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翔

彭國翔是一名博士,教授,研究員,出生於江蘇省,現在是《中國哲學史》副主編。

彭國翔簡介

籍貫河北河間,出生於江蘇省徐州市。南京大學法學學士(1992),北京大學哲學碩士(1998)、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01),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中國研究中心安德魯斯講座客座教授(Arthur Lynn Andrews Chair Visiting Professor,2003-2004學年),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研究員和訪問學者(2004秋季,2007-2008學年),美國威斯里安大學訪問學人(2006年2-3月),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研究員(2009年夏),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洪堡學人(Humboldt Fellow)和訪問研究員(2009秋季,2010年夏季),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2010年春季),國立新加坡大學傑出訪問學人(2012年1-2月)。曾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2004)、德國洪堡基金會與教育部頒授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2009)。現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歐洲宗教哲學學報》(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咨議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the Board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s)、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孔子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

作品

(一)、專著
1. 《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繁體字版,“中國哲學叢刊”,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6月初版,51萬字;簡體字版,“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1月初版,48萬字;
2. 《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2007年12月第2次印刷,29萬字;
3. 《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初版,30萬字;
4. 《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中青年哲學家文庫”,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33萬字;
(二)、專著或文集章節
1.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on 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Core Curriculum, Edited by Wm. Thedore de Bary, Shang Wei, and Rachel E. Chung,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2008, pp.54-60.
2. “黃宗羲佚著《理學錄》考論”,《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12月,頁213-271,4萬5千字;
3. “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涵”,《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010年,頁193-258,4萬字;
4.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Religious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In 2009 Civilization and Peace, Seoul: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10, pp.51-66.
5. Death as Ultimate Concern in the neo-Confucian Tradition: Wang Yangming’s Followers as an Example. In Philip J. Ivanhoe and Amy Olberding edit., morta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1, pp.271-295.
(三)、論文
1. “儒家思想是否精英文化”,《中國文化月刊》(台中),1992年第12期,頁93-104,8千字;
2. “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章釋義”,《中國哲學史》(北京),1997年第3期,頁25-31,1萬2千字;
3. “王龍溪先生年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七卷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12月,頁99-127。《原學》(北京)第6輯轉載,1998年4月,頁293-329,2萬5千字;
4. “康德與牟宗三之圓善論試說”,《鵝湖》(台北),1997年第8期,頁21-32,1萬7千字;
5. “明刊《龍溪會語》及王龍溪文集佚文—王龍溪文集明刊本略考”,《中國哲學》,第十九輯,嶽麓書社,1998年9月,頁330-376。《鵝湖》,1999年第4、5、6期轉載,3萬字;
6. “王龍溪的先天學及其定位”,《鵝湖學志》(台北),第21期,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1998年12月,頁69-161,6萬字;
7. “為道與為學——當代儒者的社會功能與角色定位”,《鵝湖》,1999年第9期,“孔子思想與世紀之交”專號,頁28-31,4千字;
8. “從西方儒學研究的新趨向前瞻二十一世紀的儒學”,《孔子研究》(濟南),2000年第3期,頁98-104,8千字。全文收入2001年《中國儒學年鑑》(創刊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0月,頁30-34;
9. “《樗全集》及其作者”,《中國典籍與文化》(北京),1999年第4期,頁71-75,5千字;《書目季刊》(台北),第34卷第1期,2000年6月,頁57-62;
10. “道德與知識: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家——對現代新儒學的一個發生學解說”,《原道》第6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頁228-256,2萬5千字;
11. “王龍溪與佛道二教的因緣”,《中國哲學史》(北京),2001年第4期,頁91-100,1萬5千字;
12. “王龍溪的《中鑒錄》及其思想史意義”,《漢學研究》(台北)第19卷2期,2001年12月,頁59-81,2萬2千字;
13. “良知異見——中晚明良知觀的分化與演變”,《哲學門》(北京大學哲學系),2001年第2期,頁88-103,1萬7千字;
14. “略論儒學與宗教研究的目標與視野”,《中國哲學史》(北京),2002年第2期,頁84-86,3千5百字;
15. “王畿與佛教”,《台大歷史學報》(台北)第二十九期,2002年6月,頁29-61,2萬5千字;
16. “中晚明陽明學的知識之辨”,《中國學術》(北京),2002年第2期(總第10期),2002年6月,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8-277,2萬7千字;
17. “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重點與前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北京),2002年6月6日,第3版,3千字;
18. “齊克果的人生境界說略論——從中國哲學的觀點看”,《鵝湖》(台北),2002年第7期,2002年7月,頁48-56,1萬1千字;
19. “王畿的良知信仰論與晚明陽明學的宗教化”,《中國哲學史》(北京),2002年第3期,2002年8月,頁54-62,1萬3千字;
20. “明儒王龍溪的一念工夫論”,《孔子研究》(濟南),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頁54-66,1萬4千字;
21. “周海門學派歸屬辨”,《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2年第4期,2002年8月,頁104-109,1萬5千字;
22. “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台北),2002年9月,頁255-292,3萬3千字;
23. “周海門的學派歸屬與《明儒學案》相關問題之檢討”,《清華學報》(台灣),新31卷第3期,2002年9月,頁339-374,3萬5千字;
24. “陽明學者的正統與異端之辨”,《中華文化論壇》(成都),2003年第1期,頁123-128,1萬2千字;
25. “20世紀宋明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上),《哲學動態》(北京),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頁41-44,4千字;
26. “20世紀宋明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下),《哲學動態》(北京),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頁38-40,4千字;
27. “化解全球化過程中宗教衝突的儒學資源”,《江蘇行政學院學報》(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頁36-42,1萬2千字;張立文主編:《孔子與當代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12-127;
28. “合法性、視域與主體性——當前中國哲學研究的反省與前瞻”,《江漢論壇》(武漢),2003年第7期,頁38-40,6千字。《新華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
29. “《西銘》的萬物一體觀發微——兼論儒家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清華哲學年鑑》(北京),2002年號,2003年10月,頁164-184,1萬7千字;
30. “中晚明的現成良知之辨”,《國學研究》(北京),第11卷,2003年6月,頁15-46,2萬7千字;
31. “錢緒山語錄輯逸校注”,《中國哲學史》(北京),2003年第3期,頁111-128,2萬2千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第十三卷第二期,頁13-56;
32.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Wang Yangming and His Followers in Mainland China,”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U.S.A)(《道:比較哲學學報》,美國), Vol.11, No.2, June 2003, pp.311-329;
33. “中晚明陽明學的格物之辨”,《現代哲學》(廣州),2004年第1期,頁59-66,1萬2千字;
34. “當代中國的陽明學研究:1930-2003”,《哲學門》(北京大學哲學系),2004年第1期,頁200-220,1萬8千字;
35. “Le sujet moral dans la philosophie de Mou Zongsan (1909-1995),”Cahier 2, “Sujet Moi Personne,”Institut de la Pensee Contemporain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4, pp.241-264. Co-authored with Sebastien Billioud.
36. “王心齋後人的思想與實踐:泰州學派研究中被忽略的一脈”,《國學研究》(北京),第15卷,2004年12月,頁74-114,3萬5千字;
37. “陽明後學工夫論的演變與形態”,《浙江學刊》(杭州),2005年第1期,頁28-35,1萬5千字;
38. “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以陽明學為中心的考察”,《新哲學》第3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頁76-92,2萬字;李明輝、葉海煙、鄭宗義合編:《儒學、文化與宗教——劉述先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9月初版,頁307-326;
39. “陽明學者的‘實學’考辨”,收入澳門中國哲學會編:《21世紀中國實學》,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頁190-198,6千字;
40. “王畿四無論的哲學詮釋”,《清華哲學年鑑》2004年號,2006年11月,頁200-222,1萬8千字;
41. “Legitimacy, Horizon, and Subjectivity: A Reflection on and Prospects in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當代中國思想》,美國), M.E. Sharpe, Vol. 37 No. 1, Fall 2005, pp.89-96.
42. “多元宗教參與中的儒家認同:以王龍溪的三教觀和自我認同為例”,《儒學評論》第1輯,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2005年11月,頁118-146,1萬8千字;
43. “儒家傳統的身心修煉及其治療意義——以古希臘羅馬哲學為參照”,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45,3萬2千字;《儒林》第2輯,2006年;
44.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重構”,《中國哲學史》(北京),2006年第2期,頁35-44,1萬9千字;
45. “陽明學者的生死關切”,《哲學評論》第4輯(武漢大學哲學系),2006年5月,頁171-188,1萬2千字;
46. “宗教對話:儒學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孔子研究》(濟南),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頁32-44,2萬1千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6期摘錄;
47. “牟宗三早年對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清華學報》(台灣),36卷1期,2006年6月,頁135-195,5萬字;
48.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收入吳光主編:《從民本走向民主: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頁157-172,1萬4千字;刪節版發表於《求是學刊》,2006年第4期,頁44-49;
49. “牟宗三的共產主義批判——以《全集》未收之《共產國際與中共批判》為中心”,《新亞學術集刊》(香港),第19期,頁451-494,2006年10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第十九卷第三期,2009年9月,頁27-64,3萬2千字;
50. “周海門先生年譜稿”,《中國儒學》,第1期,2006年9月,頁332-378,3萬字;
51. “楊時《三經義辨》考論”,《九州學林》(香港、上海),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共同出版,2007年春季號,頁84-103,1萬4千字;
52. “朱子讀書法與基督教聖言誦讀法的比較——儒家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義”,《清華哲學年鑑2005》,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頁172-205,2萬字;
53. “中國哲學研究的三個自覺——以《有無之境》為例”,景海峰編:《拾薪集——“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思與未來前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頁35-51,1萬8千字;
54. “從出土文獻看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學的連貫——郭店與上博儒家文獻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頁104-115,1萬7千字;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複印中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哲學》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
55.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兩種模式”,《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77-87,1萬8千字;
56. “唐君毅的哲學觀——以《哲學概論》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頁110-118,1萬4千字;
57. “牟宗三的‘自由’與‘自由主義’觀”,《思想與文化》,華東師範大學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2007年12月,頁176-197,1萬5千字;
58. “本體與工夫鄭霞谷與王龍溪合論”,《國學研究》(北京),第21卷,2008年第1期,頁101-126,2萬字;
59. “作為身心修煉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為中心的考察”,《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頁1-27,1萬7千字;
60. “牟宗三論兩岸關係與台灣認同”,《思想》第13期,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2009年11月,頁173-189,1萬字;
61. “典範與方法:侯外廬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頁31-35,1萬字;
62. “當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與通識教育”,《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1期,7千字;
63. “如何理解‘尊孔讀經’:與楊繼繩先生商榷”,《炎黃春秋》,2011年第5期,頁40-60;
64. “唐君毅論宗教精神”,《哲學與宗教》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5萬字;
65. “Insid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Example,”Oriens Extremus(《遠東學報》,德國),Vol.49,2010, pp.225-235;
66. “修身與治國:董仲舒身心修煉的功夫論”,《中國文化》(北京、香港、台北),第三十四期,2011年10月,頁43-54,1萬8千字;
67. “近三十年(1980-2010)英語世界的朱子研究——概況、趨勢及意義”,《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頁34-38,1萬2千字;
(四)、會議論文
1. “從中國哲學自身的演進看牟宗三哲學的基本架構與核心概念”,“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五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8年9月,山東濟南,1萬2千字。
2. “從西方儒學研究的新趨向前瞻二十一世紀的儒學”,“二十一世紀的儒學與儒商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8月,甘肅蘭州,8千字。
3. “《西銘》的萬物一體觀發微——兼論儒家人文主義的基本特徵”,“第二屆張載與關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1年8月,陝西眉縣,1萬7千字。
4. “略論儒學與宗教研究的目標與視野”,“儒學與宗教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2月,4千字。
5. “化解全球化過程中宗教衝突的儒學資源”,“儒學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8月,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1萬4千字。
6. “陽明學者的‘實學’考辨”,“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2003年8月,澳門中國哲學會主辦,6千字。
7. “儒家‘理一分殊’的多元主義宗教觀——以陽明學為中心的考察”,“儒學、文化、宗教與比較哲學的探索——賀劉述先教授七秩壽慶”學術研討會,台北,2004年6月23日-25日,台北,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1萬9千字;
8. “儒家傳統的身心修煉及其治療意義:以古希臘羅馬哲學傳統為參照”,“儒學的‘氣’論與功夫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2004年11月27-28日,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萬5千字;
9. “牟宗三早年對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第七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武漢,2005年9月10日-12日,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武漢大學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孔子與儒學研究中心、台北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台北鵝湖雜誌社、台灣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
10. “全球視域中當代儒學的重構”,“全球化進程中的東方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2005年11月13-14日,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主辦;
11. “宗教對話:儒家第三期開展的核心課題”,“國際儒學論壇(2005):儒學與亞洲人文價值”,北京:2005年12月9日-11日,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與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聯合主辦;
12. “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活動的宗教學意涵”,“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學術研討會,台北:2006年1月12-14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
13. “Confucian Identity in Multiple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n Example of Wang Ji (1498-1583),”“Neo-Confucianism and Global Philosoph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Mansfield Freema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leyan University, US, Feb. 24-25, 2006;
14. “A Study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Wang Gen(1483-1541): An Overlooked genealogy in Taizhou School,”Neo-Confucian Seminar,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March 3, 2006.
15.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黃宗羲民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餘姚:2006年4月1-4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餘姚市人民政府主辦;
16. “身心修煉:朱子經典詮釋活動的宗教學意涵”,“注釋、詮釋與建構——朱子與四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2006年5月15日-19日,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
17. “牟宗三1930年代對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第二屆中國文化論壇: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北京,臥佛山莊,2006年8月23-24日;
18. “本體與工夫:鄭霞谷與王龍溪合論”,“第三屆霞谷學國際學術會議”,韓國:2006年11月3-4日,韓國陽明學會主辦;
19. “中國哲學研究的三個自覺——以《有無之境》為例”,“中國哲學建構的當代反省與未來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深圳,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聯合主辦,2006年12月12-14日;
20.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論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兩種模式”,“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經典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2007年5月25-27日;
21. “朱子讀書法與基督教聖言誦讀法的比較——儒家經典詮釋的宗教學意義”,“當代語境下的儒耶對談:思想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與山東大學合辦,香港,2007年5月30-6月1日;
22. “唐君毅論宗教精神”,“當代儒學與精神性”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主辦,2007年11月14-15日;
23. “作為身心修煉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為中心的考察”,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東亞儒學中的身體論述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23-24日;
24.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Classics for an Emerging Worl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ore Curriculum. Sponsored by Heyman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 Committee for Asia and Middle East, ColumbiaUniversity, Jan. 19-20, 2008.
25. “Hou Wailu and the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Modern Disciplin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20th Century China,”the Second Workshop. Sponsored by 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and CentralNationalityUniversity, Beijing, Oct.30-Nov. 1, 2008.
26. “唐君毅與印度哲學”,“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中大哲學系創系60周年紀念暨唐君毅百歲冥壽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辦,香港,2009年5月18日-21日。
27.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Changing Contemporary China,”“Confucianism and Modern Society,”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and 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Leid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May28-29, 2009.
28. “Insid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Example,”“Confucianism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Occas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sinology in Hamburg, Sponsored by the Asien-Afrika-Institut of the Universität Hamburg, Germany, Sept.21-23, 2009.
29.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Religious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The 2009 Global Forum on Civilization and Peace,”Sponsored by the Academy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Korea, Dec. 2-3, 2009.
30. “典範與方法:侯外廬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民族認同與歷史意識:審視近現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學與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荷蘭萊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日本東京大學哲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2009年12月14-17日。
31. “The Dialogical Dimension in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wey’s Second Mission to China: A Dialogue between pragmatism and Confucianism,”sponsored by Changjiang Education Foundatio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Dec. 18-20, 2009.
32. “作為身心修煉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中的經典、聖賢與傳統”國際研討會,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2009年12月27-31日。
33. “當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與通識教育”,2010年第三屆中國衢州國際儒學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衢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浙江衢州,2010年9月26-28日。
34. “Dialogical Confucianism as a Spiritual Tradi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Taoismus, Buddhismus und Konfuzianismus im Gespräch, Spiritualität als allgemein menschliches Bedürfnis,”Kulturtag am Goetheanum, 26-27. November 2010, Dornach, Switzerland.
35. “姜希轍及其《理學錄》考論”,明史認識與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與香港珠海書院主辦,2011年4月11-12日。
36. “修身與治國:董仲舒身心修煉的功夫論”,“修養、教化與政治哲學”: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11年4月28-29日。
37. “Confucian Self Cultivation as a Spiritual and Bodily Exercise and Its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Body and Person in China,” Sponsored by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the Center of Oriental Studies of Vilnius University, Vilnius, Lithuania, June 6-8, 2011.
38. “近三十年(1980-2010)英語世界的朱子研究:概況、趨勢和意義”,“哲學與時代:朱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華朱子學會、南昌大學哲學系及江右研究中心、九江學院聯合主辦,2011年10月19-22。
39. “牟宗三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批判”,“當代新儒家與西方哲學」──第九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哲學研究所、儒學研究中心鵝湖月刊社暨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 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合辦,香港,2011年12月7-9日。
40. “Reflection on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A Habit of the Heart: Confucianism and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Cultures,” Sponsored by Department of Public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Dec. 10-14, 2011.
41. “周海門與佛教——歷史與思想”,“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台北,2012年6月20-22。
42.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Mencian Moral Feeling: A Fruitful Product of Dialogue between Kant Philosophy and Confucianism,” “Foundation of Reason and Morality: A Philosophical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Philosophy,” Sponsored by Academy for Civic Education in Tutzing/Bavaria and 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 Tutzing, Germany, July 16-21, 2012.
(五)、書評
1. “‘以史證經’與‘以史證子’——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與《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評介”,《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北京),2002年1月3日,23版,3千5百字;
2.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年4月4日,14版,3千8百字;
3. “評呂妙芬著《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台北),2004年3月,頁350-354,4千字;
4. “中國哲學研究前沿的探索——《中國哲學前沿叢書》介評”,《光明日報》(北京),2006年7月25日,10版,3千字;
5. “儒家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陳來《傳統與現代——人文主義的視界》讀後”,《中國文化研究》(北京),2007年第1期,春之卷,頁203-206,6千字;
6. “評松川健二《論語思想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8年,頁205-212,7千字;
7. Study on Bamboo and Silk Versions of Wuxing and Other Newly Unearthed Confucian Texts. New Frontiers in Asian Scholarship, Newsletter of 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 August 2010.
(六)、書評論文
1. “為中國哲學研究建立典範——試評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哲學門》(北京),總第十三輯第七卷(2006)第1冊,頁223-241,1萬7千字;
(七)、其他
1. “承續慧命接引後學——賀蔡仁厚先生七十壽慶”,《蔡仁厚教授七十壽慶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3千字;
2. “儒學多元主義的價值觀”,《世界知識》(北京),2003年第9期,3千字;
3. “‘積薪’與‘傳薪’——《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二十周年誌慶與感懷”,《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5年第1期,4千字;
4. “儒家傳統、宗教對話與世界和平”,《中華讀書報》(北京),2006年5月10日第4版,4千字;
5. “對啟蒙心態的多種回應——啟蒙的反思座談發言”,《開放時代》,2006年第3期,頁31-33,3千字;
6. “儒學復興的省思”,《21世紀經濟報導》,2006年12月18日,35版,6千字;
7. “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讀書》,2007年1月,頁79-85,6千字;
8. “人文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儒家傳統”,《讀書》,2007年2月,頁32-40,7千字;
9. “《宗教與生態叢書》前言”,2008年5月,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2,2千字;
10. “儒家認同的抉擇”,《中華讀書報》,2009年1月21日第15版,3千字;
11. “君子的意義與儒家的困境”,《讀書》,2009年6月,頁72-79,6千字;
12.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讀書》,2011年1月,頁117-120,3千字;
學術翻譯
(一)、翻譯專著
1. 《孔子:即凡而聖》(Herbert Fingarette,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與張華合譯,本人為第一譯者;
2. 《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安樂哲(Roger T. Ames)著,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3.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範轉化》(John Berthrong,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SUNY Press, 1994),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4. 《儒學與生態》(Mary Evelyn Tucker and John Berthrong, ed.,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The Interrelation of Haven, Earth and Huma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5. 《切中倫常:《中庸》的英譯與新詮》(Roger T. Ames and David Hall, Focusing the Familiar: 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200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
6. 《儒家的精神性與宗教性》(Tu Weiming and Mary Evelyn Tucker, ed., Confucian spirituality, crossroad Press, 20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即出;
(二)、翻譯論文
1. “陳榮捷(1904-1994):一份口述自傳的選錄”(Irene Bloom, Wing-tsit Chan (1904-1994): A Selection of Oral Autobiography. In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中國文化》(北京、香港、台灣)第15、16期合刊,1997年12月,頁327-347。3萬字。
2. “不可公度性、真理及儒家和亞裏斯多德主義者關於德性的對話”(Alasdair MacIntyre, Incommensurability, Truth and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Confucians and Aristotelians about the Virtue),《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頁25-38。1萬5千字。
3.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趨向”(John Berthrong, Trend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religiosity in the West),《求是學刊》,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頁27-36,1萬7千字;
4. “《道德經》與關聯性的宇宙論——一種詮釋性的語脈”(Roger T. Ames and David L. Hall, The Daodejing and Correlative Cosmology: An Interpretive Context),《求是學刊》,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1萬3千字;
5. “儒學與杜威的實用主義:一種對話”(Roger T. Ames, Confucianism and Deweyan Pragmatism: A Dialogue),《全球化與文明對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頁338-372,《一位真正的美國哲學家——美國學者論杜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66-203,1萬8千字;
6. “學做人:從朱熹、王陽明到劉宗周的精神性踐履”(Tu Weiming, Learning to be human beings: Spiritual Exercise from Zhu Xi, Wang Yangming to Liu Zongzhou),《新哲學》第3輯,2004年,頁65-75,1萬字;
7. “終極性的轉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觀”(Roger T. Ames, Death as Transformation in Classical Daoism),《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1萬5千字;
8. “作為“體證之愛”的仁道:全球倫理視野中‘孝’的探索”(Tu Weiming, Humanity as Embodied Love: Exploring filial piety in a Global Ethical Perspective),《中國儒學》,第1輯,2006年10月,8千字;
(三)、翻譯專著章節
1. 《三種對立的道德觀:百科全書、譜系學和傳統》第一章(Alasdair MacIntyre, The Three Rival Version of Moral Enquiry.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0. Chapter 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3月版,頁110-30,1萬6千字;
2. “何為儒家之道”(Tu Weiming, Confucianism, in Arvind Sharm ed. Our Religion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3, pp.139-228),收入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版,頁119-216,7萬字。
3. “《中庸》新論:哲學與宗教性的詮釋”(Roger T. Ames and David T. Hall,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Approach. Part of Ames and Hall’s Focusing the Familiar: 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中國哲學史》(北京),2002年第3期,頁5-17,1萬8千字;
4. “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範轉化”(John Berthrong, All Under Heaven: Transforming Paradigms in Confucian-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SUNY Press, 1994),《國際漢學》第12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4月,頁84-110,1萬8千字;
主編叢書
1. “文明對話叢書”(與李甦平共同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2007年出版。第一批包括以下7種:
安樂哲(Roger T. Ames):《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
白詩朗(John Berthrong):《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範轉化》;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杜維明:《儒家傳統與文明對話》;
李正浩:《韓文的創立與周易》;
宋榮培:《東西方哲學的交匯與思維方式的差異》;
高板史朗:《近代之挫折——東亞社會與西方文明的衝擊》;
2. “宗教與生態叢書”(執行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包括:
《儒教與生態》
《佛教與生態》
《道教與生態》
3. “新儒學與新世紀叢書”,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2010年。第一批包括以下4種:
蔡仁厚:《儒學傳統與時代》;
劉述先:《儒家思想的轉型與展望》;
鄭宗義:《儒學、哲學與現代世界》;
彭國翔:《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
4. “實用主義譯叢”(與孫有中、Roger T. Ames共同主編),2009。第一批包括以下7種,北京大學出版社:
John Dewey: Relig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by Steven C. Rockefeller),
John Dewey and American Democracy (by Robert B. Westbrook),
Understanding John Dewey: Nature and Cooperative Intelligence(by James Campbell),
Reading Dewey, John Dewey and Moral Imagination(by Steven Fesmire),
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by Larry Hickman),
Making Morality: Pragmatist Reconstruction in Ethical Theory(by Todd Lekan),
John Dewey’s Theory of Art, Experience and Nature: The Horizons of Feeling(by Thomas M. Alexander).
5. “海外儒學研究前沿叢書”(執行主編,安樂哲、杜維明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2012,第一批包括:
杜維明Mary Evelyn Tucker編:《儒家的精神性與宗教性》;
安樂哲:《切中倫常——中庸的英譯與新詮》;
李耶理:《孟子與阿奎那》;
南樂山:《波士頓儒學》;
白詩朗:《論創造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