的好壞,除還音系統的電聲質量外,還取決於觀眾廳的建築聲學質量。電影院觀眾廳有其自身的聲學特點,與其他演出建築不同:

聲源位置固定。影院的揚聲器通常都設定在銀幕後面或側面牆壁上,故其聲源位置是固定不變的。

聲源位置較高。揚聲器的高音頭一般位於銀幕高度的 2/3處,有利於均勻地向觀眾廳的各個方向和后座輻射聲能。

音量可以按需要調整。還音系統的功率原則上不受限制,因此可以直達聲為主,不必過多地依靠反射聲來彌補有些座位響度的不足。

影院的聲音是從影片的聲帶上還原出來的,故不必依靠觀眾廳的聲學條件來改變原來的音調,而只要求符合混合錄音棚的聲學頻率回響特性,以如實還原影片聲帶上的聲音。

觀眾廳要求

影院影院

混響時間較其他演出建築為短,以增加對白的清晰度。影院的最佳混響時間各國尚無統一規定,中國慣用的是500赫時為1.0~1.2秒,但在實際套用中出入很大。混響時間的頻率特性原

則上要求平直,但在實際套用中往往低頻混響稍長一些、高頻混響稍短一些。立體聲影院的混響時間較一般影院還要短些,以加強聲音的方位感。

觀眾廳的環境噪聲應較低,空物環境噪聲在靜態時為35分貝 (A);在動態時(放映機、通風系統改動)為45分貝 (A),但在立體聲時應為40分貝(A)。

觀眾廳內應有均勻的聲場分布。

電影院的聲學頻響特性應與電影製片廠混合錄音棚的一致。

電影院觀眾廳與其他演出建築的觀眾廳一樣,應避免產生回聲、顫動回聲、聲聚焦、耦合效應等各種聲學缺陷的條件。

放映機房

機房是電影院中除觀眾廳以外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放映機房的位置一般都在觀眾廳後部的上方,機房的地面標高應使放映俯角不超過規定的指標,如在35毫米普通銀幕時為12°,在變形寬銀幕時為6°,在70毫米寬膠片電影時為4°等等。放映35毫米系列電影的機房尺寸,其進深不應小於3.3米,寬度不應小於9米。70毫米電影的機房應較上述尺寸加大,其他各種電影則應據該片種的放映設備而定。機房的設備布置、工藝線路、對水電的要求、放映孔的尺寸和位置等各種要求因片種、機型的不同而各異。

電影院的規模

電影院的規模按觀眾廳的容量可分為:

特大型1201座以上;

大型801座~1200座;

中型501座~800座;

小型500座以下。

VIP型50座以下。

電影院應布點合理,規模適當。當電影院總規模較大時,宜設多觀眾廳。

基地選擇

電影院基地選擇應根據當地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合理布置,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基地的主要入口應臨接城鎮市場中心、廣場或城鎮步行街,年輕人聚散地,找的房子可以找地下室或二樓以上(也可以找一樓,但是房租貴)一般為頂樓(租金便宜,並且相對容易眺高)有電梯;

影院影院

二、主要入口前道路通行寬度除不應小於安全出口寬度總和外,且中、小型電影院不應小

於8m,大型不應小於12m,特大型不應小於15m;

三、主要入口前的集散空地,中、小型電影院應按每座0.2㎡計,大型、特大型電影院除應滿足此要求外,且深度不應小於10m;

四、多觀眾廳電影院各主要面的集散空地應按實際分配的最多人數計算;總座位數2000座以上的電影院宜分數處集散;

五、位於交叉口的電影院尚應滿足城鎮有關交通車行視距的規定。

中國電影院

中國影院必須加盟院線才可放映。全國由廣電總局電影局認可的院線有37條。

影院需要取得證件:工商,稅務,衛生許可證,放映許可證。並聯繫省級電影專項資金管理處。

使用廣電認可的軟體,售票系統聯網。廣電認可的售票軟體有5款:滿天星,火烈鳥,火鳳凰,中星匯科和VISTA進行票房監督,另外還會有些“神秘顧客”不定時光顧監督票房。

解放後,國家成立了各省,市電影公司,實行國家統一拍攝,統一發行,統一放映。實行電影公司制度。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以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電影拍攝也不在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院線要收30元。在由院線,發行,拍攝方分。中國已經為全球第2大數字影院國,僅次美國。電影都將發行數字版。

特色院線(影院):二三輪院線(不參加首映)電影第二輪,三輪放映。拷貝成本壓力小,票價低。

藝術院線(影院):專門放映藝術電影。屬於小眾影院。

紀錄片院線(影院):專門放映紀錄片。

中國院線都採用首映式。同步上映。

地產影院陷分賬拉鋸戰

2012年11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促進制片發行放映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影院年度地產租金原則上不超過年度票房的15%。在一部電影的票房收入中,除了8.5%稅費和電影基金以及約41%的製片方分賬外,影院的物業租賃分賬的20%~30%是影院運營中最大的一項支出,成為影城運營的沉重負擔。

國內院線

瀟湘院線、萬達、中影星美、四川太平洋院線、海南藍海電影院線 、吉林長影電影院線、中影數字院線、中影南方新幹線 、上海聯和電影院線、北京新影聯、上海大光明院線、北京萬達院線、四川峨嵋院線、廣東珠江院線、世紀環球電影院線、雁盪電影院線、武漢天河院線 、浙江星光電影院線、湖北銀興院線 、大連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深圳市深影院線、江蘇東方影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時代電影大世界有限公司、福建中興電影院線 、山東新世紀電影院線、山東青島銀星電影院線、河南奧斯卡院線 、北京華夏新華大地電影院線、黑龍江省銀都電影院線 、遼寧北方電影院線 、黑龍江省天鵝電影院線、江蘇盛世亞細亞院線、天津銀光電影院線經營管理中心、河北中聯影業院線有限責任公司

市場現狀

影院供應過剩 行業盈利難度加大

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百億大關,當年增長率同比超六成,讓各大院線為之瘋狂並開始擴張;到2013年,全國票房數據已經達到217.69億元,同比增幅降至27.51%,同期全國銀幕增長幅度卻高達38%。與此同時,影院虧損加劇的訊息不絕於耳,甚至市場對瘋狂的院線提出了“泡沫”論。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相對於北美市場,中國電影票房總量依舊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現在票房增速放緩,主要是與基數增大、票房佳作缺失有關。上述分析人士同時表示,當前各大影院之間競爭激烈,盈利難度加劇,因此未來二三線市場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不少影院徘徊虧損線

2002年6月1日,全國首批30條電影院線正式成立運營,共872家影院、1581塊銀幕開始以全新的市場主體身份參與競爭。在隨後的十多年中,中國院線迎來爆發式增長。

2013年底,全國銀幕數高達1.82萬塊,是2002年的12倍,全年共售出電影票6.1億張,平均票價37元,場均人次21.26人。2013年全國實現了217.69億元的票房收入。

不過,2013年在多個指標持續向好的背景下,場均人次下滑,成為了頗為扎眼的信號。數據顯示,2012年銀幕總數為1.3萬多塊,共售出電影票4.6億張,平均票價為36元,場均人次為22.42人,總票房為170億元。這也就意味著,2013年場均人次同比下降了5.17%。

數據顯示,2013年增長銀幕5000塊,而2006~2010年國內銀幕年均增速則僅為500~700塊。在票房增長低於銀幕增速的背景下,單銀幕數據出現了下滑也就理所當然。

分院線來看,2013年,萬達院線依舊占據著院線票房榜首的位置,票房為31.61億元,占全國15%的份額。單館方面,全國前20大影院總票房近13億元,占據了全年票房的6%。

其中,北京成龍耀萊影院是2013年影院票房冠軍,年票房數目為9196萬元,上座率高達30%,是當前市場上座率平均值的兩倍,這家影院也被看做我國首家單館票房破億的“潛力股票”。

但更多影院的收入並不那么耀眼。數據顯示,全國超過3000家的影院中,有不少影院的票房收入僅幾十萬元。

按照行業一般標準,我國星級影院單座位投資成本約為2.2萬元,座位數在1000個左右,影院成本至少需要2000萬。此外,影院還需要面臨水電費、人工、放映器材損耗等成本壓力。曾經有報告指出,在萬達影院的體系中,年票房過千萬是判斷該影院是否虧損的標準線。

樂正傳媒研發諮詢總監彭侃坦承:“由於近年各大院線擴張較為厲害,不少影院面臨著虧損的難題。事實上,一家新開的影院都需要經歷一個培育期,這個時間與影院綜合環境有關,長一點的可能有好幾年,有的甚至會倒閉。”

四季度票房

拖累影院業績

在萬達文化產業公司副總裁葉寧看來,“中國電影市場容量定會超過美國。”但不容樂觀的是,電影內容卻跟不上。“有好內容時,觀眾排隊買票。沒好片子時,影院門可羅雀,有時我們送票觀眾都不願意來看。”

事實也正是如此。相對於銀幕的快速增長,201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增速卻創造了近年來的新低。2010年我國票房增速為63.9%、2011年為29%、2012年為30%,而2013年僅為27.51%。

此外,從2013年各季度的票房增速,也可以看出影片對票房的支撐作用。受到2013年票房冠軍《西遊降魔傳》的刺激,2013年一季度票房增速高達38%;二季度共出現了年度票房亞軍、季軍《鋼鐵俠》、《致青春》,上半年整體增速為36%;三季度則受到《環太平洋》、《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作品的刺激,前三季度增速依舊達到34%;而四季度票房則同比下滑8.8%,無疑大幅拉低了全年票房增速。

儘管國內電影內容缺失拖累了影院業績,但影院擴張潮仍在蔓延。

位於四川成都電視塔商圈的新時代影院高塔旗艦店於2013年11月27日營業。據了解,這家影院擁有11塊銀幕、1700張座位,屬於規模較大的類型。由於開業較晚,新時代影院高塔旗艦店2013年票房僅60萬元,按照這一數據類推,全年規模也約800萬元。這800萬元的業績,在成都市場已經屬於中上游級別。

數據顯示,成都是我國票房第五名的城市,2013票房為7.3億元。不過,成都擁有的79家影院中,僅26家影院票房過千萬,若是按照上述“千萬元盈利標準線”,成都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影院都處於虧損之中。

參與新時代影院高塔旗艦店前期策劃及運營的一位中層人員告訴記者:“雖然背靠四川電視塔這一地標性建築,但成都影院太多了,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尤其在缺乏票房大作的淡季,價格戰非常明顯。”進攻二三線城市儘管當前電影市場“泡沫”泛起,但不少院線還是在跑馬圈地。以當前國內院線排名第一的萬達集團為例,目前擁有影院142家,銀幕1247塊;萬達的短期目標是2015年達到200家影院、銀幕2000塊,其中多數影院將配備IMAX銀幕。

彭侃認為:“當前院線競爭十分激烈,位居前列的院線持續強勢,一些新興院線擴張步伐十分明顯;雖然上座率不高,但從發展的眼光看,當前無論是電影還是影院都發展處於黃金期,中國電影市場目標依舊是達到美國水平。”

數據顯示,當前北美銀幕數為4萬塊,是中國的2.3倍左右;2013年北美票房為10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60.22億元),是中國的3倍;平均上座率約20%,高出中國五個百分點;共售出電影票13.57億張,約為中國的2.2倍;平均票價約8.05美元(約合人民幣48.67元),高出中國約25%。從上述數據來看,當前中國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彭侃認為,“想要達到美國的規模,除了需要電影持續供應、銀幕數量穩定增長外,環境培育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這其中,二三線城市等新興市場將是主要的培育方向。

藝恩諮詢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今,二三線城市票房增速總體處在高位,由於一線城市影院和銀幕數增長相對穩定,且這些城市觀影人群的觀影習慣已培養漸成,因此一線城市的增長率穩定地維持在低位。由此,北上廣深四大票房重鎮站全國票房的比重也出現了逐漸下滑的跡象。

大地院線副總經理方斌在去年底一次公開活動中曾表示,二三線電影市場發展表面上受人均可消費收入和生活方式等的影響,深層次上主要取決於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綜合配套能力和內容創意產業的發展,並透露“500張銀幕”的擴張計畫。

據了解,專攻二三線市場的大地院線,擁有近千張銀幕,票房收入為15.9億元,較2012年增長4.8億元,漲幅超過40%,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位列全國院線第四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