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琴

緬甸最主要的民族樂器是彎琴(緬語為桑柯),這是緬甸所特有的弓型豎琴,中國唐朝時稱它為“鳳首箜篌”。

簡介

彎琴,又稱緬甸豎琴,在緬甸被譽為樂器之王。它的共鳴體呈船形,用青龍木挖空後製成,上蒙一塊紅色鹿皮,中間有一系弦板,前端下部有一手把,琴尾隆起部分稱做猴頭。從琴體伸出一細長的弓形琴頸,頂端有一菩提葉紋飾,頸上用紅繩將弦繫緊,每根繩下都懸掛著紅穗子,可將弦上下移動來調整音高。最初彎琴僅有7弦,後發展至13至14弦,現最多有16弦。彎琴的音色古雅輕柔,具有細膩的表現力,是古典歌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同時也可以用來獨奏,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彎琴積累了豐富的曲目並形成了複雜多變的演奏技巧。

特徵

它的外形很美,高高聳起的彎曲琴頸頂端的金葉是菩提樹葉的象徵,它的共鳴體是用一塊木頭雕成的,形狀像一條船,上面蒙上一塊紅色的鹿皮,四周飾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紋,再加上飄舞在琴頸上的紅色飾帶和穗子,使這件樂器顯得十分雍容華貴,精緻典雅。它最早的用途是為歌唱伴奏。現在常獨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彎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動聽。演奏彎琴的大師過去被冠以“天上的音樂家”的稱號。

起源

其實彎琴本來不是緬甸樂器,它起源於古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經過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傳入緬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傳,只有在緬甸得以保存,並得到了發展,這是一個奇蹟,也是古代樂器的一件活化石。今天彎琴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仍然十分活躍,有時還與小提琴和圍鼓合奏,既保持自已的風格,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